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今天,手机拍摄很流行,理论上任何人在街上做的他认为没人看到的事情会被别人拍到了都可以上网。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样的危险当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在体育比赛的拍摄现场,摄影者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体育照片的质量。拍摄位置的选择能否选择到一个满意的拍摄位置,是关系到拍摄者成功与失败的大问题。拍摄位置的选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去考虑:在这个位置上,能否拍到表现运动员技术、战术特点的照片;能否拍到能够反映出本项目特点的照片;能否可以随时移动,随时靠近被摄对象这;这个位置的选择,是否和你所携带的摄影器材及镜头的焦距相适应。快门速度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会议新闻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很多人认为会议新闻拍摄起来很简单,台上、台下拍到就可以了。其实会议新闻拍摄是有讲究和技巧的。首先,要拍摄好会议背景。会议拍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会议的开始、经过和结束等六要素,这是记者在拍摄时需要格外注意的。在会议开始之前可以拍摄一些会议背景材料,例如,会场外面的布置如横幅等宣传标语,  相似文献   

4.
非洲儿童瘦弱的影像不时地出现我们的报纸、杂志上;大地震后,印度妇女艰难地从一片废墟上站起;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无休止的冲突……所有这些影像大都是由西方摄影记者以他们的视角拍摄的,无一例外地拍摄于发展中国家。其实,他们有能力看到和拍到更多其他的东西,但是很遗憾,他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战争和灾难上。  相似文献   

5.
拍摄照片,如果不是特殊用途,首先要求画面清晰。但是许多人拍摄的照片却总是显得模模糊糊,缺乏起码的清晰度。提高照片清晰度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来说,只要掌握了“高、稳、准”三板斧,通常情况下就能拍到清晰度不错的照片。  相似文献   

6.
摄影记者的焦点定在哪里?本来不是问题。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追求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新闻摄影带来了挑战。因此,在记者节重提摄影记者的焦点定位有着特殊的意义。到新闻现场去新闻摄影,是通过图像的形式,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作如实的现场报道。新闻照片的好与差直接反映出摄影记者对新闻现场和拍摄对象熟悉把握的程度。比如众多记者采访同一个新闻现场,拍摄的新闻照片是不一样的。有的拍到高潮的瞬间,有的没有拍到;有的拍的现场气氛浓郁,有的一般,这反映出摄影记者对新闻现场和拍摄对象了…  相似文献   

7.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报纸和读者对新闻图片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不新、题材狭窄、形式单调、缺乏创新的新闻图片已难以被人们接受。那么,如何才能拍到更多的题材新颖、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呢?我们不妨从更新思维方式上作些探索。 一、用动态式思维去发现新闻。所谓动态的思维方式,就是保持动态的状态,多角度地去关注、捕捉新闻现象。如一些敬业的同行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在接到新闻信息后,总是提前半小时到达新闻事件现场,而晚半小时离开。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后,用动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新闻、提练新闻,拍摄与众不同的精彩瞬间。  相似文献   

8.
《雷》     
<正>在哈尔滨拍闪电的机会不是很多,印象中小时候城市街头巷尾的记忆中没有那绝美的一刹那。直到学会了摄影才学会观察大自然。2009年的夏天,难得哈尔滨的雷雨天和我的休息时间相遇,我支起三脚架用长时间曝光捕捉着盼望已久的画面。看过很多的闪电佳作,喜欢与众不同的我决定用长镜头拍摄一个近景特写闪电。与广角拍摄和用长镜头高处俯瞰城市不同,这样的拍摄选择,难度非常大,成功几率非常小。我很幸运,衬着城市五彩的灯光,拍到了闪电的局部特写。本想把楼顶几户居民家窗内悠然的人们拍清楚,可是曝光控制得不好,又不想后期PS,只能留下遗憾。这也是摄影的魅力所在,完美的事物本身并不存在,它的"完美"决定于我们从哪个角度观察和记录。  相似文献   

9.
殷立 《视听界》2006,(3):95-95
我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组拍摄的系列电视报道《信访局长张云泉》,不久前受到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的表彰。电视人物新闻是比较难做的,要做好全国先进典型人物的报道更不容易。在短短的4、5分钟的节目时间内要截取先进人物的典型片段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事实说话,避免说教和拔高,是得下一番功夫的。《信访局长张云泉》成功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捕捉了大量的同期声,用情节和细节,表现先进典型人物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平民化状态,鲜活、生动、真实,富有感染力。开篇是这样一段记录:繁忙的接访窗口(中景),张云泉接待着房屋业主们…  相似文献   

10.
这是在大漠深处隐藏了5年之久的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包括联合国官员在内的10名科考队员陷入沙漠,而对死亡,他们对每个人进行死亡排列,让活人吃死人,以保证有人能活下来,把考察成果带给人们。 野骆驼,是世界上仅有的几种活化石之一。因此联合国不惜一切代价要保护这一珍贵物种。为此,1997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了一支考察队,深入到罗布泊腹地,对野骆驼的生活习性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9月传媒人物     
《青年记者》2009,(19):30-30
简介:9月初,一组由网友拍摄的执法车辆齐聚湘潭大学校门送学生报到的照片成为网上热帖。图片显示,公检法、国土、公路、卫生监督等公车甚为齐全,甚至还有血防专用车。有些照片还拍到了学生从公车上下来的情景。有网友戏称:“司法、公安、检察、环境监测、国土执法、卫生监督、防汛指挥……不了解情况的,  相似文献   

