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郦道元的《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之句。对于句中的“陵”字,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译文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教材全解》都把其译为“小山包”,而长春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则把其解释为“丘陵”。笔者以为,把“夏水襄陵”之“陵”解释为“小山包”或“丘陵”都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2.
翻看2009年第5期的《语文教学之友》,拜读了丁勤中老师的《“夏水襄陵”之“陵”应作何解》这篇文章,丁老师在此文中认为《三峡》“夏水襄陵”的“陵”解释为“升”更为准确。笔者非常敬佩丁老师不拘泥于教参、大胆质疑的精神,他不仅提出了疑问,而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在拜读完丁老师文章后,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之句.教材注释说“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虾蟆”就是“蛤蟆”,是青蛙和蟾蜍的统称。京城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地名呢?  相似文献   

4.
陵字的形声求义之途有三。一、从偏旁“阜”形出发,有“土山”、坟墓等义。二、从形旁与声旁的结合考虑,有升登、乘驾等义。三、陵字是“凌”的假借,具“冰”、“冷酷”、“欺凌”等义。但与形旁有关的“陵”字又一义,是作“水道”或“水”解,却至今无人论及,此义,从《越绝书》《吴地记》、王粲诗等得到明证。江苏松陵、陕西灞陵之陵字,亦应作“水道”解。  相似文献   

5.
王洪春 《今日教育》2010,(11):51-51
近日读到杜甫的诗《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仔细思量,我发现,这其中隐含着班级管理之道。  相似文献   

6.
冰心的散文《樱花赞》有这样一句:“这首歌写尽了日本人春天着樱花的举国若狂的胜况。”对此句中的“胜况”一词,龚其康同志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辞海》中查不到它,所以怀疑它是“盛况”的笔误(见《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39期《是“胜况”还是“盛况”》)。我以为龚其康同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盛大;隆重:盛会;盛宴。”“胜”也有“优越;盛大;佳妙”之意,并且“胜会犹盛会。章碣《癸卯岁毗陵登高》诗:‘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见《辞海》)由此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三十几首古诗中,“在”字大约出现了六次,现列举于下: ①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 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④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⑤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 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塞下曲》)  相似文献   

8.
从“黄老之学”到“小国寡民”──再论司马迁的悲剧田启霖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既有当时的历史因素,又有个人因素,就其个人因素来讲,有他对反击匈奴战争的态度问题,又有他‘石问’所对触犯刑律的问题。”这是我在《评“遭李陵之祸”》一文中所阐述的基根看法。如...  相似文献   

9.
我在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论两种不同的“着”》。文中论述了表示状态在空间中的存续的“着a”和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持续的“着b”的区别。现在我再来谈谈作语气词用的“着”,为了便于叙述,我把这第三个“着”叫做“着c”。一、从历史来源谈起在唐宋以后的汉语中,有一类表示请求、命令、商量、邀约等语气的语气词。这类语气词主要的有“者”、“著”、“则个”、“咱”等。例如: 陵无回心,老母坟前,殷勤为时日拜著!(《苏武李陵执别词》) 断霞遮,夕阳斜,山腰闪出闲亭榭,分付画船且慢者。(九皋小令《山坡羊》) 妇人道:“你不要疑忌,我和你同去则个。”(《平妖传》三十一回) 是时公子急救:大夫休怒,且商议咱!(《乐毅图齐·七国春秋》)  相似文献   

10.
近年出版的侯仁之、金涛著《北京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关于曹魏时代谒者樊晨主持重修戾陵遏、增辟车箱渠用工的数额有误。书中,称这次工程“出动兵士二千,用工四万多个”(见《北京史话》第31页),实难令人信从。戾陵遏和车箱渠,是古代北京地区最早的水利工程。其兴修始末,仅载曹魏“征北将军”刘靖的功德碑(下称“刘靖碑”),原碑早已湮灭,碑文赖郦道元《水经注》得以传世。故《水经注》是  相似文献   

11.
《烛之武退秦师》有这样一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句中有一个生字“氾”,课本注音为:fàn。但在很多资料上却读作fán。这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到底应该读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促织》(高中《语》第四册,人教社1998年6月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成名)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引中的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对此句中的“蹲石鳞鳞”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蹲踞着的一块块石头像鱼鳞排列。”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选了南朝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诗中“新妇”一词共出现10次,其中只对“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的“新妇”作了注释:“新妇,媳妇”。其余九次都无注释,自然让学习者以“媳妇”为解,但是仔细体会诗意,若全部以“媳妇”概之,似不可通。更有令人不解之处,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新妇”多用于称呼新娘子,但是这里的“新妇”却为何解释为“媳妇”呢?这就需要首先从“妇”的意思说起。“妇在上古承担了多个义项,大致有1.妇女的通称。2特指已婚妇女。《正字通》:“妇,女子已嫁…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有这样一句:“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高中语文教材的随文注释将“以蠹贫”译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并认为“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从小说的内容来看,这样解释似乎也能说通。但翻阅了一些资料以后,笔者产生了新的想法,以为文中的“蠹”可以别解为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永遇乐》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之“佛”,教学中存在两种读音。多数教师读“佛(fó)狸祠”,亦有读“佛(bì)狸祠”的。“佛狸祠”,地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建于六合瓜步山之行宫。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这样一句:“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对其中“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句,课本上的注解是“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另查《中华活页文选》、《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以  相似文献   

17.
“一线牵三点”──《一定要争气》教学设想沈阳市皇姑区陵西小学程麟《一定要争气》主要记叙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学生时代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动人事迹。教学时,用“一线”牵动“三点”,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一线”,即文章的主线,也就是“...  相似文献   

18.
诗词用“刘郎”故实,大抵有三: 一,指汉武帝刘彻。刘彻好神仙,然终无所遇,死葬茂陵。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二,指汉刘邦。辛弃疾《破阵子·为范南伯寿……》:“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掷地”一句是用“鸿门宴”故事,见《史记·项羽本纪》,即刘邦逃离宴会后,托张良代献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北京的古迹有十三陵,南京的古迹有明孝陵,这都是明代皇帝的坟墓。那么,皇帝的坟墓为何称“陵”呢? 实际上,上古的时候,君主的坟墓也都只称“墓”而不称“陵”的。《尚书·太甲上》说:“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注:“桐,汤墓地也。”)又说:“营于桐宫。”(注:“经营桐墓,立官,令太甲居之。”)意思是说,太甲做了国君,很昏庸,伊尹把他流放到先王汤的墓地,在那里营建行宫让大甲居住。这说明商朝君主的坟墓称“墓”而不称“陵”。《周礼·春官》也说:“家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  相似文献   

20.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译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