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主持人语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从战略高度多次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重要指示。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在课程育人方面,要求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相似文献   

2.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中心任务,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发挥时代引领性作用。当前,高校存在着"重思维轻思想"的问题。课程思政立足高校课程体系全专业、全门类育人要求,探索基于课程思政的思政基石。目前,课程思政的基石主要为思本之基、政本之基、德本之基。围绕课程思政所具有的根本基石,不断深度挖掘和开发各门专业课程所具有的思政元素,深度开发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达到"有课程就有思政"的全课程育人境界。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探索非思政课程育人的实践路径,与思政课程"手拉手",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4.
推进"农村社会工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也是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农村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大纲、教育计划、教材、教案及PPT、课程实践、分组小课堂的内容分析,挖掘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从专业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理论学习与实务训练的衔接、加强校企合...  相似文献   

5.
教师微行动     
教育改革"新常态"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学会统筹整合,实现内心丰盈,在流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大数据时代寻找跨越机遇,教师才能加快专业成长步伐,享受幸福人生。课程育人做会"整合"的教师【回眸】2014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特别突出了"课程综合育人"的价值——"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相似文献   

6.
冯楠  高银莉 《物理教师》2023,(8):30-32+36
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各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融合思政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融合思政教育要求,课程内容渗透思政教育元素,课程评价体现思政教育价值,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以德育为先,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与教育的共通性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思政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形成了课程思政新格局,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与育人各环节,为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新机遇。依托课程思政,可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为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助力。由陈华栋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一书,是一部研究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及实践路径的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为六章。全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将理论梳理与实践论证充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焦兰萍 《教育与职业》2021,987(11):89-92
高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全面贯彻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理念,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和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从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理念出发,针对目前面临的尚未在所有学科专业课程全面展开、缺乏统筹科学规划、校内外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局面尚未形成等问题,文章提出了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等"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是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根本体现,也是对协同育人的基本诉求。剖析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教书与育人脱节、课堂教学思政元素单一、协同育人机制不协同、考核评价缺乏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足够重视等现象,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包括强化高校教师育人意识与立德责任、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核心完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激发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动力的制度支持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焦兰萍 《教育与职业》2021,987(11):89-92
高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全面贯彻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理念,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和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从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理念出发,针对目前面临的尚未在所有学科专业课程全面展开、缺乏统筹科学规划、校内外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局面尚未形成等问题,文章提出了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等"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围绕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关于"课程思政"的要求,阐述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育人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推动课程育人,切实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基础工程和铸魂工程。本文就新时代果洛州思政课中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作一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3.
从新时代教育改革目标任务出发,在物理学科课程实施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结合中学物理学科特色和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教材挖掘思政元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中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法,使物理课程与思政育人形成合力,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育人体系的建构模式以及主要的教学策略,逐步探索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体系的主要建设形式以及教育体系建构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广大教师了解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与小学阶段课程教学之间的具体联系,逐步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融入小学阶段育人体系建设环节中,凸显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建设环节中优化育人体系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15.
<正>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评价、深刻阐释了立德树人中的"德"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立德树人中的"人",即"时代新人"的时代特征、具体标准和价值使命。讲话为新时代德育工作定义、定向、定位、定标、定策,科学回答了"育什么人、怎样育人、为谁育人"问题。一、德育工作的时代诉求新时代德育工作面临怎样紧迫的要求呢?从我国德育现状来看,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提出基于OBE理念的"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教育模式,以高速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结合专业特色、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思政"协同育人教学模...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的教育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并且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育人为本"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本,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职院校需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重要一环,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遵循基本教育规律、满足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但是,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丰富劳动教育中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教育,坚持德技并修、以德强技,深化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改革等举措,发挥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9.
李瑞依  孙欣欣 《海外英语》2023,(16):177-179
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于各学科课程成为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文章在阐述课程思政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聚焦讨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从融合隐性育人目标、挖掘材料中的思政元素、创新阅读课堂设计、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思政建设,以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为后续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更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把立德树人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要求和迫切需要。有鉴于此,谭为发老师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将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三大原则贯彻并落实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进程,文章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希望能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所助益,真正激发广大教师持续探索学科立德树人原则、方法和途径的欲望,最终实现高效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