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南方某省会城市的两家都市类报纸在报道国产大片《英雄》未获75届奥斯卡大奖的消息时,一说“中国导演张艺谋的武侠大片《英雄》最终惜败于德国影片《何处是我家》”,一说“《英雄》被德国的故事片《无处为家》击败,痛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同一城市的报纸上德国影片却出现了  相似文献   

2.
蔡宇知 《当代传播》2005,(4):100-100
今年4月以来,《新疆日报》和《新疆法制报》对见义勇为的维吾尔青年艾尼·居买尔兄弟的事迹进行了强势、持续报道。两报刊发了近50篇消息、通讯、言论,推出了一个感动中国的英雄。仅笔者视野所及,除央视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外,竞相报道、转载的媒体有50余家。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新浪网、搜狐网等20余家网站更是对报道表现出特别的关注。这一事实表明,在《新疆法制报》开设“影响力新闻”栏目半年中,影响力新闻已初步成为这张报纸的主打产品,并由此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2002年采访“张华绿色家园”,记者只是在报道一个感人的新闻事件。没想到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个群体会发生那么多感人的故事,不仅让有关绿色家园的报道一步步深化,获得各种新闻奖项,还引起河北省委领导关注。浓缩了绿色家园集体智慧的张华精神,在河北大地广为传颂,成为困难群众自强、奉献精神的代名词。根据“张华绿色家园”原型编写的广播剧《春风如铃》也已播出。38篇文章、约4万字的跟踪报道中,《生命的绿色》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三等奖和河北省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绝症病人从容追索生命本质》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初次采访的经历采…  相似文献   

4.
近据报载:“近几个月来,被国内多家报纸竞相刊载的通讯《良心雪耻行动》又是一篇纯属杜撰的假报道,篇中颇有西部片中侠客风采的主人翁刘福军竟是作者杂糅种种而成的‘英雄’!”像这种子虚乌有的假报道,近年来已屡见报刊,已使得传媒在信誉上蒙受极大的损失,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一些受众阅读,收视什么报道都要打折扣,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真可谓“一粒老鼠屎弄坏了一锅汤!”社会主义的新闻传媒,历来有着很高的信誉,良好的形象。广大受众主  相似文献   

5.
山西教育出版社精品图书24《地球家园》《地球家园》一书是山西教育出版社为实行精品战略而推出的一部重点书。本书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全面讲述了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全书分为“大气篇”、“动植物篇”、“水篇”、“土地篇”、“人类行为篇”五部分,以...  相似文献   

6.
2007年5月8日~14日,《新法制报》推出了以追忆公安英烈事迹、探寻幕后真情英雄为主题的“情系英雄母亲”大型策划报道。这一在江西媒体中尚属首次的策划报道甫一登场,立即引发江西各界和公安系统的高度关注,很多读者、民警来电称,“都是流着泪阅读完英雄母亲故事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院长丁淦林教授等新闻学术界人士则表示,这一策划报道效果很好,契合了读者、报纸和合作单位三者的共同诉求。  相似文献   

7.
经历 《新闻实践》2002,(3):30-31
2月5日,国内一些报纸不约而同地转载了广东某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在这篇题为《贪书记大叹拒贿有四难》的报道中,记者详细地披露了原普宁市委书记丁伟斌的“部分悔过陈述”。但,  相似文献   

8.
来函照登     
《中国记者》编辑部: 在去年第十二期《新闻业务》“海外评谈”一栏中转载的北美日报文章《新闻宜力求报道准确》中,提到敝报1985年1月间一篇市场信息报道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经我们查对了一月份的报纸,并未刊登“海鸥”牌自行车在本地供不应求的报道,而是在1月25日二版登了《“琴岛”自行车好销》的报道,特  相似文献   

9.
仁义 《传媒》2002,(6):1
《羊城晚报》刊登了一篇《市委书记推动舆论监督》的通讯,《报刊文摘》分两次进行了转载。说的是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上任伊始,狠抓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事。 吕日周书记上任第三天,就向《长治日报》领导下达了“新闻监督令”。此后他又把报社总编辑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拿着报纸批评说:“这是一份由无能总编无能编辑无能记者办的一份无能报纸!”批评之严厉,措词之激烈,实属罕见。为何说“无能”,报纸上少有或没有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他要求《长治日报》:批评报道必须天天有,必须追根求源找到责任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2月22日播发了题为《芜湖“红顶商人”现象调查》(见《新华每日电讯》2月23日头版)的通稿,很快有39家报纸采用,在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上,190篇帖子针对“红顶商人”现象进行了讨论。可见,这是一篇很有吸引力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马少华 《新闻界》2002,(4):9-10
当主流媒体依然保持着年节、重大会议才偶一露面的社论规格的时候,一些走向市场化的报纸和新报纸上,则不声不响地出现了每天一篇、每期一篇的时评风格的“社评”栏目。比如:以挂“本报评论员”并真实署名的《北京青年报》每天二期的“今日社评”、《工人日报》每周五期评论版的以本报评论员真实署名的社评;发表在报纸头版、不署名的《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经济观察报》社评。与主流媒体的社论不同,这些“社评”,无一不是时评。比如《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9日二版的“今日社评”是《且看足协如何钓“大鱼”》,评的是当日一、二版…  相似文献   

