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继2004年中国成功首发"双星"科学卫星后,中科院在空间科学战略先导专项的支持下,将于2015—2016年陆续发射4颗科学卫星,并积极组织相关空间领域大型国际科学计划,体现了中科院作为科技战略国家队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国政府对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主管部门,空间科学作为《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确立的中国航天发展三大主题之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1月27日,中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悟空"取得首批重大科学成果。中科院院长、党组书  相似文献   

3.
国际合作是空间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中央的必由之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在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发展链条上开展了全面、广泛、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质性国际合作,合作伙伴涉及欧洲空间局、欧洲主要航天国家,以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通过建立双边战略研讨机制、共建国际研究机构,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任务的国际论证,以及优选先进的科学探测仪器,确保科学目标的原创性和重大性。通过加强合作任务的工程管理和科学管理,实行"项目双首席科学家"和"载荷科学家"模式,促进重大成果产出。文章梳理了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的国际合作情况,重点阐述对不同层级国际合作的管理实践,对事关国际合作成败的常见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力求为后续国际合作任务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空间科学具有前沿性、带动性、拓展性和发展的紧迫性,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是国务院2010年批准的"创新2020"A类先导专项之一,2011年1月11日正式启动。专项的"十二五"总目标是在最具优势和最具重大科学发现潜力的科学热点领域,通过自主和国际合作科学卫星计划,实现科学上的重大创新突破,带动相关高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是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以空间飞行器为平台,瞄准世界科学前沿,从2011年开始布局和实施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迄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已走过了11年的历程,使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第一次有了系统性的支持计划,使我国的空间科学家从旁观者、参与者逐渐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文章回顾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从实施以来的发展历程,包括专项一期在科学前沿领域和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专项二期正在实施的项目情况,以及正在论证中的空间科学未来规划任务的优选项目。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将发展空间科学放到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首要位置上。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瞄准空间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前沿,通过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使空间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于2011年1月由中科院立项,致力于在最具优势和最具重大科学发现潜力的科学热点领域,通过自主和国际合作科学卫星计划,实现科学上的重大创新突破,带动相关高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空间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文章介绍了该专项的背景、实施目标、研究内容、进展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7.
宇宙太空     
正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获得迄今最精确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专项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悟空”取得首批科学成果;利用“悟空”采集到的数据,科研人员获得了世界上迄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悟空”于2015年12月17日发射成功,在轨运行的前530天共采集了约28亿颗高能宇宙射线,其中包含约150万颗25Ge V以上的电子宇宙射  相似文献   

8.
文章概述了空间科学与空间科学卫星的特点,具体阐述了其在科学上的前沿性,在空间技术和相关高技术上的带动性,以及对国家政治、外交、国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介绍了中科院正在实施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在科学前沿、技术带动和国际影响方面预计的成果产出,并对其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会议的背景和基本情况世界空间科学大会是国际上空间科学界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学术会议,由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mmittee on SpaceResearch,COSPAR)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了36届。中国北京作为承办国和承办城市,在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历史上是第一次。空间科学研究是人类空间活动的主要领域之一,是其它空间活动如卫星通信、对地观测、卫星导航定位、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带动空间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自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空间科学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许多以前未知的自然现象被发现,…  相似文献   

10.
正有关单位:微小卫星具有研制发射周期短,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组网运行可发挥集成效益等特点,发展规模和速度不断增大,已成为当前航天热点领域。为引导微小卫星规范有序发展,根据现行航天活动有关法律法规,现就微小卫星的科研生产、发射申报、安全管理等方面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一)微小卫星发展应有益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不断创新,拓展应用领域,提高应用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本通知涉及的微小卫星是指质量1000公斤及以下,在轨(含亚轨道)开展通信、导航、遥感、空间科学、技术试验及其他特定任务的航天器,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为我们设立了宏伟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就必须加大投入,实现重大突破。长期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空间科技领域的投入,大都用于应用卫星,比如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而在空间科学卫星领域少有投入。纵观世界科技发展,重大基础前沿的突破逐渐依赖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其一是建设地面大科学装置,如加速器、大型天文望远镜等;其二就是在空间科学领域里的投入,发射科学卫星。1957年以来美国等航天强国在空间科学领域里多次获得诺贝尔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领域在实现基础前沿领域重大突破的作用。由此可见,发展空间科学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2006,(9):13-13
在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于明年发射之后。我国还将发射3颗“夸父”卫星“逐日”。近期。在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各国航天局圆桌会议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讲解了我国未来5年的航天计划。其中包括:未来5年我国将为发射“夸父”日地空间探测卫星进行前期准备。孙来燕说,目前正在对“夸父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未来5年,将完成发射的前期准备工作。据悉,“夸父计划——空间风暴、极光和空间天气探测计划”是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涂传诒院士等人提出的。  相似文献   

13.
图说科技     
7月15日17时2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十一号05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实践十一号05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78次发射。  相似文献   

14.
今后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为: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运载火箭,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系列,增强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建立新型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加强空间微重力、空  相似文献   

15.
实践五号卫星是首次以中国科学院作为用户、采用公用平台技术的第一颗科学实验小卫星,1999年5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后,经过90天在轨运行,其主要科学实验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卫星平台的正常运行为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全部是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力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自行设计和研制完成的。实践五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空间单粒子事件测量及对策研究试验,并进行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环境和剂量测量;对新型航天器中S波段高速数传发射机、DRAM大容量固态存储器及其…  相似文献   

16.
高新技术     
<正>"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两项成果同时发表  相似文献   

17.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国际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振兴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4):309-312,325
近十几年来,中国与欧空局(ESA)在空间科学领域开展了密切的合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开始,主要是与欧空局Cluster科学数据系统(CSDS)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二阶段的合作,即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与欧空局ClusterII的合作。这项合作是以我国提出的探测计划开展的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合作规模和层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合作背景1.1欧空局Cluster科学数据系统欧空局是国际空间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主要机构之一,在国际空间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制的Cluster卫星系列(包括4颗卫星)是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8.
应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的邀请,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主席Gerhard Haeren—del教授和执行主任Issac Revah教授等一行4人,于2002年5月12至20日访问了中国科学院以及北京、上海有关科研单位。访问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申办2006年COSPAR第36届大会的准备工作,以及近期中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张玉涵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2):154-155,162
我国载人飞船继神舟1、2、3号成功发射之后,002年12月30日又成功发射了神舟4号。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飞船应用系统在神舟4号上安排了以微波对地遥感为主,同时进行综合空间环境监测、间生物技术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等应用试验。目,船上应用系统设备工作正常,到2003年2月10日为止已获取约100.2GB(千兆字节)的探测数据,并取得初步重要试验成果。神舟4号应用任务的52件船载设备,由我院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上海技术物理研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及航天科技集团510所等单位研制,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  相似文献   

20.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空间时代。空间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有能力突破大气层的干扰与屏障,以全新的角度探索和研究宇宙空间。近60年来,通过空间科学探测与研究,人类关于宇宙的教科书不断被改写,重大科学发现与突破不断涌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同时,通过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带动了航天技术和相关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开辟了多项新的技术与产业领域,激励和鼓舞了数代年轻人追寻科技梦想。空间科学被公认为是"财富的发电机"、"创新的驱动器"和"新理论新知识的源泉",是各科技强国竞相发展、寻求革命性突破的领域,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