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元璋曾是一位“叛乱”领袖——他从红巾军的一个小军事头目发展成为以长江中下游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实力人物。刘基对朱元璋“真命天子”形象的“塑造”,从根本上说,即在各个层面掩盖或割断朱元璋与红巾军的联系。这是一个儒生的态度,同时也显示出谋略家的远见卓识。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观照刘基及其相关诗文。  相似文献   

2.
一、刘基的为人和遭遇刘基的《卖柑者言》,借“愤世疾邪”的卖柑者之口,怒斥了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世盗名之徒,痛快淋漓,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翻阅一下《明史》,我们可以看到,刘基本人的性格颇似这位卖柑者。记载刘基生平事迹的《行状》和《神道碑》都说他“性刚嫉恶,与物多忤”,得罪了不少人,包括他原先的朋友。有一次,朱元璋想要杨宪做宰相,征求刘基的意见。杨宪是刘基的好朋友,刘基却说:“宪有相才而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宪则不然。”结果此议作罢,杨宪自然对他很不满意。  相似文献   

3.
工之侨献琴     
背景链接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郁离子》是刘基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后,所写的寓言体散文故事集。  相似文献   

4.
刘基不会在《八十策》中提出“假韩宋名号”。从仅有的两条史料史可以证明。一是对韩林儿的“不拜”,表明刘基对宋政权的态度:林儿是傀儡,韩守政权已走向败亡。一是不同意朱元璋救安丰,表明刘基对朱元璋创建新政权的企望,一定要确保朱元璋的帝位。  相似文献   

5.
刘基法治思想及其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主刑辅”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刘基力主以民为本,立法以德。刘基法治思想对朱元璋影响颇大,其法治思想只有通过朱元璋才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作者刘基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朝末年进士,曾任高安丞,为官廉洁、正直。弃官归里后,受明太祖朱元璋聘召至金陵,他“陈时务十八条策”,朱元璋把他安置在建礼贤馆。后来,他辅佐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召降了方国珍,北伐中原,统一了中国。授太史令之职,以后累次升迁,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当时,明朝的许多典章制度都由刘伯温与李善长、宋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版初中语文课本收编了刘基寓言杂文集《郁离子》中的一则寓言——《工之侨献琴》,人教社教参的课文分析说本文是“讽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见识,不看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并言《郁离子》“主旨都是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这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寓言集《郁离子》都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其实大不然。 刘基是元末明初颇有名气的人物,他23岁举进士,26岁做高安县丞,33岁做江浙儒学副提举,可是却因廉正守直屡遭豪强倾陷。方国珍起兵后刘基被荐为元帅府督事,他主张用兵力平定方国珍,可因京中权要接受了方国珍的贿赂元王朝决定用官爵招安,反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后“经略史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①前人曾评述刘基的写作背景是“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富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②弃官两年后,时年已50岁的刘基却又应聘投奔了朱元璋的起义队伍,与一度力图效忠的元王朝彻底决裂,后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  相似文献   

8.
刘基军事辩证法思想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字伯温(1311——1375),浙江省处州府青田县人(今文成县南田)。1360年刘基应召出山,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创造了许多以劣胜优、以少胜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光辉战例,为统一中国,建立明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间老百姓把他当成了“神”,能“未卜先知”,其实这是因为他的战略、战术思想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早具有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论刘基在建立朱明王朝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在建立朱明王朝中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辅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大明;另一方面是辅助朱元璋开国立政、建立明初社会政治制度、巩固了大明统治.刘基以儒家有用之学,附会阴阳风角,实现了辅助朱元璋一统天下的理想,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刘基是谋略家,最能反映他本质、代表他基本特征的是谋略家。刘基作为军师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对朱元璋产生的是全局性的影响。刘基精于谋略,是"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王佐式军师,帝师级谋略家。帝师,王佐,是对刘基的盖棺论定。  相似文献   

11.
谈神化刘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是人不是神。朱元璋、宋明王朝神化他,刘基也自我神化,后人更是不断全面神化他,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以讹传讹、扑朔迷离。最终证明刘基不是神,而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学家。  相似文献   

