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上的杂文《可怕的糊涂》荣获报纸副刊作品3等奖。这是一篇杂文式评论,它是报刊文体的一种,兼有新闻与文学的特征,介于文学与言论之间,具有文 学和政论两种体裁的特点,是一种边缘体裁,既包含文艺的因素,又包含政论的因素,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唐韬语),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它的形式包括杂感、杂谈、杂议、杂论、随笔等。它常以社会现  相似文献   

2.
论写作讲座 新闻改革的口号提出已近20年,在这20年的探索和实践当中,新闻界日益注重新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而“杂文式”评论的走红和发展,正是新闻学与文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联姻的直接结果。 众所周知,杂文原是文艺性的作品,它可以具有新闻理论的针对性、单一性、群众性、论辨性,同时又可以展开对比的联想,使学说的内容更加深厚,文字更加精美,因而更具有可读性。而时下相当一部分杂文都是以报纸为主要阵地的。而此类文字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特点又十分明显,所以对于多声部弘扬主旋律,全方位创造…  相似文献   

3.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散文味”、“诗歌味”、“杂文味”,尤其提到写评论时,强调“杂文味”;提到杂文时,才讲到要防止“评论味”。“评论味”似乎不怎么受青睐。《楚天论坛》的编者却把“评论味”作为一种追求,效果如何,自有待实践会作出评价,但我对他们的追求,先要投赞成票。众所周知,评论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和重大新闻是孪生姐妹。要说“评论味”的话,首先,它姓“新”,注重时效性。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一闭幕,人民日报就发了社论《为经济发展上新台阶而奋斗》。三峡工程在人代会上通过,人民日报发了《贺三峡工程列入十年规划》的社论。这些评论都及时揭示了重大新闻的意义,给人以启迪、激励,发挥了新闻评论的特有作用。如果这些评论不是和重大新闻同时发,而隔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曾给自己的一部杂文起名《花边文学》。“花边”框起的文章自有其独特风格,也格外引人注目。翻看《新闻知识》第八期,我同样觉得本期19页和44页两条“花边”评论也自有其独特之处,不失为新闻改革中的两枝奇葩。奇就奇在高瞻远瞩,透过现象找本质,对新闻作品进行高一层次的透视。  相似文献   

5.
眼下,全国很多报纸在一版设有新闻评论专栏,如人民日报有《今日谈》,解放日报有《新世说》,文汇报有《虚实谈》,笔者所在常州日报有《延陵语丝》。这类专栏评论很突出:位于一版,方方整整的一块,活体字,加框,是新时代的“花边文学”。因其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普遍受到读者欢迎。其更引人注目的是:它正在吸收着杂文的某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不少报纸都在一版或专版上开辟了一些时评性杂文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河南日报的《纵横谈》等等,这些专栏发表的文章,均以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为据议论说理,所以叫时评性杂文。时评性杂文具有新闻、文学和说理三位一体的特征。一、新闻特征报纸时评性杂文专栏里的文章虽不属新文体裁,但它具有明显现实性和时效性的新闻特征。一是它据新闻事实议论说理,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和动向。鲁迅说,杂文是反映“时代的眉目”,就是强调杂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要便捷敏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7.
当了几年编辑,也写了几年新闻评论。每观前辈新闻评论家的佳作,无不体现着鲜明的个性;反顾我们自己写的东西,连词汇、句法、结构都是标准件。报刊评论的观点和立意目前还难以个性化,但文笔的个性化总是允许的吧?后者的不行,只能怪评论员的无能。而学写杂文,实在是练性格文笔的最好办法。杂文是八股的死对头,杂文的“杂”从来是包含表现手法多样化的。我自己的体会,学写杂文就是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写文章,而全不要管无论怎样时髦的拿腔拿调的东西。“唯套话之务去”,才是杂文的生机。写过一段杂文,再提笔写新闻评论,我个人的感觉是手中的笔轻灵得多了。《人民日报》第三版近几年每有以“叶伴”署名的短评,大多数出自敝人手笔。那是在当天晚上对当天的新闻作当天的评论。如果说其  相似文献   

8.
《求实篇》是《中国青年报》上的一个言论和杂文栏目。因为它登在综合新闻版上,担负着新闻评论的任务,又因为它常用杂文手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是一个发挥着新闻评论和社会批评作用的杂文栏目。《求实篇》创办于1984年3月6日,曾被评为首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标志着它得到中国新闻界的肯定。它充分发挥了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一直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相比于纸质媒体,电视评论的实践历史则短得多,目前.国内受众普遍接受的电视新闻评论形式.一是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代表的“夹叙夹议”式,二是与“说新闻”配套的“点评式”。而“小言论”式的短评是否适用于电视新闻.一直存在争议。常熟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今日传播》的实践表明,短评不仅适用于电视新闻.而且完全能够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亮点,提升新闻品质的利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代报刊史上最重要的一份 刊物,《新青年》有自己颇具特色的新闻报道和 新闻评论。其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打破其“不谈 政治”的戒条,关注时局,为追求民主科学、唤 醒青年的目标服务,使《新青年》成为典型的高 级刊物。从新闻业务发展的角度看,《新青年》 在新闻述评体裁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最 终使该体裁成熟;其“随感录”栏目,则开五四 时期类似杂文的新闻短评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是报纸上一种很重要的、战斗性强的文体。 从广义上讲,新闻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编辑部文章、评论、专论、短论、短评、小言论、杂文、小品文、影评、书评、观察家评论等等,是报刊言论的总称。在这个大家族中,杂文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极强的战斗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越来越得到编辑的青睐。很多报纸都开辟了固定的杂文专栏。 要想办好杂文专栏,首先应当搞清杂文的基本特征,了解杂文的自身规律,正所谓知水性者善泳。如果按“论”的范畴,杂文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吸收了新闻的特质,包含着某种具有当代…  相似文献   

