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具有反映深层心理活动的特殊功能,因此,学会使用不同的“看”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同学在用表示“看”这一动作的词时,不管“看”的人是怎样的心情,往往一律用“看”。其实“,看”的近义词很多,如瞅、瞧、瞪、张望、眺望等。灵活地运用“看”,能表现人物的心情,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逼真,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精彩生动。请看下面的例子:1郾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里的“眺望”,既表现了炸药包即将爆炸时董存瑞镇定、坚毅的神情,又充分显示了他视死如归、…  相似文献   

2.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外貌就更不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了,就算是双胞胎,也会有极细微的差别。可是,许多同学的文章里,写孩子总是“圆圆的脸蛋上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写大人则是“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写老人就是“眼里透出慈祥的神情”,这样的外貌描写千人一面,毫无个性色彩。这些外貌描写上的套话、空话,对表现人物特点根本没什么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写?因为自己并未仔细观察,不过是偷懒捡现成,人云亦云。我们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必须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才不会落入俗套。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  相似文献   

3.
“数码相机”专栏中的文章总是那样的充满生活气息,又总是那样情趣盎然,因为那是孩子们用异样澄明的眼睛看到的生活本真,而且又经过他们天真无瑕的心灵“快门”的闪光定格,正所谓去芜存菁,点石成金,“魅力四射”。喂鸡本是件很平常的事,可是在一年级小朋友陈天陆笔下却变得“真有趣”。小作者还仿佛听到了母鸡间道谢的声音呢!邬丹妮的《我和乌龟》很生动地描写了她与小动物乌龟“都都”的故事:小乌龟给她带来了许多新奇和快乐,但小乌龟却不适应人类的豢养,终于“很快就饿死了”,小作者伤心不已,甚至做梦都见到这只可爱的小乌龟。这篇作文有…  相似文献   

4.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以使物象更加突出。这种技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其它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相互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这就有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其运用方法主要有: 一、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烘托手法常用在写景抒情方面,用景物烘托心情,在古今诗词、散文中尤其常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开头就描写了得阳江头送客的情景,“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相似文献   

5.
现行初语第六册(人教社中语室编著)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一文,在认可“记叙”“说明”“议论”“抒情”这“四种”表达方式之后写道:“此外,有一种意见认为表达方式中还应当包括描写,我们没有采纳,因为描写总是附丽于记叙、说明和抒情,只不过写得细致生动些罢了,算不得独立的表达方式。”究竟“描写”算不算“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否应当包括“描写”)呢?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好办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妨先考察一下学术公论和写作实际。  相似文献   

6.
我进北大读书之前的心情,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三心二意。入学之后的况味是三个字:“牛吃蟹”。我高中三年是在半饥半饱中度过的。那正是所谓“三年困难时期”。中学生每月有30斤米的定量供应,按理说也够了,可因为副食极差,肚子里没有油水,加上正是能吃的时候,肚子总是  相似文献   

7.
眼睛,是人的心灵的窗户。要表现出一个人的“灵魂”,无论画家还是作家,都不会放过对人物眼睛的描绘。鲁迅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画眼睛”。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祝福》对祥林嫂的眼睛描写了三次:一次不如一次有神,真切地反映了人物每况愈下的生活历程。《伤逝》对子君眼睛的两次的描写亦是神情毕肖。在鲁迅的创作中,大量的“画眼睛”却不局限于肖像描写,而是指最能显示人物精神世界的典型细节。孔乙己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就是孔乙己的“眼睛”。在《故乡》里,二十多年后的闰土见“我”不再喊“迅哥儿”而虔诚地叫“老  相似文献   

8.
朋友写话我有一个好朋友,她身材圆滚滚的,跑起步来摇摇摆摆,配上圆圆的脸蛋儿、圆溜溜的眼睛,真是憨态可掬。她最喜欢的事就是吃,只要听到有人说吃的,她就立马凑上去。学校午餐时,数她最激动、最开心;课间时,她总是偷偷地往嘴里塞零食;放学后,她就游走于学校门口的各个写话小吃店、零食铺。她就像仓鼠一样,恨不得一天到晚都在吃东西。她用尖利的小牙“嘎吱嘎吱”地嚼美食时,总是一副满足又享受的表情。同学们总笑她像只仓鼠,可她满不在乎地说:“像仓鼠才好呢,一天到晚躺在笼子里睡觉,好吃的美味还自动送上门。”  相似文献   

9.
老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 ,总是对学生强调 ,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要求学生多写光明面、积极面。这当然不错。但这还不够 ,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不仅存在着真善美 ,也存在着假丑恶。所以 ,我们在培养学生发现真善美的眼睛的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发现假丑恶的眼睛 ,培养学生能捕捉并揭露社会中假丑恶等不良现象的能力。一、培养学生发现“假丑恶”的必要性①培养学生个性作文的需要 ,也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的需要。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老师总是强调“生活总是美好的”。老师也总是习惯于让学生写“人间的温情” ,写“世界的美丽” ,却…  相似文献   

10.
学指点迷津生作文中的肖像描写,普遍存在着“公式化”的毛病。如写小孩,总是“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写老师,无非是“面容清瘦,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等。怎样引导学生走出这一误区,真正掌握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呢?第一,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周围人物。世界上...  相似文献   

