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德格尔从传统哲学之基本问题,即从关于“存在”问题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希冀与传统哲学的提问方式划清界限。然而,他的哲学始终与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思想在方法论、存在论、时间观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将经黑格尔改造后的传统形而上学与海德格尔的此在一存在形而上学加以比较,进而梳理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继承与扬弃的理路。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批判关系,在形而上学问题上海德格尔有过由重塑形而上学到克服形而上学的心路历程。克服形而上学的主张明确之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在不同的时候或地方有不同的认识,但这些认识相互关联,虚无主义、柏拉图主义、人本主义、本体-神-逻辑学等共同构成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向的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克服形而上学应纳入整个海德格尔思想的“林中路”中考察,“存在论差异”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形而上学的合理性问题,对古希腊思想的回溯捏拿住了形而上学发生的脉络并深挖出了形而上学的表象思维方式,此在、无、真理、语言、本然等则是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走向非形而上学之思的路途中的路标。  相似文献   

3.
教育哲学的本性在于提问。教育哲学的不足表现为教育哲学提问能力的不足。教育哲学不仅要学会提问,而且要学会“形而上学”地提问。能否正当地提出教育的形而上学问题,是教育哲学之为教育哲学的标志。教育的形而上学问题,也就是能够提出“问题”的“人”的问题。任何对教育的提问,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正当地提出“人”的形而上学问题,有助于人对于其生存处境的把握和意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把唯物史观划为"形而上学的颠倒"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终究未能揭示存在者的存在机制.本文认为,马克思揭示异化正是从人的存在方式入手的,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一维中去了.通过对感性存在论的阐释,马克思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私有财产状况下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呈现出来.现成性的"什么"于是转变为历史性的"怎么".这是对不思存在机制的形而上学的彻底"解构",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所谓"颠倒".因此,"形而上学的颠倒论"只能说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读.这种误读是把马克思的"对象性存在"混同于形而上学的"对象性思维"了.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在“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是“形而上学之极致”。文章试从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变革过程来论证海德格尔这个论断的虚假性,并解析海德格尔作如此论断的缘由。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一种超越,是“感性的历史存在论”。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包含“真理的本质即自由”、“真理的本质即本质的真理”两个命题。析理海德格尔反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拓进路迹,实现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本源性的思维方式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相似文献   

7.
在批评海德格尔未能揭示形而上学命运之原因的同时,《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一声称在西方哲学中发现了一个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并断言海氏思想其实乃是一种比他所竭力解构的传统形而上学更高层次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这种说法貌似玄妙,其实缺乏充足的理据。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根本不是什么在更高层次上“复兴”形而上学,而是把形而上学带向其边缘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历史的摧毁或否定。  相似文献   

8.
本评述了海德格尔对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尼采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在评述中,作展示了海德格尔心目中传统形而上学的发展轨迹以及他的看法,指出了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不过,作同时也指出,从后现代哲学观点看,海德格尔仍然是用形而上学反对形而上学。他所说的本真存在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向着存在本身开放的"绽出之生存",以此为依据,他认为以往的人道主义都是一种形而上学,因而都遗忘了存在.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也属于一种形而上学,但由于提出了"异化"理论,它比其他哲学都优越.异化理论正可以成为我们对海德格尔的评论进行回应的出发点,由此也可以理解海德格尔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一些相关差异.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天性是爱智慧或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然而,受传统人伦关系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儿童的这种天性慢慢减弱甚至消失。为保持儿童这种爱智慧的天性,应尊重儿童学习哲学的权利、地位和能力,尽可能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千奇百怪的提问,这是儿童爱智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与老庄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的会通,在相同中也有差异。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比较研究二者对于“有”和“无”、对于人本真生存状态的思考,无论是庄子的诗意运思,还是海德格尔的诗意追问,都体现着对人类生存的真诚关切,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解构”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试图以这种方法对西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剖析,真正提出“存在问题”,探究被形而上学所遮蔽的原初经验,对西方思想的命运进行追问。海德格尔早期所说的“解构”包含三条具有差异的进入哲学史的路径:作为解释学之途径的“人类学的解构”、作为基本存在论之任务的“存在论历史的解构”和作为存在论方法之环节的“现象学的解构”。对这三条路径进行了简略梳理,并指出了“解构”所具有的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和哲学史批判这三条思想向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更加深刻,而它的科技负载所带来的有害作用,已成为人们必须要深入思考的内容。海德格尔的技术观独特而丰富,首开了技术现象学研究之先河,对20世纪的技术哲学和人学研究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从理论上细致梳理海德格尔技术思想从技术之思到存在之思再到诗意之思的思维路径,对处理我们现在面对的诸多全球性问题,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存在"问题的追问,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可以说存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处在21世纪现代化盛行的社会中,我们更要认识到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然后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在人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关注人的存在,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中从存在论发展历程中引出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阐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产生背景,并深入地解析了他的存在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从"存在"、"此在"出发,了解海氏的基本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集了我国1996—2005年社科类期刊有关文献的统计数据,对海德格尔在所述10年中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引进影响度、引用度、研究度等指标作了结构分析。分析袁明:在引用度与研究度之间存在一种比例关系,当比值低于某个数值时,可能会引起影响度的下降;中国在所述十年中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艺术、语言等领域;将海德格尔思想与欧关思想理论的对比研究主要在欧洲大陆哲学的背景下进行;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思想理论的对比研究集中在与道家思想的对比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纳粹问题,是海德格尔的研究者和承继者无法绕过的问题。具有独特眼光的解构大师德里达从精神入手,沿着海德格尔与西方传统精神之间的断裂和欲说还休的牵连,深入海氏思想深处找到火焰和灰烬的纳粹隐喻,用海氏的哲学文本反抗纳粹主义。德里达发现海德格尔的经过沉默和引号净化后的精神是熊熊燃烧的火焰,火既包含了善的因素又包含了恶的因素,火焰燃烧过后带来灰烬,一如纳粹引燃的战火和集中营里的大屠杀。然而,德里达对海氏与纳粹的关系采取的这种既谴责又宽容的态度,在引起我们深思的同时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警惕。  相似文献   

17.
世界问题作为存在问题的展开和具体化,在海德格尔思路历程的不同阶段形成主题。具体表现为:前期以此在与此之在的反正关系表现出来;中期以技术世界与艺术世界的反正关系彰显出来;后期以天、地、人、神间的反正关系表现出来。这些思考展现出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是实现世界世界化、物物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19.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有深入研究。在其代表作《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相关联,用以深入研究二次大战后西方人爱的"异化"现象。在弗洛姆看来,西方社会的爱,已经蜕变成商品关系,他们把市场上的交换原则带到爱之中,使爱赤裸裸地打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烙印。但他在坚持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人类永恒的爱"这一目标,认为只有这种爱才能疗救异化的爱。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乌托邦色彩,但他认为,人们不应放弃对人类永恒的爱的追求,应铲除种种社会障碍,同时通过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来克服来自自然力的束缚,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就西方传统思维模式走出困境做出思的努力,其意指诗意运思的道路即老子之道.然而,笔者认为,在最本原的层面,老子之道实相通于海氏存在论,而其诗意运思之道路,在某种意义上与老庄达于道境界的体悟之途有可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