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型人才需要广阔的视野、批判性思维及多样的思考维度。外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有效地帮助外语人才培养这样的创新思维。就日语专业而言,应当将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尊重、宽容的跨文化意识及态度为主要目标,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应以国际化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思辨能力为中心,善于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创新型外语人才。探索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构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跨文化交际、沟通、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思维训练的外语人才培养,实施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塑造战略,探索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和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体系。不断总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3.
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的生成源于对教学文化、本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文化觉醒的“知、能、情”三位一体素养结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态度、知识、技能、意识”四个维度和理解力的“洞察、直觉、思维、解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从文化觉醒走向跨文化理解是实现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必由之路,对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水平提升均有重要意义.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实现涵盖“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跨文化体验—跨文化顿悟”四个螺旋上升的方面和阶段.  相似文献   

4.
赵丹 《考试周刊》2009,(1):93-94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语言交际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往往容易违反说话规则,影响交流与沟通,有时会导致严重的交际后果,不仅会造成误解。还有可能引起根本性的文化价值冲突。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主要障碍的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由文化因素中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诸多差异造成的。本文指出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既要注重二语或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也要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文化定型”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障碍之一。分析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型的一些特征以及这种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可以在外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减小其影响,并能够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着力打造经贸外语人才软实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除了全球经济融合之外,各个国家文化的相互影响也与日俱增,增强本民族文化软实力已渐渐为人们所认识.在西方文化强烈冲击和影响下,我们迫切需要大量的经贸外语人才,其目的在于了解和吸收国外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同时宣扬我国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从而使我国在对外贸易、技术交流与转让、乃至于文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取得重大成果.因此,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经贸外语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院校经贸外语专业的要求.经贸外语专业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全方位培养新型的经贸外语人才,为我国的文化经济腾飞奠定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7.
理论研究表明,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跨文化意识由三个部分组成:针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学习文化差异的愿意度和对文化差异的尊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存在三个障碍:外语能力的缺乏,不可靠的信息来源和文化偏见。只有提高外语能力,寻求可靠信息来源和具有多元文化思维,才能提高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8.
由古至今,世界各个民族特有文化之间的差异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各民族语言中因世界观、思维模式、习惯等不同而形成的定型,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深层文化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本文着重阐释了民族文化定型的概念及其在文化、认知空间的内涵,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文化,让外语学习更加轻松、高效。  相似文献   

9.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各自的语言交际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针对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提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地国际化是基于非跨境流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在本土环境中培养全体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和跨文化能力。在地国际化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理念,在后疫情时代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基于对在地国际化的内涵与特征的述评,以及外语教育在地国际化实践的动因分析,在地国际化外语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学校(组织维度)、课程和活动(课程维度)、教师和学生(人员维度)为主体,从三个维度探讨在地国际化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路径,为在外语教育中提升全体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解决外语教育公平、“中国文化失语”等问题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多,而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交流地位已得到了确立,在进行中英方交流的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很容易对对方的言语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就必须培养学生在学习外语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具备跨文化语用能力。基于此,本文将以英语教学为例,在分析跨文化障碍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例,对新时期高校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地区文化差异对语言文化影响较为深远。通过语言文化结构了解地区文化特点,有利于加强国际化教育交流合作。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是当代大学生锻炼外语语言交流能力、检验外语语言实践功底的有效途径,以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为中心,对其交际现状及交际问题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将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外语语言应用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3.
张蕾 《文教资料》2021,(3):222-223
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跨文化人才,我国外语教育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不利于文化走出去。在外语教学中构建跨文化第三空间,有助于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交融,实现跨文化人才培养,需要教师转变理念、教材内容升级并创新教学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汉英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分析,使学生发现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并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从而拓宽其视野,培养其多元的思维方式,提高其外语素质  相似文献   

15.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探究语言与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是上个世纪语言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语言影响思维作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部分,对我国外语教与学的启示一直未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试图从语言影响思维的角度探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中国外语教学以及外语学习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以期促进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更上新的台阶,促使外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目的语,帮助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19,(4):127-13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新时代迫切需要跨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解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情况,从对外语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认识、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调查了河北省不同层次高校跨文化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河北省高校外语同仁对跨文化外语教育终极目标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但实际教学建设现状与人才目标的达成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探索具有明确指向,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跨文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文化负迁移的产生与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差异、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因素有关。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目标语背后的文化知识,使英语真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新兴学科的迅速发展,人们越发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然而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效果。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中西方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差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80后价值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差异性,以便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9.
称谓是言语交际的第一关。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外语学习者由于忽视英汉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称谓习惯的差异导致称谓失误频频发生。本文以中国外语学习者的称谓失误为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应把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吴妍 《现代企业教育》2012,(15):127-129
现代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了解并认识一种文化,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导入是十分必要的。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包括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信仰、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语言翻译。英汉翻泽教学必须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尽可能地使用语言来调整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旨在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探讨高职学生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