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校勘了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三家注部分的标点讹误凡九条.  相似文献   

2.
《赵贞吉诗文集注》是今人官长驰对赵贞吉的《赵文肃公文集》所作的唯一注本,这为后学者研究赵贞吉其人其文提供了极大方便。但该注本由于所用底本及其他原因,存在一些讹误脱漏及标点不当之处。本文使用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十三年刻本,对该注本一一进行正误补脱,改正不当标点,并分析了造成讹误脱漏的原因,以期该注本更加准确、完善。  相似文献   

3.
《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与《后汉书》李注均为名注,然亦有张冠李戴、倒误、以引文之注语当为引文、以引者所引当为原文、据本文改引文及误合等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4.
《史记集解》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史记》旧注,与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并称"《史记》三家注",嘉惠学林,久负盛名。作者裴骃在撰著这部书籍的过程中,除了广采先儒诸子百家之说及典籍之外,还通过自注的形式折以几见说明《史记》正文和引文,数量达500余条。本文对《史记集解》全书中的自注进行了分析与归类,试图对《史记集解》自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价值作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史记>三家注称引<汉书>资料与<汉书>之比对研究,指出金陵书局本若干文字之讹误,并就相关标点、校勘问题稍加探讨.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研究古代汉语与历史的必读之书,中华书局的校点本《史记》是学习研究最常用的版本,但其讹误也并不鲜见。本文就《史记》校点本的正文及注疏讹误、记叙对话中的称谓不当,以及文字标点的不当之处提出几处商榷,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服虔为《史记三家注》所引诸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由于时代久远,服虔著作均已亡轶,后世不得窥其原貌。服虔之说现今也多散见于各家典籍,历来为研究《史记》《汉书》及先秦两汉时期语言文字、社会历史面貌的诸家学者所重视。探究其注释内容、体式以及特点,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今以《史记三家注》世家部分所引服虔书为据,探析服虔注释内容及特点,并加以归纳。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6,(1):53-56
押司马迁《史记》自问世以来为之作注的有几十家之多,但最具学术价值的是《集解》《索隐》和《正义》三部,后经宋人刊刻合为一编,附于《史记》正文之后,史称《史记三家注》流传至今,是研究《史记》文本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三家注注解《史记》成绩斐然的同时,释文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历代均有学者对之辨正。因此,结合前人读书札记,并结合自己阅读三家注时发现的几处疑误,用具体的例证阐述《史记三家注》注解《史记》过程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去学剑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1982年版295页。以下只注页数) 以上三家无注。谨按:《汉书·项籍传》记此事为:“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 (中华书局标点本1796页)《汉书》两用“去”字,表义明确。《史记》少用其一,易生“去学剑”之歧义。  相似文献   

10.
裴駰《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三家注《史记》对于假借字,无论在表述上还是内容方法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正因其如此,这种调查便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三家注以文献资料丰富备受后世推崇,所引之书众多。其中引《山海经》有多处与今本《山海经》有不同程度的出入,包括化用、误引、综括、古今字之差异,也有今本《山海经》及郭传的错误与讹夺。从以上条目的对比,既可弥补三家注的文字错讹,又可促进《山海经》的深入研究。此外,《史记》三家注是古注中的典范之作,其征引文献的各种情形在古书注中具有普遍意义,此文亦可见旧注征引文献状况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史记》徐广注保留了六朝及六朝以前大量的《史记》异本的文献材料,这不仅对我们了解《史记》的原始风貌,流传情况,异本产生原因有重要的帮助,而且也为我们考证今本《史记》讹误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辉 《语文知识》2012,(1):67-69
《史记》三家注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史记》注本,近十年来,学者们继承前人成果,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角度对三家注进行研究,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专著和论文。本文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要依据,收集近十年来研究《史记》三家注的专著及论文。根据论著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对近十年来三家注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  相似文献   

14.
朱珠 《文教资料》2012,(26):144-145
《汉书》颜师古注引书遍及四部,以解《汉书》,然其引文颇有脱衍讹误之处,加上唐以来辗转传抄,字句之间颇有差异,其所引书部分亡佚,即有存者,而或与今本有异。今以《叙传》为例,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试以考证。  相似文献   

15.
在考订年代、考校文本、探求作者原意三个方面对《史记》有关内容进行考订。这里的考据订补,只是细心析读比勘而已。从文内文外读《史记》就是指阅读《史记》遇到疑难窒碍地方时,一方面从《史记》文本内上下文之间提供的信息,互相比勘,寻求解答,一方面是利用计算机穷尽地检索各种类书内有关《史记》的引文,考校后来发生讹误的《史记》今本。  相似文献   

16.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刊《史记》,为出于文治之需。殿本《史记》以明北监本为底本,参校众本,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校改讹误,增补三家注文,版本质量大大超过明北监本。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以清代金陵书局本为底本,时有校勘不精而误排之处。中华本《史记》初版再版亦有不同,再版改正了初版的一些讹误,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讹误。列中华本《史记》在校点方面的相关问题凡36条。  相似文献   

18.
《屈原列传》标点、注释商兑五则杨宝生《屈原列传》是《史记》列传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课本编注者吸收了历代注家的研究成果,并注意突出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对文中词语的诠释,精当之处颇多,笔者从中获益非浅。但某些注释和标点,似乎还值得商兑。...  相似文献   

19.
近年研读《史记》,时有所疑;积疑既多,遂作和记。更不自量力,思为之索解。传世最早之《史记尉释文字,为裴烟《集解》、司马贞《索隐》与张守节《正义》,三者合称“三家注”,附见于通行之全本《史记》;其收集资料之较全者,则为日入陇川资言之《史记会往考证》(下文简称“《考证产).《疑治》以三家注与《考证》为基础;其原则为:无者治之,误者正之,不足者补释之。《疑治》之作,窃访王念孙《读书杂志》之体例:先录有关《史记》之原文,次引三家注及烤证》之训释,本附案语以申述粗浅之己见。所治者重在语词,间或涉及语句。引…  相似文献   

20.
高语教材《孔雀东南飞》中的“媒人去数日,……故遣来贵门”这十二句诗,特别是其前八句,历来是古诗教学和研究领域中一个最为众说纷纭而又莫衷一是的疑难问题。不仅一些较早的注家们(如余冠英、傅根生、萧涤非和徐鹏等)的标点和注释就彼此大相径庭,而且诸多后起的编者、注者们也各持抵牾之见。似乎把这个问题越扯越结,甚至扯死了。于是1981年高语课本第三册的编者就干脆不了了之地断定说:“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