12.
电视片要好看,纪录片要真实,真实和好看加在一起,就是要拍到反映人物或事件的全过程。用电视语言讲就是要“有过程”。近些年,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观念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拍摄手段由过去的只注重导拍、摆拍,而改为跟拍、抓拍、偷拍等,使后采电视上经常看到的纪录片,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现实。正因为如此,电视界的一些精英们在拍摄一些特定的片子的时候,开始了蹲坑式的拍摄方式──等拍。笔者在“蹲坑”柏摄中有过一些成功的范例,比如,海南省武警击毙犯罪团伙头目刘进荣,湖雨抓捕贩毒人员,河南围捕杀入抢枪犯等。但更…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摄像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基础,从事电视新闻摄像的人员需要许多的基本素质.其中编辑意识是其所拍到的素材能被有效利用并制作出良好节目的基础.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和大家交流如何利用编辑意识更好地进行电视新闻节目的拍摄。  相似文献   

14.
初次参加奥运报道,置身在大卫·伯奈特、亚当·普瑞蒂、或者那些毫不起眼但拿过七八次荷赛大奖的大师身旁时,我有敬畏,也有绝望.超越他们很难,但我想拍出与他们略有不同的照片,找到属于自己的瞬间. 作为新华社专事游泳报道的成员,我的摄影位置相对固定--这使拍摄有个性的照片颇为困难:我和其他渴望拍到好照片的人站在一起,这决定了大家拍摄的照片会雷同,即使有差别,也无法彰显个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02,(9):52-54
<正> 最近,偶然翻出了在多年以前去度假农场拍摄的一组幻灯片,其中有不少好照片,但我对最精彩的场面——牛仔赶马的照片不是太满意。这并不是因为我没有拍到,而是因为没有一张照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性”。于是,我用PhotoShop对两张底片进行了加工,合成了一幅出  相似文献   

16.
1987年8月盛夏的一天,我们来到常熟辛庄乡招军村采访拍摄农民鲍少保刻苦钻研人工养鳖技术的事迹。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人工养鳖技术除了注意平时生长管理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鳖的繁育过程。其中母鳖上岸入土产蛋,吸引了我们。可要想拍下母鳖上岸产蛋这组镜头是极不容易的事。说也凑巧,主人告诉我们,这几天正是鳖的产蛋季节,而且一般产蛋时间都是在中午前后。能拍到这样的镜头当然是好事,于是我们肩扛摄像机双膝跪在鳖池边上,一眼不眨地等待着时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仍不见动静,为能获取这难得的瞬间,我们坚持又等了近一个小时,一只母鳖上岸了,然后一头钻进了沙土……。终于等  相似文献   

17.
冲突与界限     
地方与地方之间常有些利益的冲突,因水域间的相互污染而造成的纠纷,闹将起来也是不得了的。某电视台一记者为拍到一方挑事的证据,深入“敌”后,不畏艰险,近距离拍摄到不少细节。不幸被对方发现,推搡扣押,终被放回。为表彰电  相似文献   

18.
日常采访与同行见面,常常谈论体育照片的拍摄问题,其中,谈论最多的还是如何才能拍到一张好的体育照片。讨论的焦点不外乎以下几方面:拍摄一张好的体摄照片是靠运气,还是靠动动员在运动场上的精彩动作?是靠采访机会,还是靠良好的器材装备?等等。不可否认,一张优秀的体育照片的取得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仅仅靠偶然,你恐怕只能得到某一张好作品,不一定得到许多好作品,也不可能将你遇到的所有精彩瞬间都不失时机地拍下来,这里还有一个必然性的问题。在体育照片拍摄中,怎样使偶然变为必然,并在所有的场合下,当机立断,迅速利用一切技术手段,将遇得的精彩瞬间摄入镜头,这是我们体育摄影者应  相似文献   

19.
2008年3月19日上午,湖南省平江县电视台记者吴华,在石牛寨风景区拍到了一只老虎,而且有长达20秒的镜头.事后证明,石牛寨风景区确实出现过老虎,但那只老虎不是野生的,而是石牛寨风景区老板为商业炒作,雇人把马戏团圈养的东北虎偷运进去供拍摄的.杨保军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姐姐     
作者说,照片摄于达卡的Kawranbazar平民窟。当地人生活在铁路旁,没有火车的时候,铁轨就成了公共场所。有一天,作者在拍摄了一整天后回来,并没有拍到很有意思的照片,突然看到一个小女孩正站在两条铁轨正中间喂一个小孩。这个时刻,这些铁轨告诉我,这应该是我的构图,于是按下了快门。一张好的摄影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