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惩戒教育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尊重学生权利的呼吁以及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惩戒教育遭遇极大的争议,反对者有之,赞成者有之。惩戒教育是否可行以及怎样进行?如何把握惩戒教育的度?惩戒和体罚的区别如何界定?过犹不及,惩戒教育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2.
陈刚 《华章》2007,(11):118
教育惩戒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中,人性更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如何从人性的角度实施教育惩戒?本文尝试从人性角度,对教育惩戒的方式作了新的理解,以便人们能够发现教育惩戒的积极意义,并用以发展和完善人性.  相似文献   

3.
夏玲彩 《湖北教育》2007,(12):19-20
什么是惩戒?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教育惩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自己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近些年来随着主体性教育的提出,以及尊重教育、赏识教育的兴起,重表扬轻批评、重奖励轻惩戒成为教育的主流思想,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反对教育惩戒,有人更提出了"无批评、无惩戒教育"。教育真的不再需要惩戒了吗?二、何为教育惩戒"惩戒",即通过对不合规范行为施与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规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依法对学生违反学校校纪校规的行为进行惩戒。它是维持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5.
曹辉  陶静 《教育学术月刊》2011,(9):56-57,71
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对违规学生施加的旨在矫正其过失、警示他人的重要的教育方式。然而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惩戒却易于产生偏差,滥用惩戒或轻易放弃惩戒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教育惩戒对教育者的教育素养要求极高,因此,对待教育惩戒必须反复斟酌、审慎使用。为此,学校和教师在使用教育惩戒的时候,应当在可不可以惩戒、该不该惩戒、值不值得惩戒和会不会惩戒等惩戒的核心问题上深刻、细致地考量惩戒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毅 《教学与管理》2014,(15):86-88
惩戒教育在教育中是必要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教育有着重要的道德价值,在维护学校秩序和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惩戒教育的复杂性场论,致使惩戒教育的效用性很低。因此,我们需要对惩戒教育进行审视,使惩戒教育的效用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姜华 《教育发展研究》2012,(Z1):115-118
教育惩戒是实现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教育惩戒适用存在着放弃教育惩戒、把教育惩戒等同于道德谴责、把教育惩戒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把教育惩戒等同于教育暴力等误区。规避教育惩戒的适用误区就是要进一步探索建立教育惩戒实施细则、加强教育惩戒监督、建立教育惩戒救济制度、优化教育惩戒环境、把教育惩戒与表扬教育接续起来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教育惩戒既是完整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也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在实施惩戒教育的过程中,应坚持合法性、科学性、人文性等惩戒原则。本研究试图通过论述教育惩戒的必要性、实施原则、惩戒体制等三个问题,解决教育惩戒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问题,为构建更为广泛的教育惩戒体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读大大小小的教育类刊物,可以很轻松地从中发现"惩戒教育"的字眼。细读这些文章,都是赞同惩戒教育的。但惩戒真的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吗?惩戒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外部可以造成学生痛苦的教育行为,来引发学生内心的强烈震动。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教师会将一些学生的内心世界想象成一个坚硬的核桃。值得警醒的是,学生的内心并不是核桃,  相似文献   