12.
刘基的政治思想,主要见于他的寓言体裁之作《郁离子》、科举经义体裁的《春秋明经》、《拟连珠》以及八题一○七首被吕立汉称之为“议政诗”的诗歌。《郁离子》作于刘基四十九岁出仕明太祖之前一年,是近代论述刘基政治思想的主要甚至唯一根据,相关研究已经很多。“议政诗”作于元末明初,主要是入明之前作品,近年有吕立汉的专文研究。《春秋明经》四十一篇的著作年代颇有争议,但其断定对于了解刘基思想的发展和转变是必需的。文章从此书的文本分析结合刘基的传记、元朝的科举制度进行考究,检讨了既有的各种说法,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此书不是刘基早年练习举业之作,也不是明初之作,而是至正八年至十一年八月间,刘基任职江浙儒学副提举,为行省考试官时,为儒学生员讲说文义而写成的,具有应试范文集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评刘基与李党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刘基与李善长之间的斗争不是两大集团间的斗争,而是政见的分野,是淮西新贵集团与统治阶层中的有识之士的争斗。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官僚地主集团,是以朱元璋为总后台,从乡土观念出发,把持朝政,拉帮结派,组党营私,陷害忠良,违法犯政。而在这一时期,根本不存在以刘基为首的浙东地主集团,刘基嫉恶如仇,直言敢谏,为朱明王朝的根本利益,治国安邦。而和李党斗争。刘基以个人之力同一个权势庞大的党群抗衡,这是他必定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御赐归老青田诏》为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遣使护送刘基还乡时所作,其言辞冷峻剀切,却又充满情感,透露出刘基在归附朱元璋前后的行迹,特别是为《明史》所讳言的一些史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为历来学者所肯定,可澄清后世对朱刘君臣关系的种种猜测,可谓朱元璋对其与刘基君臣关系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三不朽伟人"①刘基刘伯温在杭州前后达六年,在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任上,发展教育,倡导兴办义学。刘基对教育的主张,对明初的文治政策及朱元璋的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刘基为官清正,刚直不阿,不避强御,扬善抑恶,德、才誉满杭城。在寓居杭州六年时间里,他吟诗作文,领袖群贤,孕育于杭州的不朽散文名篇《卖柑者言》足以垂世。他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刘伯温在杭州为登上元明之交的政治舞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刘基的道德、功业、文章和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一同不朽。  相似文献   

16.
对于刘基及其思想的学术定位是我们研究刘基及其著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刘基作为传统儒者,博览全书,涉猎广泛,对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皆有研究,可以说是一位“通天地人”的“通儒”之士。刘基的儒学思想主要包括对孔孟之道的推崇,对儒家君臣之道、孝道、交友之道的思考;通过对刘基儒学思想的梳理,我们有理由得出如下结论:刘基是一位“古典的儒家与学以致用的儒家”。  相似文献   

17.
明太祖朱元璋对“朱”字过敏,生怕有人说“朱”的坏话。诗僧来复谢恩诗中说“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醐醍出上方”,朱元璋道:“竟敢用‘殊’字,这不是骂我歹朱吗?”及看到后文“无德颂陶唐”一句,更加认定这是在骂自己无德,于是杀掉来复。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老疑心人家在讽刺挖苦他不“光彩”的出身。这方面他简直就是阿Q的祖师爷,觉得“光”、“秃”、“僧”及其同音、近音字特别刺眼刺耳。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有“睿性生知”之句,在朱元璋看来,“生知”有讥讽“僧智”之嫌,活得不耐烦了,杀。各类贺表颂扬朱元璋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8.
刘基寓居桐庐凤川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料 1,《桐庐县志》2 98页载 :“刘基元末流寓桐庐数年 ,设馆于岁羽岗华林寺 ,与李近山、李宁之及徐舫等交游 ,写有《虎镇山记》等诗文。”材料 2 ,《桐庐县地名志》96页载 :“华林寺北之寺弯里 ,昔时曾设学馆。元末 ,刘基曾在此寓居数年。材料 3 ,桐庐凤川西庄留下了刘基写下的《赠桐江临溪西庄华姓宗谱序》 ,文中第一句话就说“予以中原不靖遨游海内寄迹桐江晦冈李氏之家”。以上材料说明刘基曾来桐庐凤川寓居过。那么 ,刘基是什么时候来桐庐凤川寓居的呢 ?刘基 13 3 3年中进士 ,13 60年为朱元璋弼辅。中进士前不可能来凤川寓居 ,即便来…  相似文献   

19.
刘基从小受教于永嘉学派传人,和永嘉学派有师承之实。他承绪事功之学,以“见于行”、“措诸用”为旨归,和永嘉学派有共同的事功理论;他“敬以一之,仁以行之”,和永嘉学派有共同的事功实践;刘基和浙东事功学派、永嘉学派诸领袖虽然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却有着共同的事功目标,通过经世治国。取得共同的事功业绩。  相似文献   

20.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元至顺年间(1331)中进士,不久做了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县)县丞,有廉直的声誉,嗣后他转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大胆上疏弹劾御史,被御史所留难,愤而辞官。方国珍在海上起事,声势浩大,浙东行省又起用他为元帅府都事,但他建议遏制方国珍军,跟元朝对方实施招抚政策不合,于是弃官归隐于青田山中。朱元璋攻取了元朝的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作为根据地后,积极罗致人才,礼聘刘基为谋士。他辅佐朱元璋建成帝业。朱元璋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