12.
心的感悟     
本刊这一期推出周建达、蒋剑翔和赞明三位作者写出的杂文随笔,供读者关注和参考。杂文式评沦是报刊文体的一种,随笔亦有新闻与文学的特征。这些文章介于文学与评论之间,具有文学与政论两种体裁的特点,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它以现实生活现象为主题,所言者小,所见者大。以议论为主,杂以叙事和抒情,用泼辣而隽永的笔墨,感情饱满而鲜明,很有艺术感染力;具有严密逻辑性,直接而迅速地对某种社会问题作出评论。这三篇文章或直陈时弊,或指桑骂槐,具有现实性。战斗性;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鲁迅)。本刊欢迎革故涉新、激浊扬清具战斗风格的杂文随笔。欢迎作者赐稿。让这朵文苑奇葩争芳斗艳。  相似文献   

13.
议论性散文即杂文,它具有时评性、辩驳性和形象的特点。鲁迅的《文学和出汗》是议论性散文,它显示了鲁迅高超的论辩艺术,反映了鲁迅杂文的战斗风格。评论及时,开门亮“靶”。一九二七年前后数年间,新月社的文艺批评家梁实秋,曾以资产阶级人性论,疯狂反对普罗革命文学。他先抛出《卢梭论女子教育》抹煞人的阶级性,而后又在《文学批评辨》等一系列文章中,大谈“普遍的人性是  相似文献   

14.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如今。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却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2004年,笔者尝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时评专栏“茶楼闲谈”。  相似文献   

15.
吴盈  冯静 《新闻世界》2012,(8):48-49
从经典的“焦点访谈”式到“新闻1+1”式到最近的“看见”式,三十年来,中国电视新闻评论一直在探索、发展、丰富自己的话语形式。本文着重选取《焦点访谈》《新闻1+1》《看见》三档栏目,来看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如何一步步把姿态放低,如何实现“非我”到“我”的涅檗突破。  相似文献   

16.
何奉华 《新闻世界》2013,(5):212-213
鲁迅杂文与新闻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为上海《申报·自由谈》所写的杂文,无论外在构成还是内在精神,都与新闻报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鲁迅全集》收录情况看,鲁迅为《申报·自由谈》撰文,大约从1933年1月24日写作《"逃"的合理化》开始,到1934年8月22日写作《看书琐记(三)》。这些杂文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的新闻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言辞犀利的评论,成功引导并构建当时新闻舆论。本文从《自由谈》的新闻舆论构建视角,对《自由谈》和鲁迅杂文在此方面的作用作些讨论。  相似文献   

17.
杂文,作为一种“杂体的文学散文”,历来在报纸副刊中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的一系列“投枪”、“匕首”式的杂文皆发表于当时的报端。纵览报纸的发展走向,以前杂文多发于日报类党报,现在,很多晚报辟有杂文专栏甚至杂文专版。《齐鲁晚报》副刊的杂文专栏名为“未了茶馆”。笔者编晚报副刊多年的体会是,晚报所刊杂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19.
现在报刊上发表的有些新闻评论,论题是好的,立论也正确,可是由于构思平庸,写得四平八稳,读者对此不青睐。检查其中的原因,其一,就是作者在写作中缺乏独到的艺术构思,没有运用独特的艺术方法。 在此,我想到了鲁迅的杂文创作。鲁迅杂文的取材一般是“平常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谁都毫不注意”的生活现象。可是这些生活现象一旦落入作者的思维坐标,就化为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读后令人回味。这奥妙何在?大师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一文中有所披露:“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归纳鲁迅杂文的写作方法,这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方法的精义是,写人写事不虚构,不夸张,只将其精髓,特点勾勒出来,进行凸现、突出和放大。这给新闻评论写作以启示,新闻评论在论理时,亦可抓住论题,将其蕴藏的道理的精髓和特点“特别一提”,进行凸现,突出,放大,同样“就动人”。  相似文献   

20.
一、制作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标题最需要出彩,它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新闻评论标题更是忌平、忌俗。“从……谈起”、“由……想到的”这样的标题是够平易近人,但读后给人留不下什么。好的标题或者新奇,如《当面我的妈,背后他妈的》、《美苏开始跳探戈舞了吗?》;或者警醒.如《浪费也是犯罪》、《谨防“精神贿赂”》;或者意蕴绵长,如《在战争与和平的翘翘板上》。新闻评论标题要出采,不妨借鉴一下杂文标题制作。要大胆创新,不固旧观,注意运用谐音、夸张、仿同等修辞格。当然,标题重“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