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纳粹问题,是海德格尔的研究者和承继者无法绕过的问题。具有独特眼光的解构大师德里达从精神入手,沿着海德格尔与西方传统精神之间的断裂和欲说还休的牵连,深入海氏思想深处找到火焰和灰烬的纳粹隐喻,用海氏的哲学文本反抗纳粹主义。德里达发现海德格尔的经过沉默和引号净化后的精神是熊熊燃烧的火焰,火既包含了善的因素又包含了恶的因素,火焰燃烧过后带来灰烬,一如纳粹引燃的战火和集中营里的大屠杀。然而,德里达对海氏与纳粹的关系采取的这种既谴责又宽容的态度,在引起我们深思的同时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警惕。  相似文献   
2.
彼得·凯里第二次获布克奖的小说《凯利帮真史》将澳大利亚官方历史记载中面目狰狞的"丛林大盗"内德·凯利塑造成为一个本性良善但为生活所逼而反抗殖民当局的爱尔兰裔英雄。复活历史人物,让历史人物站出来为自己辩护,凯里巧妙地安排小说人物展开了一场历史话语权的争夺。在他看来,爱尔兰裔澳大利亚人是白澳内部的"他者",他们挑战了澳官方宣称的"澳大利亚是白人的澳大利亚"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评论界对<城堡>的批评多局限于前3章,对后17章却望而止步.这是因为后17章里充满了互相矛盾、互相拆台、互相消解的对话,充满了以逻辑理性来攻击、瓦解逻辑理性的对话.这种"众声喧哗",充满复调性的文本给读者设置了重重障碍.在话语的汪洋大海里追寻K留下的印记,读者可以寻觅到K试图通过女性或信使通往城堡的一次次行动,从而完成对卡夫卡式的"失败英雄"K之重构.然而,在<城堡>后17章中,K行动的力量为语言的力量所消弭.虽然K绝望地在永无休止的进攻中完成自身存在之抒写,却只留下那似飞鸿踏雪泥般的踪迹.  相似文献   
4.
彼得·凯里的小说创作有对殖民历史、民族主义的反思,有对澳大利亚当下幸福生活方式神话的解构,有对现代澳大利亚人自我认同的探讨。追寻凯里小说中的认同迷踪,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国家认同如何从含混走向澄明,民族认同如何在危机中出现转机,文化认同如何在困境中走向超越,自我认同如何关联现代性反思和现代人的焦虑。从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反映的殖民历史和认同现实,以及澳大利亚历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三个方面分析缘何可以从认同问题入手来研究凯里的小说。  相似文献   
5.
彼得·凯里的长篇小说刻画了一系列寓意澳大利亚国家认同的母亲形象。伊丽莎白是澳大利亚白人移民的母亲,象征着英国移民在澳大利亚扎根;布莱顿妈妈是澳大利亚流放犯的母亲,象征大英帝国;菲雷瑟特是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者的母亲,象征着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时期的澳大利亚;艾伦·凯利是爱尔兰裔澳大利亚人的母亲,象征着苦难深重的殖民地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