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正国 《物理教师》2005,26(4):40-42
在 1 9世纪末 ,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 ,就在这时候 ,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 ,叫做光电效应 .它是赫兹在 1 887年最早发现的 .赫兹在做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火花放电实验时 ,他无意中注意到如果接受电磁波的电极之一受到紫外线照射 ,火花放电就变得容易发生 .1 888年 ,霍尔瓦克斯 (1 85 9-1 92 2 )证实了这是由于在放电间隙内出现了荷电体的缘故 .当电子发现后 ,在 1 90 2年 ,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1 862 -1 947)证明了这一荷…  相似文献   

2.
高慧萍 《考试周刊》2011,(62):169-171
本文以光的波粒二象性与量子光学理论和经典光学理论的内在联系为基础,对光电效应现象进行研究,阐明了光具有微粒性和波动性的波粒二象性的本性。  相似文献   

3.
对光本质认识的发展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世雷 《物理教师》2007,28(6):46-47
人们对于光的认识,在历史上,中国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墨子在《墨经》中的记载,西方可追溯到欧几里得在《反射光学》中的记载,这两本古书中均有大量光学现象和成像方面的描述.其后,人们探索和理解光的本质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止,在17世纪,以牛顿学派认为的光的粒子说和以惠更斯学派认为的光的波动说展开了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4.
王洪见  刘树勇 《物理教师》2012,(3):45-46,48
光是什么?千百年来很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想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中国先秦的墨子、宋朝的沈括和赵友钦、清朝的邹伯奇,古希腊的托勒密,英国的培根,意大利的伽利略等对光都做过各种探究,但千呼万唤之下,光依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从17世纪开始,随着光学的发展,关于光的本性的问题被许多物理学家所关注,人们先后提出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并因此展开了长期的争论.主张波动说的是  相似文献   

5.
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17世纪初开始,至20世纪初以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惠更斯、胡克、牛顿、托马斯·杨、菲涅耳、爱因斯坦等多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所有的微观粒子是波还是粒子,你和我到底是波还是粒子,这个物质世界到底是波还是粒子?本质是什么?有没有本质?波粒二象性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了我们答案.  相似文献   

6.
张林 《物理教师》2000,21(4):12-12
现行物理教材必修本(第二册)第八章“光的本性”中的第一节“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是较难教的一节内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条:(1)本节内容基本上是叙述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史,没有练习量,课堂时间显得多了,出现“没事干”的现象.(2)有些教师不重视本节内容的教学,认为各类考试根本不会考查这些内容,因此上课时照本宣科,上不出新意,从而心理上惧怕上这节课.(3)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不足,甚至把本节课当作是听历史故事,弄不清楚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 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对本节课的处理出现了两…  相似文献   

7.
正在高中物理里光电效应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从物理学史上来说,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首先揭示了光的行为不能完全用光的波动理论来解释。十九世纪初由于十分精巧的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的发现,并且依靠光的"波动说"获得了完满解释,尤其是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更是给光的波动性加上了精美的光环,波动说在几乎已经延续了200年的"微粒、波动"之战中宣告大获全胜。  相似文献   

8.
通过光的波动说的复兴与发展,介绍了类比推理方法在人类探索光的本性的历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动现象 (干涉、衍射等 )用电磁波动理论得到了圆满解释 ,但没有用粒子属性去解释波动现象 .测不准关系是以普朗克常数和波粒二象性为基础的一条客观规律 ,它适用于一切微观粒子 ,包括光子在内 ,该文用光子的观点对波动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在色散立方-五次方非线性媒质中碰撞的(3+1)维时空光孤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排斥、吸引、融合、螺旋.在散射和排斥中,时空光孤子表现出粒子般的性质.我们相信这种现象会令人们对此媒质中孤子碰撞的研究产生一些兴趣.  相似文献   

