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农村经济改革的勇士和能人,“专业户”、“种田能手”、“企业家”等新人层出不穷。农村各种信息的流通,造就了农村新闻人才的成长和壮大。这些农村新闻人才长期生活在农村基层第一线,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能够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受到群众的称誉和信赖。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农村一些新闻人才还得不到重视。这可以我的遭遇为例。我坚持十多年新闻写作,最了解农村基层实际,只  相似文献   

2.
《河南日报(农村版)》创刊伊始,就成立了新闻专刊部。作为党报一个非常重要的采编部门,新闻专刊部下设“乡村教育”、“人文地理”、“种植天地”、“养殖大观”、“健康养生”等专版,其中副刊也包括在内。《河南日报(农村版)》的一版二版为要闻版、综合新闻版,主要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刊登有关农村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规定动作较多;  相似文献   

3.
简讯     
5月中旬,北京农村信息通讯社郑州工作站在郑召开“农村基层新闻工作研讨会”,部分农村乡镇的通讯员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河南日报、河南画报、河南新闻出版报的同志,分别就“怎样识别和发现新闻”、“怎样抓好农村乡镇的新闻报道”、“怎样采写小通讯”和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的话:又是一年入职季,新闻界也即将迎来“新生力量”。近年来,机器人写作、无人机拍摄等技术的发展,使新闻编辑部变得更加多元,同时,也有越来越多非新闻科班的“萌新”选择进入新闻行业。“非科班”的新闻人在“入行”之初会遇到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进行自我提升?本期“茶座”,我们邀请了农村日报和农村大众两位“非科班”出身的新闻人,分享她们的新闻从业故事。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在农村中历来处于中心位置。但如何将植根于广阔天地里的大量特点鲜明、价值含量高、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挖掘出来,并写活写实写精,写得掷地有声,一直是从事农村报道的记者力图攻克的“难点”。《新华日报》“市县要闻”版虽然也立足于地市县区的报道,但许多稿件在强化接近性、可读性,改进“黑板报式的表扬报道”方面狠下了功夫,从中可以感受出编辑、记者们的良苦用心和探索精神。 农村新闻要见“人”见“事”才能“鲜活”。时下不少有关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构成新闻事实的主要成分不是人物、不是事…  相似文献   

6.
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我国是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农村市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大力开拓的市场,也是新闻产品需要占领的大市场。随着农村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在同步增长,农村新闻市场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三农”新闻报道,是党和政府农村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培养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7.
农村有线广播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它自身宣传作用的发挥程度。而农村广播宣传质量好坏,归根结底在于有没有一支阵容整齐、能征善战的新闻队伍。然而,农村广播工作队伍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有线广播工作者任务重、条件差、受冷落,因而出现了“跳槽”、“攀高枝”现象,妨害了广播宣传事业。如何抓好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我感到,需要在“建”、“稳”、“训”三个环节上下一番功夫。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农村的通讯员,对农村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要你留心生活,多长只新闻“眼”,选准角度,巧立新意,还是有新闻可写,有“活鱼”可抓.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报道缺少处于农村主体地位的最基层的村组农户新闻,缺少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活蹦乱跳”的新闻。而那些有价值的、活生生的新闻,绝大多数发生于最基层。缺少鲜活的新闻,是因为缺少到产生鲜活新闻的村组农户去了解和挖掘。通常,从事农村报道辛苦,路途远、条件差...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三农”报道也一直是新闻工作的重点。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三农”报道重点也正在实现向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等方向转变。针对“三农”报道中的新趋向,探讨新时期“三农”报道的方法和思路成为新闻业务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融媒体时代,对于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作者两次蹲点乡镇农村开展新闻采访为例,从寻找“新线索”、发掘“新题材”、发现“新价值”、书写“新文章”四个方面阐释新时代党报新闻工作者如何守正创新,践行“四力”挖掘新闻,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品质、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2.
赵颖 《记者摇篮》2004,(1):62-62
乡镇广播电视站的编辑肩负着宣传报道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情况的光荣任务。从事多年基层通讯报道员工作,深深地感到农村很广阔,农村的新闻也很多。但是要写好新闻、写出反映时代精神的稿子又很不容易。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地农村新近发生或发现的、重要的、能引起普遍关注的事实,是我的职责。只有写出了当地”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又是“重要”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在社会上造成“影  相似文献   

13.
曹君仁 《青年记者》2017,(25):62-63
农村是新闻的富矿,农业新闻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多少人的乡愁和乡音其实就寄托在家乡父老乡亲——农民朋友的身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村大众》一直以服务“三农”为己任.我们在工作中认识到:“三农”新闻最忌炒作,更不能有鼓噪之声,损害农民的利益;农村有挖掘不尽的新闻素材,除了突发性事件,多数新闻往往蕴藏在社会现象和社会现状当中,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细致的研究,三言两语很难说清;另外,面向农村的报纸,投递慢,尤其在今天,根本无法抢时效,所以必须做保质期长的新闻.由此,我们常年搞起深度报道和社会调查,并坚信,“庄户菜”只有土到家才会成为农民读者喜欢的“饕餮大餐”.  相似文献   

14.
去年元月开始,滑县上官镇广播站开办的“本镇新闻”、“农村生活”、“青年园地”等自办节目,成了初学写稿通讯员的“练兵基地”。女青年巫友敏,原来投寄新闻单位几十篇稿件都如石沉大海。她的写稿热情冷却了大半。镇广播  相似文献   

15.
党报主体读群中,表面看起来,党政干部似乎与重大决策、会议新闻“对口”,企业经营管理可与经济新闻“划等号”,化、科研方面的新闻更适合高等院校知识群体的口味——问题是,谁来关注农村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948年5月,中共中央由陕北迁至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在这里,中国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我党用“枪杆子”和“笔杆子”两个武器协同作战,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西柏坡时期新闻工作重心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重大转折,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日臻完备,  相似文献   

17.
新闻策划是报纸加强舆论引导,深化经济报道的一个重要手段。贫困地区如何强化新闻策划,深化经济报道,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恩施日报》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招商引资盘点”、“全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系列报道”、“州城建设与管理的观察与思考”、“聚焦重点工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在新闻(消息)写作中“大而全”的产品又多起来了,实在令人担忧和头疼。尽管编辑修改时费了好大劲,可编发后读者或听众又很少买账,影响了报纸、电台的宣传质量。如果把这些“大而全”的新闻比做是满满当当的“一河水”,那么“小而专”新闻自然就算清清亮亮的“一瓢水”了。作为一名通讯员,最好是少写“一河水”新闻,多写些“一瓢水”新闻。写好“一瓢水”新闻,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的东西,写好一个闪光点。1984年我县农村大面积搞起商品生产。我和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在霞港乡唐辛庄采访时,看到村里商品生产一片红火,搞什么行业  相似文献   

19.
在大多数综合类报纸上,农业新闻在大多数时间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很少能位居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在这些报社,农业线成了“冷线”,搞农业报道的记者不仅少,而且频繁更换。因此,记者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和农业情况,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份量的新闻稿件。但是,在《南方农村报》这样一份“专业为农民服务”的报纸里,农民、农业、农村的新闻就是绝对的主角。  相似文献   

20.
我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已经十五年了,热情很高,然而也有不少忧虑和苦恼。概括地说,有四个“难”和“盼”:一、新闻业务学习难。报社业务学习资料发得少,内部通讯刊物很少收到;在农村书店里发行的新闻业务书籍简直没有,除能订阅公开发行的《新闻业务》、《新闻战线》、《新闻通讯》、《新闻记者》而外,想多读些新闻书刊,真是难得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