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负面舆论引导,对纾解公众负面情绪、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疫情期间特殊的社会心理、日益复杂的舆论引导格局和部分网络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疫情期间负面舆论的引导工作面临诸多挑战。要从公众心理危机干预、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和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等几方面入手,破解疫情期间负面舆论引导的难题,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2.
情绪是一种特殊信息,具有传染性、积累性、指导性.群体传播时代,新媒介为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创造了技术条件,仇富、仇官等社会心态是个人负面情绪社会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意见领袖是个人情绪的放大器,而群体传播是个人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动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当下社会负面情绪快速广泛传播的特征.群体传播正在成为大众传播之外的营造社会意见环境的重要力量,助推着个人情绪成为社会舆论,当然,这种舆论有时难免有失偏颇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新闻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大众传媒已经广泛地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绪、价值判断、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众舆论代表的社会舆情与党和政府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新闻舆论起着枢纽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传媒自身的和谐发展,将大大有利于和谐舆论宣传作用的发挥;反之,传媒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则将制约乃至危害到和谐舆论的营造。“传媒不和谐”制约和谐舆论宣传近年来,我国新闻传媒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传媒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灾害频出、人为过失不断、社会稳定日益受到挑战的今天,深入研究传媒的功能,研究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影响,特别是传媒如何趋利避害,发挥好其对公共情绪的宣导抚慰功能,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引导舆论方向、抚慰公众情绪以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恩界  张晓明 《新闻世界》2011,(12):179-180
通过对一起恶意网络谣言的分析发现,在网络谣言阶段中,网民舆论由于受到负面情绪影响而表现出“讽刺受害人”倾向;在谣言澄清阶段网民舆论开始向“同情受害者”转变,而网络印刻效应可以作为解释网络论坛舆论发生、转变的一种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楼脆脆”到“躲猫猫”,从“犀利哥”到“钓鱼执法”……近年来,这些风行一时的网络热词告诉我们:网络正在成为大多数热点新闻的来源,然后新闻经网络扩散形成舆论热点。不过,网络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网络舆论作为“原生态”的公众意见,真实反映了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以其强大的舆论力量对国家权力和公共事务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舆论认为,媒体过于偏好负面情绪表达,习惯于将一些负面情绪和畸形价值观层层放大,以此制造传播效果。我们不否认,部分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为了传播效果的需要,的确存在标题党横行等乱象;但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多数所谓的负面情绪表达关联的大都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真实声音,它们听上去可能不像正面报道那样欢乐祥和,但往往也是真实反映了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8.
胡迅 《军事记者》2002,(2):29-30
进入20世纪后,战争发生了重大改变。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家汉斯·摩根索通过考察战争中“情绪和信念上完全把自己认同于本国战争的人口比例”、“参战的人口比例”、“受战争影响的人口比例”等几个要素,认为现代战争已经成为总体战争。归根到底,战争是一种社会行为,而只有社会的某种共识才能形成社会行为,因此,战争时期,国家内部舆论的统一极其重要。舆论的力量固然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但物质的力量缺少了舆论的支持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因为人们的行为无论是个人行为抑或是集体行为都是一种有意识行为,受思想观念的支配。新…  相似文献   

9.
现实社会对互联网存在“美化”和“妖魔化”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是中国民主的助推器;另一种倾向认为网络热哀于展示社会黑暗面,不利于社会稳定。对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指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这是针对新型传媒传播特点,探索新形势下舆论工作规律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0.
在突发事件报道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理念:一种是负面信息封锁理念,可以“非典”危机前期的传媒表现为证;另一种是负面信息疏导理念,可以禽流感的报道作说明。不同的理念导致不同的实践一实践证明,传媒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能够避免社会恐慌、化害为利。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的提出:同情的作用从18世纪就开始的关于理性与感性的哲学辩论中,同情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一直因其非理性的一面而受到质疑。今天,因为同情往往与涉及民生问题的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网络舆论中这种质疑也一直存在,“在中国网络上看到的多是情绪化的表达及一边倒的声音。网络舆论不是基于理性,甚至不是从基本事实出发,网络对话极其困难。……更加困难的是,中国的舆论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社会的种种情绪来到这里尽情碰撞,由于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中国社会已很难分辨出舆论场的声音哪些是少数人的,哪些有更广泛的代表性。”[1]  相似文献   

12.
陆燕群 《中国广播》2006,(11):47-4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改革进程中伴生性地显现了一些“负面”现象,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广播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引导舆论的重任。如何围绕改革、开放、稳定这个大局,利用广播平台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电台所面临的新课题。正面报道为主与“负面”情绪疏导的兼顾中国社会转型期,面对炫目业绩与很多新问题并  相似文献   

