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勃拉姆斯的间奏曲Op.117是他为钢琴而作的特性小品.该曲创作于1892年,其中包含了三首间奏曲,属勃拉姆斯的晚期作品,反映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悲观情绪.这部作品以其简洁洗炼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勃拉姆斯钢琴创作的精品之一.  相似文献   

2.
勃拉姆斯的《钢琴五重奏》Op.34创作于1864年,是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中唯一的一部钢琴五重奏作品,是为钢琴和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所作。本文以勃拉姆斯《钢琴五重奏》Op.34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以其曲式结构为切入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陈建忠 《文教资料》2011,(10):79-80
在勃拉姆斯一生的钢琴曲创作中.只有0P.10、Op.76、Op.116、Op.117、Op.118和0p.119等六部作品运用了《间奏曲》这一体裁。这些作品体现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的完美结合。对其作品的演奏大俸上应较为严谨,并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小的灵活处理。演奏者还要十分注意音响效果及声音色彩的细微变化。并把握好力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前苏联著名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根据俄罗斯民歌曲调创作了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24首钢琴前奏曲Op.38》。本文试对其《24首钢琴前奏曲Op.38》中的第十六首前奏曲进行解剖和分析,探究其艺术特点与演奏技法。  相似文献   

5.
拉赫玛尼诺夫在1892年创作了他第一部钢琴独奏曲《幻想小品集》,这部作品包含五首风格迥异、形象鲜明的乐曲,其中第四首《小丑》以其强烈的形象对比、优美的歌唱性旋律为大众喜爱.本文以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Op.3?NO.4《小丑》为研究对象,对其曲式结构、旋律发展、调性与和声等方面进行音乐分析,以求深入体会拉赫玛尼诺夫的作曲风格和音乐内涵,从而更加详细地了解到俄罗斯浪漫主义晚期的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集》(Op.12Op.38Op.43)中的和声与调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将其归纳。  相似文献   

7.
本文站在作曲技术的角度,对斯克里亚宾晚期创作的一首钢琴《前奏曲》(Op.59,No.2)做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并归纳出其晚期以"特殊和弦"为基础的创作与组织原则。望对其类似钢琴小品的研究与演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技巧独树一帜,特别是钢琴小品集《无词歌》,堪称钢琴作品经典之作。本文以《无词歌》中的第一首(Op.19 No.1)为研究对象,从曲式结构、和声、调性布局、织体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达到对《无词歌》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清晰的认识门德尔松钢琴小品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9.
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是一首独立的钢琴小品,独立的钢琴小品在大作曲家的作品里是很少见的。现在我们经常弹奏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和舒曼的《梦幻曲》等,实际上都不是独立的钢琴小品,而是作曲家钢琴奏鸣曲或钢琴套曲中的一个部分。如《土耳其进行曲》它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梦幻曲》是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等等。  相似文献   

10.
贺绿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的音乐题裁多种多样,尤以民族音乐见长。他所创作的作品结构严谨,音乐发展富于逻辑性,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贺绿汀先生一生创作了六首钢琴作品,其中《摇篮曲》是他在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小品,本文着重对这首作品的音乐结构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更加清晰、全面地解读这首钢琴作品。  相似文献   

11.
卡巴列夫斯基作为俄罗斯当代的著名作曲家之一,他在钢琴音乐的表达上既具有俄罗斯风格,还在古典与浪漫中不断徘徊。二十世纪出卡巴列夫斯基创作的《24首钢琴前奏曲》因其风格多变、曲调复杂而著称,同时也是卡巴列夫斯基最为喜欢的作品之一,本文我们主要分析其《24首钢琴前奏曲》中Op.38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六月·船歌》是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钢琴小品《四季》中的第六首,其体裁是由"船歌"创作而成的。柴可夫斯基将俄罗斯的民族音乐风格融入到该作品中。旋律优美,感情细腻,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是《四季》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乐曲。  相似文献   

13.
巴托克的钢琴作品具有丰富的个性、多样化的形式等特点,研究巴托克的钢琴作品对了解和接触20世纪的钢琴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巴托克创作的《六首保加利亚节奏舞曲》和《钢琴小曲14首》两部钢琴作品是其主要的钢琴代表作。因此本文主要对《六首保加利亚节奏舞曲》和《钢琴小曲14首》这两部钢琴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相同点以及差异。  相似文献   

14.
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代表之一,他在创作过程中认真思考了如何在和声上恰当地打破传统调性功能的束缚这一问题。本文拟对勃拉姆斯的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进行切入,分析这两首作品所体现的和声上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F大调主题变奏曲Op.19 No.6》是柴可夫斯基《六首钢琴小品Op.19》的最后一首,是一首极具感染力以及戏剧性的曲子,也是柴可夫斯基变奏中的经典之作,充分体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与精湛的写作技巧,也感受到了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民族性。本文从创作背景、演奏技法、表达情感方面分析了这首变奏,让我从中感受到了这首曲子富含的哲理,对柴可夫斯基心生热爱以崇敬,也对今后的演奏与学习有了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Op.34是一部极具特色的钢琴小品,其节奏类型丰富多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部作品中的节奏类型可分为“等分节奏型”和“非等分节奏”两类,其在作品中的特点、功能及其应用方式独具特色,研究其节奏型可以针对性地指导演奏.  相似文献   

17.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延续了19世纪上半叶的新型体裁形式——带有标题的钢琴小曲,并且把挪威的民间风俗运用欧洲的传统作曲记法表现出来,在1867-1901年期间创作出66首钢琴小品共10卷收入《抒情钢琴曲集》。这些钢琴特性小品从内容、题材和音乐呈现上可分为三类:书写自然美景的钢琴小品;抒发个人情感的钢琴小品和富含民族民间风味的钢琴小品。《特洛豪根的婚礼日》(Op65,No.6)描绘了一场乡间婚礼,是66首钢琴小品中最长的曲子。这首曲子清晰的表现出了格里格的音乐风格和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勋伯格音乐创作最为成熟的时期。一方面,十二音作曲技法对于传统作曲技法的进一步革新,弥补了传统音乐体系僵化的因素;另一方面,它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钢琴小品六首》确实勋伯格成熟阶段前的探索期,又称为"无调性"时期(晚期浪漫主义向十二音作曲技发的过渡时期),本文就勋伯格十二音作曲技法中平均作曲在《钢琴小品六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探讨,希望能为音乐工作者在相关音乐的理解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许多音乐评论家对贝多芬的《黎明》这首奏鸣曲极为称赞,认为它是一首欢乐的生活颂歌,是《第六(田园)交响曲》的先声。如果说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8是《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步重大的准备的话,那么Op.53是明显的第二步。在第一乐章和最后乐章中,时代的鲜明轮廊是十分清晰的。巨大的尾声几乎相当于  相似文献   

20.
杨云 《广西教育》2014,(15):171-173,176
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勃拉姆斯的《降e小调谐谑曲》(Op.4)和肖邦的《降b小调谐谑曲》(Op.31)进行分析,围绕着两首作品的创作技法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探讨,两人的作品虽然在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在具体的创作手法上却又有着很强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