11.
丁达尔效应     
原来这叫"丁达尔效应",也叫丁达尔现象.1869年,英国科学家约翰·丁达尔研究了这种光的散射现象,他发现若令一束汇聚的光(比如激光笔)通过胶体,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福光",大概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吧.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关于光具有波动性的说明 ,是建立在光的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基础上 ,做好这两个演示实验 ,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光的波动理论 ,但许多普通中学因条件限制 ,这些实验开出率较低 .特别是课本中提到的泊松亮斑 ,许多学生学完后仍对此亮斑持有疑虑 .做好这个实验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光的波动性 .笔者对泊松亮斑实验进行了研究、探索后 ,找到下面这种简易可行的方法 .实验器材 激光光源 ,小钢球 ,透镜 (凸透镜或凹透镜均可 ) ,条形磁铁 ,大头针 (缝衣针也可 ) .本实验的关键 :一是光源的选择 .普通光源的亮度较差 ,只宜在暗室中…  相似文献   

13.
南京人沈福宗是清初通晓拉丁文的少数中国学子之一,1682-1692年随比利时人柏应理出访欧洲六国,受到罗马教皇和法、英两国国王接见,又结识社会名流,展开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的直接对话,把中国语言文字、儒家道德哲学和波动说传到欧洲,帮助东方学家从事汉学研究,对西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作出贡献.但中国史籍对他却只字不载,本文利用英文、法文和拉丁文史料对他不平凡经历和事迹作出全面评介.  相似文献   

14.
翻译研究素以跨学科探索为研究特色,伯克的新修辞学认同说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翻译的本质是一个认同过程。在外事翻译这一特殊交际行为中,译者应力图在解读源语者话语时取得与源语者的认同,在翻译其话语时取得与目的语者的认同。译者的认同意识越强,认同程度越高,交际就越成功,外事沟通的效果就越理想。  相似文献   

15.
安徽凤阳乃朱元璋的出生地,数百年来这已成广大士民百姓的共识.但约在永乐年间成书的<皇明小史>开启了所谓朱元璋出生地是"盱眙说"的另类说法.自万历年后的数百年以来,又不断地衍生出诸如"赵府说"、"跃龙岗说"、"明光说"等种种奇谈怪论.经过考证研究,朱元璋出生地"凤阳说"符合历史真相,而"盱眙说"等另类说法则可休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了光的偏振态的性质和光在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然后与光的反射、折射和光的偏振态之间的关系相结合,来研究晶体表面附近光的偏振态的理论研究.首先论述的是光的偏振态的性质与几种偏振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是反射折射对光的偏振态的影响和光在晶体中会发生的双折射现象,最后通过两者结合来研究晶体表面附近光的偏振态.  相似文献   

17.
波粒二象性的认识过程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17世纪初开始,至20世纪初以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惠更斯、胡克、牛顿、托马斯·杨、菲涅耳、爱因斯坦等多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正是他们的努力揭开了遮盖在“光的本质”外面那层扑朔迷离的面纱,并最终导致波粒二象性理论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光的偏振使人们对光的传播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在现代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晶体性质研究、实验应力分析等技术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光有五种偏振态,即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自然光和部分偏振光。线偏振光和圆偏振光可看作椭圆偏振光的特例。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但这些现象不能说明光是纵波还是横波,而光的偏振现象则清楚地显示了光的横波性,光波是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光波中的电矢量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我们着重研究的是光的各种偏振状态的改变。1原理椭圆偏振光可看作是电矢量EX与EY沿同一方向Z传播的线偏…  相似文献   

19.
’99年高考物理试题中的第5题是这样的: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日出的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A)将提前(B)将延后(C)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某些地区将延后(D)不变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图1画的是来自一个遥远天体的光穿过地球大气层被折射的情景.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大气,越接近地表越稠密,折射率也就越大.在这种密度不均匀的介质里,光并不是直线传播的.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地球表面上的空气是由许许多多水平的气层组成的,每一层的密度都不相同,星光从一个气层进入下一个气层时就要折向法线方向.结果我们看到的这颗星星的位置,总比它的实际位置要高一些,这种效应越是接近地平线就越明显.我们看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光通过光学器件等问题时,如果入射光是复色光(例如白光),涉及的知识点就比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一些,这类问题包括:透镜对各色光的焦距、成像、放大率等问题;各种色光从介质射向空气发生折射与全反射的问题;由各色光的传播情况判断光子的能量和发生光电效应等问题;同一介质对各色光的折射率问题;各色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问题;对光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问题等。诸多的问题若想靠背诵一些结论去解决显然是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