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些和死亡、殡葬有关的汉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殡葬习俗。最初,这些殡葬习俗都表现了生对死的怀念之情,随着物质明的进步与发展,这些习俗逐渐复杂起来。生对死的怀念之情,蒙上了迷信的外衣,严重地制约了精神明与物质明的进步与发展。沿袭下来的殡葬方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萝卜寨的羌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丧葬习俗就是其中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通过其丧葬礼仪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羌族的葬俗是一种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及寿终之喜,实为倡导视死如归之理念;另一方面,羌族丧葬习俗羌民的广泛参与性,体现了生者重视对死者的临终关怀。羌族丧葬习俗是羌民整合社会的一种方式,给了我们无数教益与可贵启示。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内蒙古西部区农村方言中丧葬词表现了这一地区农村的丧葬文化。“烧下炕纸、灵棚”等,反映了人们灵魂不死、求其赐福的观念;“孝服、哭丧棒”等,表现了生者失去死者的哀痛,同时也体现了孝道;“复山、七七”等,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之情;“穴葬、小份儿钱”等,表现了重殓厚葬之风。  相似文献   

4.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中,众多的死者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小说中的生者赋予了死者生命,对他们寄予了希望,让死者履行了他们未能达成的愿望。生者如行尸走肉般无奈地苟活于世,死者却在生者的思想和记忆中获得了永生,生死就是一个轮回。乔伊斯成功地塑造了这些死者形象,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都柏林的精神瘫痪图像。  相似文献   

5.
苏轼《江城子》词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诗人将现实和梦境,生者和死者交织在一起来描写,词语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成为悼亡词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苏轼《江城子》词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诗人将现实和梦境,生者和死者交织在一起来描写,词语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成为悼亡词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殡葬是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四大民俗活动(婚、丧、节、寿)中,殡葬所包藏的文化内涵最深厚,对人的心灵震撼最深刻,因而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殡葬是生者按照自己对生命、人生的理解所设计的,也是办给生者看的,一场殡葬是否合格也是由生者来评判的,它的最终目的仍是生存者.因此,殡葬文化,其中隐藏或寄托了对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的理解,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存社会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葬礼作为人生四大仪礼中最后一个重要仪式,是生命体应得的哀荣。通过对陕西关中西部农村地区丧葬习俗的考察,从临终初丧、小殓、大殓三个层面着重梳理记录了“入殓”流程和仪式,揭示了农耕文明下民间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丧葬习俗内涵及背后蕴含的生死观念,表达了生者对逝者尊重与怀念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墓志是我国古代埋设在墓中的铭刻文献。主要用以记叙死者姓名籍贯、生平事迹、卒葬日期及亲属世系,颂扬其美好的德行,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怀念之情。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在撰写志文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用到大量的委婉语。本文主要搜集了唐代墓志中用以表示死亡意义的委婉语,并进行了释义和分类。同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此类词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诗经》以降,迄于清代,悼亡诗的创作一直不绝如缕。悼亡诗所包括的情感,既有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也有生者的自伤自悼之情,同时作家往往借此表现出一定的品味人生超脱生死的意味。其情感成因有三:乐生哀死的人类普遍心理;文人多愁善感的天性与其现实际遇不如意的相互生发;诗言志与诗言情观念的碰撞。  相似文献   

11.
殡葬改革属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移风易俗,其运行具有反复性、规避性的特点。从法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心理因素及基层政权的操作是影响殡葬改革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而制度(建构秩序)与习俗(自发秩序)的对撞与博弈乃是影响殡葬改革成效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2.
葬礼仪式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历史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东、西方之间在丧葬习俗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基于它们对死亡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从儒家思想、基督教、宗族和教会的角度可以解析中西各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形顾的文化内因.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丧葬礼俗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俗情与儒家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丧葬礼俗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从而产生新式丧礼观。在新式丧礼观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些微变化打破了传统丧葬陋俗的凝滞状态,并不断向民间渗透,它最终必将引起丧葬礼俗普遍性与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商州地处秦岭山区、丹江上游,鄂、豫、陕交界地带,商州丧葬习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既杂楚风又兼秦韵。本文拟对其丧葬习俗进行一些挖掘和钩沉,并对一些当代人已经感到陌生的习俗文化加以解读,其目的在于吸取精华,抛弃糟粕,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俗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允许棺葬 ,到提出“禁止棺葬” ,最后放弃这一政策而屈从于传统势力的过程。太平天国的丧葬是中西文化折衷的反映 ,既具有西方基督教的色彩 ,又具有中国浓厚的传统色彩。在一个久以礼教立国的社会里 ,丧葬文化积淀着特殊的伦理文化 ,因而太平天国丧葬礼俗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殡葬改革工作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引发公众对其公益性质疑。理应进一步深化殡葬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政府在殡葬事业中的角色定位;构建全新的殡葬事业管理经营体制;规范殡葬服务市场,强化殡葬行业监管;改善落后殡葬习俗,推行文明生态殡葬;夯实殡葬执法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实现公益与效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小说中各种情形的掘墓现象非常多见,而其所涉及的一系列由盗墓取财、改葬和合葬、获罪新棺、误葬活人以及其他一些产生诸如此类掘墓现象的原因都与其当时存在的社会风俗、历史现实息息相关。唐五代小说中所记述的掘墓现象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丧葬习俗。如改葬、合葬等风俗已经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以及人们对墓地选择的重视和对棺墓敬重的社会心理;小说中也记载了一些为世人所认可的掘墓现象,如在官司中若需要开棺验尸等。唐五代小说中所保存下来的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社会生活史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黑龙江流域渤海墓葬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渤海墓葬所反映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儒家思想、陶瓷和壁画艺术等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展示了渤海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状况,尽可能还原渤海王国原有的文化面貌。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渤海国的诞生和存在,对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使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明研究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农村社区中形成的土葬习俗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功能。但是近年来,在现代化的语境下,国家在鄂西南农村地区强制推行殡葬改革,使原来形成的乡村秩序均衡状态陷入到一种无序和混乱之中。在市场的逻辑越来越多的渗入农村社会的今天,经济理性和利益最大化原则有可能成为主导村庄丧葬行为的准则,从而导致村庄今后形成一种全新的低水平均衡。  相似文献   

20.
高句丽人在与中原王朝交流的过程中婚俗及丧葬习俗皆有所转变。在婚俗上,高句丽人的婚礼按照“六礼”的要求完成,同时高句丽王国存在罴报婚的习俗。在丧礼上,高句丽的二日、三年之丧、丧服、厚葬及墓葬形制等诸多方面皆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从高句丽的婚丧习俗中能够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