13.
《晋书·王沉传》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这里讲的“舆人之论”,就是指百姓的意见。舆论不是任何个人的思想情绪,个人情绪形不成舆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地位基本相近的人对近期发生的、为他们共同关心的某一有争议的社会问题或某一事态所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舆论虽不是行政力量,有时却可以产生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使用“舆论监督”这个概念的是列宁。  相似文献   

14.
一、政治——新闻工作不可偏离的定位电视同其它任何一种新闻媒体一样,是无法超越其舆论引导功能和政治属性的。这种从最初就打上的“印痕”,决定着新闻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期都具有明显的政治归属和社会性,决定着它最终将为谁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和新闻传播的社会目的。它本身所具有的舆论导向作用是新闻传媒的社会属性,也是新闻传媒政治倾向最集中的体现,而它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最终形成大方向正确的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5.
李书甜 《今传媒》2016,(8):48-50
高风险状态下的社会,加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发展,突发事件的信息快速传播,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各种舆论都蜂拥而至,特别是负面舆论,负面舆论的爆发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因而做好对负面舆论的引导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突发事件负面舆论的了解,分析对其正面引导中面临的困境,探讨对突发事件中负面舆论的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16.
冷梅 《军事记者》2011,(6):16-17
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假冒伪劣等现象,也影响人们的心理情绪。这些社会矛盾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集中释放,使事件的影响无限放大,甚至会将单纯的偶发事件演变为社会危机事件。因此,对突发事件特别是可能引发公众的心理波动、影响社会稳定以致造成局部危机的突发事件,需要运用传媒的力量,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社会心理波动,换取最大的舆论认可,减缓乃至化解矛盾和危机,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这是社会对媒体的要求,也是媒体的职责所系。为此,媒体必须提高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尤其是要增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就新闻报道的影响效果说“正”“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新闻界有种很流行的提法叫“正面报道”,而与“正面报道”相对应的叫什么?从语辞规范上应称为“负面报道”或“反面报道”似乎确切,可现实中这样说法却又不多。笔者为行文规范,把“正面报道”的对应面暂称为“负面报道”。 新时期新闻工作者肩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那就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那么何为“正确舆论”?我们一些同志认为坚持了“正面报道”就坚持了“正确舆论”,以至在报道中不敢触及社会问题,不愿揭露社会改革进程中的各种矛盾,生怕因“负面报道”犯舆论导向上的错误,其实,这是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一种误解。 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冷静地反思我们的工作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新闻传媒在传播大量的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在广大受众中起积极影响的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受众不感兴趣,不愿听,不想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舆论。在所谓的“正面报道”中,有的为宣传形势大好,人为拔高成绩,虚假浮夸;有的为强调某种主题,强扭报道角度,以偏概全;有的为使群众尽快接受某种思想,居高临下,空洞说教;有的为突出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报道形成一阵风,一刀切;还有的为迎合上级某种精神,搞人为策划,任意捏造。比如某种新事物刚刚出现而被中央首肯并提出推广意见后,一下各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在作为公共领域的互联网领域中的对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主观反映,是网民意见、态度及其情绪在网络上的集中体现.网络舆论对网络空间所产生的势能不断增大,已经不容小觑,因而对于网络舆论的研究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3年以来,网络舆论反转在国内成为热点. 网络舆论反转中的四种大众心理效应 1.蝴蝶效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蝴蝶效应论”:“巴西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将会掀起一场龙卷风.”意指一个微小的初始变动条件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是对网络舆论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一种隐喻.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虚拟世界的一粒“小石子”就可能引起现实社会的一场“海啸”.拿“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来看,截至2月24日,其原帖及衍生的话题、文章的点击量达1.1亿次,形成一种负面舆论.网络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尤为重要. 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春节期间,一系列城乡话题报道引发网络舆论大战,但其中不少是假新闻.新闻虽假,却引起了一些网民关于身份认同、价值观念和社会地位的争议,显现出网络舆论复杂的生态.  相似文献   

20.
公众舆论,一般表现为民心民意,是公众对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的一些认识,是群众心态和情绪的反映,而新闻舆论则是一种比较成熟、稳固、明晰的意识形态,它是公众舆论经过理性升华后的集中表现,它表现新闻媒体通过集中群众意见而提出的正确意见和主张。所以新闻媒介一方面要体察群众的情绪,有选择地传播公众中正确的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机械照搬,做“群众尾巴”,而是要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对公众舆论进行筛选、导航,实现新闻舆论的正确有效引导。如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人员下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问题,有的下岗人员无所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