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魏聚刚 《兰台世界》2012,(25):36-37
从1898年到1914年这段时间,日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的结果,使得中国朝野认识到,只有学习与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才能在列强环伺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半岛的行动,直接加剧了中国国内学习西方现代制度的紧迫感,同时也使日本成了一条更易被接受的通向西方化的道路。学生的出国始于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太远,代价高昂,于是出东洋留学,学习东洋近邻日本的军事、实业领域的经验,便成为一条捷径。在20世纪的最初10年中,中国前往日本留学的活动很可能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留日学生中产生了民国时期中国的第一代领袖。  相似文献   

2.
周仁成 《出版科学》2013,21(2):107-110
民国以来的西方文艺理论翻译,为新文学的生产与创作建构起文学话语规则。然而无论是通过最初的日本中转还是后来的直接从原本翻译,都存在"西方化"与"本土化"的两难,在翻译上具体表现为转译、节译、改译与编译等问题。从出版的角度说,西方文论的兴盛多多得益于于现代出版业的繁荣。同时拥有外语背景与留学经历的现代知识分子积极加盟出版事业,也为西方文艺理论的翻译出版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与中国传统相涉不多,主要来自西方,晚清重臣张之洞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思想范式下,接触了西方的宪政制度,而他对宪政的理解,并没有摆脱儒学的烙印,他对议院、民权、立宪的理解,也印证了他忠诚卫道的儒臣本色。  相似文献   

4.
严复的最大成就在于提倡西学、宣传西学,是引进西方学术思想的巨匠。他认为治学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掌握逻辑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他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把西方逻辑学介绍到中国。在翻译过程中他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西方逻辑学的理解和认识,并把逻辑学作为对封建旧学进行批判的思想武器,从而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与日本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五四运动前后,鲁迅为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转型做出了突出的个人贡献,他坚持直译,掀起了一股日本文学翻译的热潮。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为西方制裁中国的联合战线中薄弱的一环,自然成为中国突破西方制裁的最佳突破口。——钱其琛1989年6月,国际政治风云突变。6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对中国实施制裁,一切对华武器和商业性出口被暂停。随后又宣布,中断中美双方的高层接触。日本、法国、英国等多国政府相继宣布了各种形式的对华制裁措施。7月14日,在巴黎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宣布,中止对华高层接触,延缓世界银行的贷款。这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制裁达到了顶峰。"原来中国驻外大使馆门庭若市,现在  相似文献   

7.
杨越 《大观周刊》2012,(29):21-22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深入探索日本传统文化底蕴和西方文学的人.文理想主义的内涵,以传统为根基,吸收西方文学的创作技巧和方法,打造出了文学巨著《雪国》。《雪国》以其独特的纯美哀伤的东方美学气质和西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达效果,展现了一个唯美朦胧、冷艳哀伤、内在净化的纯美故事,本文将主要从川端《雪图》中日本传统美、西方创作技巧来具体分析其中的日本文化元素的运用以及西方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贺严 《青年记者》2012,(24):88-90
20世纪初,大批青年赴日留学,《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等都有赴日留学的经历。这些有着深厚国学修养的热血青年游弋于日本思想文化的海洋中,自然会将两国思想文化进行对照。身处对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与中国传统柏涉不多,主要来自西方,晚清重臣张之洞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思想范式下,接触了西方的宪政制度,而他对宪政的理解,并没有摆脱儒学的烙印,他对议院、民权、立宪的理解,也印证了他忠诚卫道的儒臣本色.  相似文献   

10.
孔晓菲 《今传媒》2016,(1):144-145
周恩来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名伟大人物,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与其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家庭环境、个人知识结构、个性差异和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其中西方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以高度辩证的科学观点和态度,贯穿民族性与人民性并存,包容性和开放性共济的主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形成了科学理性的中西方文化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顾育红 《兰台世界》2012,(19):75-76
严复,生于1851年,福建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文学家。曾翻译《天演论》等名著,将西方先进思想理念传播到中国,极大程度上开阔了当时国人的视野。严复中西文化观的产生与其早年赴英国留学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其中西文化观的产生也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本文将从严复中西文化观产生的背景与嬗变两个方面对严复中西文化观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漳州)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在他近60年的著作生涯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据不完伞统计,出版了中文著作16种,英文及编译著作51种,其数量与质量,现代文学史上只有少数大家能够与之相媲美.他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林语堂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1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语种,其读者遍布全球各地,影响极为广泛,在国际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誉.林语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3.
日本电视广告的西方符号与日本传统符号的角力,可分为西方符号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符号回归、西方符号和传统符号平分秋色三个阶段。日本电视广告中的符号选择以日本本土传统与西方传统二元对立为基础,其视觉符号的变迁反映日本消费者在本土与西方二元对立中认知自我的动态过程,由冲突到融合。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世界》2007,(4):39-39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1929年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文艺新闻》。他有多重身份——军统、中统、青洪帮、日伪,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却是货真价实的中共特科。他巧妙开拓情报来源,一人身兼五重身份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编辑思想对中国现代编辑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他的编辑思想在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就颇具雏形。他所坚持的编创结合,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译介西方文学,注重作者队伍建设,突出的读者意识等编辑思想,为现代期刊编辑活动和编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出版业是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带来的民族危机与西学东进的大潮发展、壮大起来的。爆发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一场“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向“坚持农业和官僚政治的中国”(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第2页)发起的全面挑战,中华民族不仅面临通常意义上的“亡国”“亡天下”的民族危机,而且面临着封建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解体的危机,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传统文化的危机。在此历史大转折的紧要关头,封建地主阶层中的一些开明人士掀起了旨在图存救亡的“洋务运动”,稍后,又出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但随着“洋务…  相似文献   

17.
傅雷早年留学欧洲,归国后因激愤于社会黑暗而闭门译书,并以翻译作为其几乎一生的职业。傅雷的翻译活动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初,翻译对象主要是以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大师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1929年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文艺新闻》。他有多重身份:军统、中统、青红帮、日伪,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却是货真价实的中共特科。  相似文献   

19.
何冰 《兰台世界》2012,(4):51-52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  相似文献   

20.
籍小婷 《大观周刊》2012,(48):28-28
黑泽明的电影享誉国际。生活在东西方文化交融冲突的时代,他的电影不可避免的收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融合了西方文化,又不失固有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