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望岳》和《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诗,标题中都有一个"望"字,前者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后者写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编者将这两首诗并列,有什么用意呢?这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由"望"字切入,将这两首诗整合教学,会开拓出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2.
《琵琶行》与《夜闻歌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07-108
《琵琶行》与《夜闻歌者》是白居易通过歌声关注妇女命运的两首诗歌,表面上写的是歌女,而实则抒发自己的报国无门,被贬之苦,从而达到感世咏叹的目的。然而两首诗在人物身份、对话方式、演技描写、外貌描写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笔者就从这方面着手来分析这两首诗。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相似文献   

4.
《越中览古》与《石头城》是两首咏史诗,将这两首诗从意境、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咏史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咏史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在讲初一语文第一册中,收编《诗五首》时意外地发现《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这两首诗出奇的相似。于是我用一个课时有效地完成了这两首诗的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和《琵琶行》是两首著名的叙事诗。在叙事诗不很发达的中国古代诗苑中,它们无疑都是难得的珍品。这两首诗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叙事艺术的高超无疑是其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这两首诗叙事艺术上的不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更深刻地洞悉其艺术奥妙。叙事结构与抒情结构。《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有头有尾,有风乎浪静也有波谲云诡的叙事诗,而这些情节又是由若干生活场面构成的。诗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选用了杜甫的诗《客至》,在思考题中又列出《宾至》,细细品读这两首诗,同中有异。虽然这两首诗都写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时,同为迎客、招待之事,但是情味大不同。  相似文献   

8.
《醉花阴》和《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两首词,它们分别是李清照早年和晚年的代表作,分别代表了词人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编者选录这两首词,一方面是想让学生将其与前面苏辛的豪放派词作进行对比阅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词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和风格。就两首词中相同的意象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创作、鉴赏原则,更好地理解词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这篇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一首是《所见》;一首是《小儿垂钓》.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要教给学生阅读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选用了杜甫的诗《客至》,在思考题中又列出《宾至》,细细品读这两首诗,同中有异。虽然这两首诗都写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时,同为迎客、招待之事,但是情味大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春节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综艺节目,其中一个节目是一群小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演唱了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下子这首诗成了网上的热搜。其实在《苔》这个总题目下,袁枚一共写了两首诗,除了孩子们唱的这一首,还有"其二":"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这两首诗,如果只从"其一"看,当然有赞美苔花自信、自强的意思。但是如果结合了两  相似文献   

12.
第一板块(激情导入,指导学法)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这首诗——《明信片儿师生情》,猜猜是谁的大作?生:(从老师的神态上,学生猜出是王老师,异口同声地)王老师——师:对,这是我于2000年1月10日发表在《运城日报》上的一首诗作。同学们读一读,谁能说说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情绪高涨。)生1:老师写这首诗肯定是元旦来临之际,收到学生的贺年卡有感而发。生2:从诗的最后一节能看出,这首诗表达了浓厚的师生情。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对老师这首诗的认识和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讨论如何理解一首诗歌。生1:朗读是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在"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这一专题的最后选取的是《将进酒》这首诗。明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评价道:"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切体味诗中的豪放与才气,除了诵读这一主要方式外,教师在教学中又该扮演何种角色,怎样合理引导呢,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14.
鼎力、金先二同志分别就《湖南教育》发表的《望湖楼醉书》和《军行》二诗的分析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这种认真探求、互相切磋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鼎力同志认为苏轼"黑云翻墨"一诗的观察点"不是在楼上而是船中".理由之一是,这组诗共五首,应该联系起来理解;其它几首中既确有写泛舟湖上之乐的句子,这一首也必然是写舟中所见而不是楼上所见.理由之二是,"当时倾盆大雨漫天盖地而来",诗人如在楼上,不可能看到"白雨跳珠"这样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教学准备根据这两首古诗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配套的学生用生字卡,一生一套;每人一本《古诗词诵读精华》。教学过程一、唐诗新唱造诗境学生和着录音机或多媒体吟唱学过唱过的唐诗3~5首。二、看图猜画入诗境多媒体课件演示或挂图展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师问:图中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同位互说,两三个学生全班汇报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形象引入这两首诗:“唐代有个叫贺知章的诗人,给(教师指着第一幅图)这幅图取名为《回乡…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为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进行教学,完全将其定位成一首写景诗,这一理解和教参提示的这是一首写西湖的晴日荷花壮观景象的诗的理解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7.
《革命烈士诗二首,是一篇讲读课文,由两首诗组成。一是夏明翰烈士的《就义诗》,一是何敬平烈士的《把牢底坐穿》。这两首诗是烈士用鲜血和生命凝铸的战斗诗篇,是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时在学生理解词语、了解句子含义和诗的内容之后,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染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中使学生从烈士诗篇中受到教育和鼓舞,汲取前进的力量。教学时可参考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景色,抒发了雄浑豪迈的情怀,很富有启发性.《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一首理趣诗,描绘了庐山秀丽的景色及其观感.这两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多姿,并蕴含着一定的生活哲理.本文试就两首诗在写景、立意、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做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19.
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里选编了一首古诗《锄禾》,第四册里选编了一首《春晓》。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名作,它们由于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通俗,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朴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因而远在明、清时代,这些诗早就被人用来作为少年儿童的启蒙读物,至今也还为广大人民所喜爱。《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流传很广的名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