11.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十分突出。教学中认真分析课文描写“眼睛”的作用,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接受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有较大的帮助。一、描“眼睛”写事情本文易读好懂,它与作者描写“眼睛”是分不开的。课文一开头就写扬科有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说明他聪明活泼。扬科喜爱音乐,渴望能有一把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小提琴,他“出神”地听周围的一切响声,“眼巴巴地”望着地主食具间墙上的那把小提琴,地主走狗毒打他时。他“睁着”和“瞪着”眼睛,任人宰割,含冤挨打。最后在惊恐和悲愤中寂然死去——“眼睛睁着,眼珠已经不再动了”。全文对  相似文献   

12.
每年元宵节,奶奶都会问我:“慧敏,过来吃一个汤圆?”而我总是痛苦地摇摇头,然后悻悻地走开。很多人都好奇:“汤圆那么好吃,为什么你不吃呢?”那是一个夏天的下午,炎热的天气让我心情烦躁,而外面树上知了的叫声更是让我心烦意乱。于是,一口气我就吃下了三根雪糕。雪糕刚下肚,我的肚子就“咕  相似文献   

13.
在某小学四年级(4)班的讲台前,“长”着一棵“心情树”。树上挂着红、黄、灰、黑四种颜色的心情卡,代表全班学生很好、好、差、特差四种心情。卡片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有太阳形、月亮形、心状形等形状。每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心情好坏,挂上卡片,谁的心情如何,使人一目了然。“栽种”这棵树的便是班主任徐秀莉老师。一天,学生蔡唯犯鼻炎,心情不好,挂了黑卡,大家都主动关心他。徐老师还告诉他吃什么药效果好,使小蔡唯的心情很快“阴转晴”。一般而言,孩子们的性情是很不稳定而又易于外露的。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察颜观色”,…  相似文献   

14.
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也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对我们来说真是太重要了。但多数人只注意眼睛的外在防护,对眼睛的营养即“吃”的学问却知之不多。科学研究证明,合理的营养可以使眼睛健康并增强抗病能力。那么,给我们的眼睛“吃”点什么,才能使之营养合理、健康明亮呢?  相似文献   

15.
关于“没得”和“没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得”是个方言词,在武汉青少年的口语中极为流行。他们把“没有吃”说成“没得吃”,“没有做”说成“没得做”。总之,凡是可以用“没得”的地方固然是用“没得”;不能用“没得”、只能用“没有”的地方,他们也一律给用“没得”。可以说,“没得”取代了“没有”。“没得”和“没有”是有区别的。因此,辨析“没得”和“没有”的异同,就有了必要。  相似文献   

16.
〔范文A〕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刘鹗:《老残游记》〔赏析〕这是晚清刘鄂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对一个说书女艺人的描写,突出了这位女艺术家的眼睛。这位姑娘并不是十分美丽,在这一段前面写她“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这在写作上叫欲扬先抑,所以后面一连用了四个比喻,把她那双能说话的眼睛…  相似文献   

17.
每个星期六的早晨,蒙蒙都有个习惯,要睡懒觉。可是这个星期六,天还没亮他就醒了,虽然他在朦胧中已经意识到“今天是星期六,可以睡个懒觉了”,但他在床上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突然,他听到书包里有说话的声音:“橡皮头,快醒醒,今天是双休日,咱们也到郊外去吃烧烤吧!”橡皮头睡意朦胧地接嘴说:“你不是作文本里头戴一顶把脸蛋都罩住的帽子的‘表弟’吗?你整天都抬不起头,还爱打瞌睡,都快成了难看的小怪人了!还想到野外去吃烧烤?睡你的懒觉吧!要去?我也不跟你同路!”“表弟”又说:“你可不要总是拿老眼光看我,帽子已经被我丢掉了。”橡皮头顿时…  相似文献   

18.
不论什么人,同学们描写眼睛总是“水汪汪的”、“圆溜溜的”、“炯炯有神”;描写面孔总是“圆乎乎的”、“胖乎乎的”;描写肤色总是“红扑扑的”、“红润润的”。其实,世上没有两个外貌完全相同的人,要写好人物的外貌,我们必须仔细观察人物,要从这个人物身上找出独特的地方,才能显示他特有的个性。由于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生活条件不同,人物外貌就会有所不同。那么,观察人物的外貌要注意哪些方面呢?1.容貌要抓住面部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如《金色的鱼钩》中“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是先生创作体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前辈作家作品的规律总结,真可谓慧眼独具,慧眼识“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化,也是人物肖像描写的中心。“画眼睛...  相似文献   

20.
我家养了两条可爱的小红金鱼,一条叫“红豆公主”,一条叫“红豆王子”。它们那又红又亮的身体表面总是闪烁着让人看着亲切而舒服的亮光。它们是从水族馆那儿买的。听售鱼员说,它们是青梅竹马的鱼伴儿,所以我们买了一对儿。刚到我家时,它们很害羞,可能是太陌生的原因,它们俩总是小心谨慎地躲在水草下,我一挑逗,它们立刻甩着尾鳍逃跑了。一天天过去了,它们和我渐渐混熟了。有一天,我去看它们,“红豆公主”用那迷人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望着我,好像对我说:“主人啊,主人,我饿了,好想吃东西呀。”我拿来鱼食,小心翼翼地倒进水中。“红豆王子”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