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来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尤其是近代、现代。郭沫若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1]。叶圣陶也曾说:“凡为教育必期达到不须教。教师职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2]当今,同样有不少学者认为:面对时代的要求,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每个学生都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3]。随着时代的发…  相似文献   

2.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3.
历年高考中都会出现这样一类“新题”:条件中给出学生未知的一个新概念或新运算,让学生运用这个新知识去解题.尽管这类“新题”难度不是很大,但对学生的发展却很有意义。理由之一是这些新知识有些属于高等数学的范畴,通过这些“新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和过渡;理由之二是通过这些“新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4.
“对话式”语文教学以语言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体现的是对话主题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题各自方向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对话式”教学呢?  相似文献   

5.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施另外两个目标的基础,它明确了“学什么”,提出了“学会”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组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化,体现了获取“知识与技能”和建立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明确了“怎样学”,追求达到“会学”的高目标和高要求;  相似文献   

6.
论创新学习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习一词在汉语大词典里是这样注释的:“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这个定义往往给我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好像学习仅仅是获取知识或技能而已。这些知识或技能,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于是得到一个结论:学习仅仅是为了继承。现在我们不能仅这样理解,这种学习只能称之为“继承性学习”,简称“继承学习”。  相似文献   

7.
学习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类的学习是接受经验、知识和文化的手段。知识的继承和文化的继承要依赖于学习。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更依赖于不断学习。而学校学习阶段,是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尤为重要。我认为教师用以下方略指导学生,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就会踏上学会学习的坦途。  相似文献   

8.
“学会学习”是21世纪发展的主题,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条件。作为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该怎样“教”?学生该怎样“学”?是至关重要的。“教”与“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它应该是多种动态因素之间的统一体。可是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课堂上教师依然是以讲授为主,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参与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9.
曾仁付 《四川教育》2002,(10):44-45
“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指“有关知识的获取、转化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方法的归纳、发现、概括过程;决策的决定等过程。”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前提。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说明发现问题本身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一、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要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前提。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发现问题的每一个细节,与学生互相勉励、互相信任,共同提…  相似文献   

10.
邓水胜 《广西教育》2006,(3A):38-39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导为教,寓导于教。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不应只局限于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理解课本的知识内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运用课本的知识.通过课本例题的学习起到“窥一斑知全貌”、“举一例能反三”的教学效果。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去探索和研究数学科学领域.是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白保云 《成才之路》2011,(22):22-22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让孩子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由学会到会学,显得尤为重要。“学会”与“会学”深刻地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两者的区别在于:“学会”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一种适应性学习。而“会学”则要求学生去主动猎取,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对已学知识具备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和系统化能力,并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本文结合自己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周启云 《广东教育》2002,(10):42-42
一、整体构思和设计《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中有“阅读”十一篇,“资料”十篇,散见于各章,与各章知识紧密相连,是必修知识的补充和完善。要做好“阅读”“资料”部分的教学,教师必须有整体构思和设计,以便于进行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指导和教育。笔者的构思和设计是:分类整理———分阶段施教———信息反馈与交流。(一)分类整理为了便于制表,将“阅读”、“资料”中典型性的文章进行编号(下同):1.材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2.能源的利用与人类进步;3.侯氏制碱法;4.金…  相似文献   

14.
乔聿文 《山东教育》2005,(35):61-62
过去,人们对“怎么学”的回答是:记住它!谁擅长记和背,谁就能得高分,学习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要想靠“记住”来学习,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那么多信息、知识,谁也不可能都记住,也不能所有的都必须记住。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在于在“过程”中是否学会了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  相似文献   

15.
《青年教师》2006,(12):F0002-F0002
吉林市教育学会“十五”科研成果表彰暨“十一五”科研课题开题大会于2006年10月20日隆重召开。会议主要有二项内容:(1)对“十五”期间,市教育学会组织与管理的国家、省级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表彰;(2)对“十一五”期间,市教育学会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区域性教师教育资源融合与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规划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机关研究》进行开题动员。  相似文献   

16.
“授人以渔”教学法是对学生不只懂得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怎样去获得知识和什么样的知识,达到能学之能用。文中,紧密结合自己20余年的教育经验,通过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引领学生对不同条件同一事物现象观察比较,寻找异同点;从偏定不对称,学会自然,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善于通过对连续出现类似问题发生质疑,加深学习专业的深度;运用重大科学发现,学会发现发明创造方法;运用理想实验塑造科学研究的理想过程和对拓扑学学习,学会广开学习知识的渠道,为毕业后进入社会能独立,勇气创业打下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关远见 《成人教育》2006,(10):50-51
技能的学会目标就是能做。“学会”是职业教育起码目标。在“学会”目标要求中,知识是“学会”的基础,技能是“学会”的目的,关键落实在“会”上。“学会”是社会需求人才的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8.
对待学生的各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学会”,更需要学生“会学”。“会学”,离不开自学,自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也不能例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品德与社会”的自学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这句话换一个方式来说,就是:阅读可以改变“学困生”。如果一个学困生能每天抽出10分钟来有效地阅读教材,那么他不仅能复习旧的知识还能对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温故而知新,从而降低自己学习上的困难点,必然会慢慢赶上来。此外,阅读还能发展这些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