10.
晋涛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51-58
教育惩戒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并非"铁板一块",在不同的条款中指涉不同的意义.狭义的教育惩戒与纪律处分、强制措施、教育矫治对应,广义的教育惩戒包括这些处分措施.多重视角下教育惩戒的分类有助于深化对教育惩戒的理解.规则为教育惩戒提供了明确的构成要件,教育惩戒适用应贯彻谦抑精神和比例原则,符合教育惩戒构成要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承受教育惩戒.校规校纪不能规定开除学籍等重惩戒,也不得降低重惩戒的标准.教育惩戒程序已经相对完善,救济途径更加明确,这为教育惩戒的实施提供了强力制约.教育惩戒的约束时效和管辖时效几乎空白,需要尽快填补.教育惩戒的规则体系已经形成,从解释论视角推进对教育惩戒实体和程序的理解,是今后教育惩戒规范化实施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1.
教育惩戒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社会舆论对教育惩戒并不看好,教育惩戒一度被推至“风口浪尖”。这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学校教学中教育惩戒运用不合理,教育惩戒仍存偏离目的、效果不佳等问题。应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树立正确的教育惩戒观,完善学校教育惩戒规范,合理运用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12.
《教师法(征求意见稿)》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而未回应幼儿教师的教育惩戒问题。是否应赋予幼儿教师教育惩戒权,与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正当性基础的认识有关。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正当性基础之一来自于经验理性。鉴于教育惩戒在古今中外幼儿教育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赋予幼儿教师教育惩戒权具有良好的经验基础。教育惩戒的另一正当性基础来自于逻辑理性。摒弃了体罚和强制的教育惩戒,是通过说服和矫正幼儿不当行为来贯彻幼儿教育意图的重要手段,赋予幼儿教师教育惩戒权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集体活动和教学游戏,具有现实必要性。当前我国在幼儿教育立法中缺乏对教育惩戒的规定,可能限制幼儿教师的教育手段并最终不利于幼儿教育目的之全面实现。因此,可在《教师法》中增补幼儿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内容,同时在《学前教育法(征求意见稿)》中细化幼儿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行使条件、行使内容以及法律责任等规定。  相似文献   

13.
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是以促进其合规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的一种教育。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它与体罚有根本的区别,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惩戒教育也要讲究艺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了解惩戒的代价和风险,把握好教师惩戒的权限,并遵循有关的原则施教,发挥惩戒教育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赏识教育应当成为我们现代教育的主体,但纯粹的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惩戒教育结合起来。本文从惩戒教育与体罚、变相体罚的区别,实施惩戒教育的必要性,合理实施惩戒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惩戒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合理地实施惩戒教育是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敢惩戒和滥用惩戒的双重乱象使得有必要制定教育惩戒规章。教育惩戒权的性质要求它在法律层面须具有依据,且不得抵触上位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第7条、第8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4条的规定来看,立法者对教育惩戒权持认可的态度。为确保教育惩戒活动的合法性,教育惩戒规章在实施原则、惩戒的范围、惩戒的方式、惩戒的程序和纠纷解决等五个方面都不得抵触上位法。  相似文献   

16.
洛克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惩戒思想,他反对体罚,重视惩戒及惩罚的替代方式等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洛克的教育惩戒思想启示出发,我们应适当的引入惩戒这种教育手段,正确认识惩戒的教育意义并注意惩戒的替代性方式以及对惩戒的“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教育惩戒逐渐成为教育从业者关注的问题。而沟通作为一种教育管理行为,有利于确立惩戒的教育价值,发挥惩戒的积极作用。通过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当前教育惩戒中师生沟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教育惩戒中,教师对于采用沟通解决教育惩戒中的问题是更为认可和熟练的,但在沟通途径、沟通氛围、沟通频率和沟通反馈等方面仍需学校、教师进一步关注。基于此,尝试提出一些优化建议,以期让沟通在教育惩戒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关于教育惩戒的话题之所以会引起很大的质疑,是因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惩戒产生了一些错误转向:只惩不戒、过度惩戒、不敢惩戒,教育惩戒的本质被扭曲。教育惩戒发生错误转向是由于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民主惩戒氛围的缺乏、教师自身的原因、家校间教育合力的缺失,以及缺少教育惩戒的程序、标准。为扭转教育惩戒的错误转向,应采取多种规正方式:重新解读惩戒职责;树立科学的惩戒观念;呼吁教育惩戒立法,保障师生双方惩戒权;建立科学的惩戒标准,完善惩戒规范;加强教育惩戒的透明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教师能否惩戒学生以及学校能否使用惩戒教育,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加以面对的重要问题。在现今学校教育中,由于对惩戒教育的错误认识,惩戒往往被加以批判,致使学校教育中出现教师畏惧使用惩戒权的怪象。基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惩戒教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都表现出其正当性与合理性。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运用惩戒去教化学生,更要善于运用惩戒去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20.
重新审视惩戒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赏识教育逐渐成为“时尚”的今天,惩戒教育日趋淡化。在剖析惩戒教育的涵义及其意义的基础之上,指出惩戒教育在现实教育中被淡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对惩戒教育性质与作用的认知误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偏差,并从社会、学校和教师3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