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要强化网络治理,必须构建科学、严谨的网络治理模式,为此,必须明晰网络治理主体及各自责任,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必须建立、健全网络治理体系,包括网络治理的法律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运作机制.当下,关于网络治理的研究日渐增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从网络治理主体与责任、网络治理体系层面探究网络治理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2.
彭桂兵 《青年记者》2020,(10):75-76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3月1日起施行,将有利于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对《规定》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就文本内容看,有两个面向值得探讨,一是文本把信息内容划分为鼓励性信息①、违法信息和不良信息;二是把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和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三者纳入网络治理对象.鼓励性信息可以倡导、违法信息可以依法治理,不良信息如何辨别?这是个问题.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和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确实在网络内容治理上要履行一定的责任,但如何保障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和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生产和使用信息内容的权利,这也是问题.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环境下,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互联网内容治理不再是单一公共部门的责任,而需要构建主体协同机制,推动不同主体协同参与共同解决当前的治理困境。本文对互联网内容治理中主体协同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国外经验,探究作用机理和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构建主体协同机制有助于促进资源流动、调和不同主体关系以及解决责任认定的难题。面对当前我国互联网内容治理中存在的协同失衡问题,可以从理念、制度、组织、技术等角度,优化网络内容治理主体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4.
杨婕 《网络传播》2020,(1):26-27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我国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方面的一部重要立法,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全面规定了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主体在网络信息内容领域应遵循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当前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采用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推送信息带来的问题,《规定》给出了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体现了监管部门在逐步探索促使新技术从发展走向规范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新闻世界》2020,(2):96-96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旨在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规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需要;二是维护广大网民切身利益的需要。《规定》的出台,有利于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网络著作权的公共治理已形成网络平台承担自律管理责任与著作权权利主体积极参与的基本模式.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网络平台自律管理不足等原因,限制了网络著作权公共治理效能的提升.因此,在坚持协调网络平台和著作权权利主体形成合力的基础上,从增强网络平台的自律管理责任和构建网络著作权自治管理制度等层面进行创新,能有效提升网络著作权公共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7.
李韬  刘頔 《传媒》2023,(9):50-53
网络视听企业是网络内容建设的主力军、网络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在数字时代具有重要地位。网络视听企业在快速发展中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50家京内外重点网络视听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其责任履行进展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网络视听企业社会责任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网络信息内容治理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举措。进行网络信息内容安全风险识别和解构,是诊断网络信息内容治理重点和难点的有效途径。[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分析,结合《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对网络信息内容安全风险进行研判和特征分析;使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年以来处理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治理事件进行量化分析;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网络信息内容安全风险相关要素在治理中的相互关系,对其场景要素进行解构。[结果/结论]将网络信息内容安全风险分为9类,并分析每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风险的发展演化趋势及变化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和网络治理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有关;不同类型风险的场景要素存在差异,信息服务平台参与度明显较低,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文化入侵风险的关注度较低。在治理对象方面提出需要细化网络信息内容安全风险特征,特别是要建立网络信息内容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在治理主体方面重点是明确信息服务平台的主体责任,在治理根本原则方面,需要聚焦国家总体安全观下的网络信息内容治理。  相似文献   

9.
舒斌 《新闻战线》2022,(1):44-46
<正>网络新媒体特别是党网新媒体,是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构筑主流舆论声势,推动网络空间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创新网上群众工作、切实做好服务引导,开展网络公益活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及,要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为新时代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2020,(2):44-4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一系列网络空间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提供了工作遵循和目标指引。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2.
崔林  吴昊 《青年记者》2022,(3):70-72
以"五大主体"平等协同模式为核心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组成了当前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我国网络社会治理应在顶层设计层面创新治理的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协作,提升治理效能;在治理实践上聚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两大中心工作;在技术创新层面提升智能化实现能力,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向治理现代化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3.
报告分析2021年我国网络内容治理中8类代表性问题,认为目前我国的网络内容治理进入超级治理阶段,国家主体的决策行动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公众和社会被征召配合治理网络,治理的客体颗粒度不断细化,而对特定群体的定向保护、治理缓冲期的预置等也体现出我国目前网络内容治理所正在进行的"以数据要素为抓手调整信息内容秩序,通过治理信息内...  相似文献   

14.
当下的网络传媒文化参差多态、丰富多元,但审美格调整体上有待提高。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作为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公共决策的参与主体之一,承担着包括审美治理在内的社会治理责任,其进行网络审美治理的有效路径包括感染、批评、示范等。但在当下的网络空间中,主流媒体的审美治理实践仍显被动,存在主体缺位、参与滞后等问题。在理解网络习性的基础上,主流媒体应当以个体化的姿态参与网络互动,以视频化的形式带动受众沉浸,从而扩大网络声量,实现审美净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报告对2023年中国网络内容治理的三个主要领域中七个相关主题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既有信息秩序的挑战与因应,以平台为中心的网络暴力、自媒体账号治理,以及新技术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治理。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的网络内容治理呈现出趋深向实、敏捷审慎、“软法”柔治和“国家在场”的基本特征。未来网络内容治理的规范化、包容性、边界安全感以及权责对称性等问题依然构成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公共治理理念为基础,结合公共治理在网络化时代的转型,指出网络媒体在公共治理中的政治考量,主要表现在网络媒体的公共价值目标取向、网络媒体技术引发公共治理的数字化革命以及网络媒体对公民政治选择的影响力,并由此探讨公共治理创新中推进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提出主要的策略建议即培育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建立防止网络参与"数字鸿沟"的机制、加强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媒体视点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必须不断创新治理理念。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秩序作为治理逻辑的起点,应当在网络治理中牢牢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多主体参与、多种手段相结合,体现了协同和平衡理念。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性与所采取的治理模式紧密相关。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利益诉求趋复杂、文化交流趋活跃、阶层分化趋常态等新特征,传统社会治理中科层制的由上而下的单向度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模式势在必行。网络意识形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网络社会意识形态治理需要政党组织、政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相互配合,多方面、全方位整合治理主体体系。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政府与网民双向互动的治理模式;坚持单向管理与双向互动协同原则;注重政府监管与注重社会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变迁和技术变迁的双重逻辑下,中国社会已然呈现出网络社会的特征.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而网络社群则是网络社会中人们新的结群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在当下的多元社会中,网络社群在社会治理的多元体系中日益成为其中的一元主体.提出并重构网络社群概念,能激发我们“社会学的想象力”,了解并洞察我们身处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而且,重视网络社群的崛起及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对建立民主和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智能传播技术正在重塑网络舆情生成图景与传播机制。“智能体”成为舆情表达的另类主体,舆情生成场域“液态化”“惯例”的时空界限逐渐消融,舆情表达呈现“视听”为中心的多模态形式,这些新特征带来网络舆情的真伪失辨、时空失序及释义失准等新挑战。在深入剖析风险的基础上,文章对智媒背景下舆情治理思路与模式开展讨论,为治理实践提供路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