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语权力"理论是福柯的核心思想,话语是一种秩序,更是一种权力结构和结构性的权力。话语、知识和权力三位一体:话语是载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没有话语的生产就没有权力的实施,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权力思想与西方的翻译霸权是相辅相成的:翻译霸权是"话语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实践形式,话语权力则是翻译霸权的深层逻辑和内在本质。在翻译领域,"话语权力"理论启示我们:要站在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高度看待翻译问题;要警惕外文内译过程中的价值观冲击;内文外译中要强化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翻译界,尤金·奈迭和德国功能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著名的美国语学派翻译大师,其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更是影响深远。然而,“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一“目的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二者的相异性,说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前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成语的魅力主要不在其表层义和指称义,而在其隐含义、引申义和联想义。成语的词典翻译不同于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前者往往是孤立静止的,后者则是灵活多变的。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学”+“翻译”,其中成语翻译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在纷繁复杂的商品世界,不同国度的消费者最直接了解各种品牌的途径是语言和文字,而广告翻译与转换的灵动总离不开迎合消费者的两种手段:要么“洋化”,要么“土化”,前者追逐时尚,后者眷恋传统。其过程往往从“洋”到“土”,如“洋化”可实现广告交际功能则尽量“洋化”,否则应向“土化”迈进,必要时可改写原文,甚至隐去原语形式,直至“完全归化”(本土化)。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翻译与价值关系进行“求善”的说明与建构。翻译研究的现实形态是建基于翻译事实之“求真”,且在“求真”过程中获得翻译价值之“求善”的互释:翻译事实与翻译价值是彼此关联的。前者是指“翻译是什么”的内在规定,后者是指“翻译意味着什么”与“翻译应当成为什么”的价值意义。以求善为视域,翻译价值既要求“翻译是什么”服务于“翻译意味着什么”与“翻译应当成为什么”,从而关乎价值本体论之域;又兼涉翻译评价与翻译规范,从而渗入了翻译合法性、规范性与伦理性的哲学思考。作为广义的翻译价值论,它是对翻译合法性、规范性与伦理性的哲学思考,由翻译价值、评价、规范共同组成一种求善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论”与“功能对等论”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目的论”和美国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奈达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论”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的“同”入手,着重谈二者的“异”。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后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后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古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翻译有层次区别 ,早期的科技翻译不同于后来的哲学、文学翻译 ,前者主要是技术问题 ,后者主要是文化问题。文化翻译具有双重性 ,它涉及到深层的语言体系问题。古代汉语体系决定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从根本上具有中国“古代性”  相似文献   

8.
“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是两个概念。前者只是外语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后者指外语和翻译专业的教学活动。目前,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地位被确立了,对翻译能力要求很高,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有诸多有待解决或需要改革的地方。积极的探索,大胆的试验,灵活的机制,相互的交流等对提高翻译教学质量不仅有益而且是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国际商务与贸易飞速发展并且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跨国公司与进出口商品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广告翻译在此中的作用就日益明显。众所周知,翻译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功能翻译法与遵循翻译规范理论的翻译法。前者突出的是翻译目的,即侧重功能,后者则是更多的要重视翻译的规则,不能一味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随心所欲的进行翻译。两种翻译理论各有所长,前者更加注重技巧,而后者则更加遵循规则。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两种翻译理论的定义与概念以及在广告翻译中的适用度,它们各自的经典案例以及有待完善的地方来进行一个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陈杰 《文教资料》2011,(35):37-38
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翻译学家不再仅仅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理性的工具,而是越来越多地关注翻译中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的关系,中西译者自身在翻译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体现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1.
翻译模式一般分为两种:独自翻译与合作翻译。前者国内学界研究较多,后者却少有论及。然而,综观中西翻译史,合作翻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现象,当下这种翻译模式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选取中国传统合译模式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合作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爱”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博爱,二是有差等的爱。前者就其对象而言,后者就其程度而言。从其对象看:既是对人的爱又是对物的爱,其中对人类的爱涉及家庭、君臣、朋友之间。有差等的爱源于人类的爱自己和“同感”。孔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相比:前者强调爱有差等,后者强调爱无差等;前者比后者更符合人性,更具生活的艺术性;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与基督教之“爱”相比:前者温和,后者极端;前者表面提倡爱有差等,实际主张博爱,后者表面主张博爱,实质却是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13.
孙洪山(以下简称“孙”):直译与意译是在语言层面上对翻译策略进行的探讨而异化与归化则冲出了语言的窠臼在文化语境下对翻译策略的探讨,后者比前者更全面更合理,是翻译学的进步和发展。您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谈谈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翻译界,尤金·奈达和德国功能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著名的美国语学派翻译大师,其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更是影响深远。然而,"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目的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二者的相异性,说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前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移植与翻译:翻译中的大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信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1):107-110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将文本孤立于文化之外,而应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文化”有“大文化”与“小文化”之分,前者以移植为佳,后者以翻译为妙,目的是保存文化的多元性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6.
从三国到清末是中国传统译论时期。“翻译”一词显著的人文阐释特征具有强大的诱导暗示力,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此时期内翻译者和翻译论者的翻译理念,使他们有着高度的主体自觉意识。“翻译”的动词本义“使显明”隐含着两个基本问题:“显明什么?”和“如何显明?”历代论者在其翻译理念中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造就了主导中国传统译论的文、质思想争端。  相似文献   

17.
1938年至1944年,桂林抗战文化城出版的文艺期刊近百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翻译活动。文艺期刊与翻译形成了互动的关系:前者是推动翻译繁荣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后者则是维持前者生存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8.
对于“话语权”认识的模糊不清造成了实践中的尴尬。话语权包括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同等拥有话语权利。教师话语权力既是制度赋予的,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所赋予的。教师话语权力和学生话语权利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张力,后者常常会造成前者的失语或转换。  相似文献   

19.
外宣翻译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将汉语文本信息通过语言转换达到有效传播是外宣翻译的终极目标,它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转播。要做好外宣翻译工作应厘清汉英文化的差异,采用正确的翻译策略,掌握并顺应外宣翻译的特点:严肃性、准确性、平和性、简明性等,同时遵循“外宣三贴近”的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20.
燕南 《英语沙龙》2011,(6):12-13
是异化还是归化?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界常用的两个名词,前者指翻译时以作者或作品为导向,尽量沿用原作的表达方法,因而使译文带有很强的异域色彩;后者指翻译时以读者为导向,尽量采用译入语的表达方法,因而译文极易为读者所理解。现从Jane Eyre一书中摘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