12.
《四个老兵的心里话》与《中国硅谷:“劳动和劳动价值”有新说》两篇记者调查,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刊发后,引起一些媒体的关注,受到从总部到基层的普遍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分别摘播报纸或刊发消息,称“这是深入学习‘七一’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好教材”,是“一篇难得的好报道”,是“深化《讲话》的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是“用新闻手段宣传《讲话》精神的一个贡献。”作为这两篇调查的作者,重读两篇作品,回顾采写过程,感到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用新闻手段宣传重大…  相似文献   

13.
求善岂可伤真谢述群前些时,看南方某大报,其中一篇《谎言,赢得满城同情》及同时配发的两篇后续报道、一篇言论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谎言,赢得满诚同情》中,记者披露了一桩令人扼腕的奇特行骗事件:“一个蹬三轮的车夫,谎称是抚养五个孤儿的退役英雄连长。靠这个漏洞...  相似文献   

14.
地市级报纸受所处环境的制约,舆论监督常常是“力不从心”,群众形象地说:“打苍蝇多,打老虎少;打死老虎多,打活老虎少。”但2003年《南阳晚报》的一篇曝光报道,就打死了一只“活老虎”,不仅改变了群众对地市级报纸舆论监督力度的看法,也引起了南阳晚报人的思考,被南阳报人形容为一次“新闻事件”。时至今日,这篇报道对南阳报业所产生的冲击波仍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15.
周娜 《新闻窗》2012,(3):45-45
连续报道,是报纸上时常见到的一种形式。多年来,全国各地的报纸上,都搞了不少连续报道。比如,有关热门话题的报道,一些先进人物的报道,有的大案要案的报道都是如此。如某报刊登的《黄岛油库油罐因雷击爆炸》,自第一次见报后,接连又在报纸上连续刊发了《黄岛油库地面明火全部扑灭》、《黄岛油库地面余火扑灭》等共6篇报道。类似这样的连续报道是不少的。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的报纸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越来越差。为使报纸工作得到读者的监督,《纽约时报》的一位名叫A·H·拉斯金的人于1967年6月11日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报业出了什么毛病》的文章。他希望报纸从自己组织的内部发展渠道来监督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他建议报纸设  相似文献   

17.
连续三年策划“走进乡村关注三农”围绕中央一号文件,《湖南日报》连续3年认真策划“走进乡村关注三农”的大型战役性报道。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刚下发,《湖南日报》就发起了“走进乡村关注三农”报道战役。带着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登载着一号文件的报纸,两个采访组走进湘南湘北乡村,一边宣讲,一边采访。第二天,报纸即在一版开辟专栏,从2月16日起,每天一篇,刊发了16篇报道。2005年,中央又出台了第二个一号文件,主旨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大地促进农民增收。这年春节,《湖南日报》又组织17位记者,抓住在农村老家过节的时机,走村串户,…  相似文献   

18.
报喜不报忧,这本不是新闻媒体特别是报纸的初衷。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一些特殊的“忧”,通常称之为焦点难点问题的报道,不容回避,这是报纸的重要职责。问题的关键在于焦点难点新闻如何适度操作,恰如其分,充分发挥其不同于一般报道的特殊导向作用。今年5月,淄博市委机关报《淄博日报》在一版以多年来少有的气势,对该市的生命之水孝妇河的污染防治这一焦点难点问题,作了长达一个月的集中报道,发稿7篇,主题分别为《为有清水出源头》、《弃“污”投“清”终有时》、《寻找失落的“绿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1月30日中午,解放军驻浙江金华某部副连职机要参谋孟祥斌在金华勇救跳江轻生女青年壮烈牺牲。作为当地媒体的《金华日报》,在事发的第二天早上就以《孟祥斌悲壮的一跳》为题进行了及时的报道,紧接着,当天下午出版的《金华晚报》也作了报道。随后,金华日报社的报纸和网络先后对群众的哀悼、追忆英雄以及追悼会、英雄回归故里等整个事件及其意义进行了全方位、不间断的报道,2007年12月1日~2008年1月8日,  相似文献   

20.
当电影《英雄》炒作得火爆的时候,报纸不断说张艺谋如何把《英雄》的拷贝把守得像是进了“二战”集中营,网上说记者在张艺谋讲话时频频打手机以示不尊敬,而一贯以前卫为楷模的《三联生活周刊》更是连篇累牍地给《英雄》发难,对电影的质量评头论足。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去看电影《英雄》。 就是这个看《英雄》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