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剖析了香港文化的现状,阐述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商业文化在香港社会的表现和影响,并探讨香港回归后香港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剖析了香港文化的现状。阐述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商业文化在香港社会的表现和影响,并探讨香港回归后香港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后回归香港:文化裂隙、文化认同与弥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后的香港文化面临着新的文化语境,内地和香港在文化对话中存在着裂隙,两地文化需要进行认同努力,只有首先正视内地和香港在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才能在业已建立的良好互信基础之上更加主动地推动双向互动对话机制,以利于真正的沟通与理解,并有助于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的本义切入,力图透过香港文化纷繁杂呈的表现形态及其独特的成长历程,尝试着从香港文化载体———港九人群特性及行为方向的影响力的综合分析中,验证今日香港文化实质上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西式工商文明为主流的边缘性极强的次生文化,而随着九七回归,香港文化潜在的内倾态势将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精神文化的部分外延,以伦理、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科技、出版、广告、信息等方面为视角,对香港的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化格局等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从香港的历史和现状分析香港文化在香港回归后的走向,展示香港回归后其文化的发展趋势将是将变得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精神文化的部分外延,以伦理、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科技、出版、广告、信息等方面为视角,对香港的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文化格局等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从香港的历史和现状分析香港文化在香港回归后的走向,展示香港回归后其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将变得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府虽然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统治所形成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对其的影响和控制也随之终结。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历程,使香港形成了一种边缘文化,一种失根文化,呈现出突出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的特点。后殖民文化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存在是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警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新闻出版环境以美元文化与爱国文化为中心,形成一个二元结构。美元文化是冷战的产物,美国试图将香港作为宣传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据点,以美国香港新闻处为中心,并以小说、报刊、杂志、出版、翻译等等,进行宣传。爱国文化以香港左派为核心,继承香港左翼文化,亦以出版、报纸、期刊杂志、电影等形式宣传爱国主义,与美元文化相抗衡。两者在香港相互冲突,七十年代随香港社会变迁,二者均逐渐边缘化,但它对香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历史角度及个人的亲身感受,提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香港掀起三次文化高潮,对香港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说明中华民族文化对海内外炎黄子孙有其强大的凝聚力,且对未来的香港特区将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通过努力工作,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香港特区,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历史角度及个人的亲身感受,提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香港掀起三次文化高潮,对香港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说明中华民族文化对海内外炎黄子孙有其强大的凝聚力,且对未来的香港特区将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通过努力工作,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香港特区,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海外华文作家,虹影自身的创作经历以及文本被接受的过程,在当代文学界具有独特性,形成了"虹影现象"。本文在文化视域下观照"虹影现象"中的文化内涵,探讨虹影跨区域双重文化背景下写作所产生的现象、文本的文化内涵以及身份体认、欲望书写等问题,把"虹影现象"置于文化视域中观照,力图为虹影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刘忠波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1):45-47,59
以“九七”回归时期香港电影文化认同/身份的认知与定位为出发点,探讨在“九七”香港纷繁复杂的文化语境中,香港电影如何在建构的意义上辨析与体现自身的文化身份。指出,“九七”时期,香港电影通过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特征,确立了本土文化品格,重构了极具现代性的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从文化翻译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红楼梦》原著及其英译本进行英汉语对比研究,着重探讨了在文学翻译中的原语文化信息传递,以期对文学翻译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寂寞心态在其创作中表现相当明显。其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萧红自身处于女性生存悖论之下内心所潜藏的文化心理症结。具体表现在:他者地位的无意识认同与自发自觉的自我求证之间的对立冲突;现实时空的远离与精神灵魂的回归之间的矛盾与无奈;生存的寂寞与死亡的恐惧之间的对立冲突、两难共存。萧红正是在这一文化心理症结影响之下呈现出其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风格——寂寞。  相似文献   

15.
从后殖民理论中的"文化身份"角度来分析红柯的《西去的骑手》,发现全球化后殖民语境的今天,作家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作家的文化身份不再是清晰单一,而变得模糊不清.作家在90年代的文化"寻根"过程中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对于传统的儒家文化现状表现出忧虑,同时中原汉民族儒家中心文化的烙印又深入骨髓,他寄希望于儒家文化能够从少数民族的伊斯兰文化中吸取新的营养,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杨宪益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为依据对《红楼梦》判词翻译的策略进行探讨,认为无论是选择整体性意译、局部性补译,还是选择视角转译,译者必须在各自翻译目的的基础上仔细考虑文化的影响并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1949年至1971年期间美国采取了复杂的对华文化政策。美国政府实施了文化接触、文化封锁以及重点对台的政策;然而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却通过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建立教育文化机构、组建与中国有关联的学术组织以及大力开展中国学研究等方式来维系与中国大陆的文化交流与接触,凸显其不同于政府的行为特征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萧红小说中颇具代表性的几个乡村女性形象的剖析来阐释萧红的女性意识和她作品中所包涵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和《中国佬》中对文化符号的运用,阐释了其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并不代表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而是被赋予了指涉华裔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族裔身份和揭示与华裔密切相关的美国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真实面貌的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20.
食物作为族裔符号在第二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的笔下经历了文化内涵的变迁。从《华女阿五》到《女勇士》再到《喜福会》,食物作为隐喻性的语言资源表现出复杂而又矛盾的含义,并揭示出其作为族裔符号的文化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