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本身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而所谓的“创新”.其本意泛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纵观“文化创新”,笔者的理解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已创造的精神财富.要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和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从群众文化这个角度而言,要创新就得要了解群众文化所涵养的范围.这就是社会上所从事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全部.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体育、娱乐游艺等各个方面。在干禧年伊始.我们来探讨如何搞好“文化创新”这个议题,笔者认为似乎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观点集萃     
季羡林说,文明是对野蛮而言, 文化是对愚昧而言 季羡林在《论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一文中论及文明与文化的异同。他写道,所谓文化就是包括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这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或者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文化与文明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文明指的是从一个野蛮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往前发展,人类的智慧增加了,这叫“文明”。文化就是人类力量的往前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中的艺术、科学等的智力的发展。文明是对野蛮而言,文化是对愚昧而言。这两个词,有时候能通用,如,“东方文化史”也可以叫“东方文明史”;但有时候不能通用,如“文明礼貌”不能说“文化礼貌”;“学文化”不能说“学文明”。“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文化”的对立面是“愚昧”。但“野蛮”和“愚昧”又有联系,“野蛮”中“愚昧”成分居多,也有不愚昧的“野蛮”。学文化是因为过去没有文化,学了文化把“愚昧”去掉了。讲文明礼貌是过去不文明,有些野蛮。提倡文明礼貌,把“野蛮” 的成分去掉了。 — —们匕京日报》理论周刊 李宗耀认为:界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应兼取广...  相似文献   

3.
2010年10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说:“上海世博会不仅荟萃了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而且为人类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启迪了人们的心智,这是世博会的灵魂所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上升到精神和理性的高度时,才能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并永久传承。”  相似文献   

4.
《华夏文化》2013,(4):1-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和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应“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5.
长征精神: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征精神: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创新□周益锋六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长途征战之绝唱,是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的创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和“神话”,显示了中国人民为求得翻身解放而英勇献身的精神,表现...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我们讲述“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中华民族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并想象与创造新的世界与未来。所谓“中国故事”,是指凝聚中国人共同情感的故事,其中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  相似文献   

7.
干禧龙年,华夏神州大地龙腾虎跃、莺歌燕舞。江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就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面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就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江总书记的讲话精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打开人类历史和自身发展进程中大门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三个代表”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之本,也是我们文化工作的工作指南。  相似文献   

8.
记者:有人说,21世纪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世纪。在这个漫长世纪的开始之初,您认为中国应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与世界交流?孙家正:应该说,关于“21世纪是人类进行全方位交流的崭新世纪”的观点,早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说到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我认为首先应该清楚当今中国的基本态势。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眼中的中国,我会说,我古老的祖国就像一个生机勃勃的少年。若说得再全面些,有三个词最能够概括当今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一,“改革”。改革和开放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新时期中国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是改革开放才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像少年一样生机勃勃;第二,“发展”。发展早已成为中国建设的一个主题。我这里说的“发展”,除了经济外,还有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三,“稳定”。新时期的中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与中国各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密不可分的。“改革”、“发展”、“稳定”,应该说是当代中国最本质的特点。由此,决定了中国对外方针的根本宗旨,即江泽民主席高度提炼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两句话,就可以完整地概括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形象和中国的内政外交方针。以此为宗旨,...  相似文献   

9.
诗乐一家,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文化。中国人最早的语言、文学、音乐,就是鲁迅所指出的原始人劳动时所发出的“杭唷杭唷”。这种“杭唷杭唷”,按我们今天的概念来说,可以称之为《举大木歌》、《抬大石歌》之类,应归属于号子乐体。这种号子,就是诗和乐的结合。由此,可以这样表述:诗乐结合,为中国文化之始。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上海理论社科工作者按照市委对理论工作的总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上海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按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推动理论学术创新、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满足大众思想心理需求”“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坚持解放思想,贯彻“双百”方针,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造活力,推动理论社科大发展大繁荣,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1.
内容丰富、结构立体的《法国时尚100年》来到中国,为我们认识法国设计的百年历程和它所象征的法国文化精神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形象。在中国社会发展、生活变迁的时代,“设计”已成为现实生活需求和生活品质标准的具体尺度,在中国设计艺术方兴未艾的发展形势下,这个展览不仅为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信息,而且在设计的文化意义上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1.“设计”是一个集合概念。这个展览总揽了法国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产品、时装、视觉传达等大类与细项,可谓一面“世纪之镜”或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设计改变生活”、“设计造福…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学术动向背后隐藏着“语境观念”。这种语境观念不仅仅取法于西方人文社会学科中的“语境转向”,还可以从中国古典文论中获取充裕的理论资源。梳理语境观念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知识谱系,我们发现存在四种不同的理解维度:一是将语境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即直接影响文学的社会治乱、文化状况和政治秩序等;二是将语境视为“时代精神语境”,即决定文艺的民风习俗、思想精神、民众意愿、社会情绪等;三是将语境看作“地理语境”,即造成文学风格、文学体式差异的水土、气候等地理情境;四是将语境限定为“内在语境”,即让文章首尾统一为有机整体的内部关联。  相似文献   

13.
观点集萃     
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袁鼎生在《社会科学家》上撰文指出,美学范式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美学最为普遍的共性、最普遍的特性、最为集约的精神的范畴,也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美学跟另一个时代的美学整体区别的范畴。研究审美范式的历史转换,可发现人类美学的普遍规律,并能为美学主要规律、基本规律的形成寻求机制。人类美学发展,经历了依生之美、竞生之美、整生之美三大范式,它们分别同人类发展的古代社会、近现代社会、当代社会相对应。审美范式的历史转换,带动了它们统摄的审美理想、审美的主要范畴的同步转换。具体来说,随着审美范式由依生之美向竞生之美、整生之美的转换,审美理想也由和谐向自由、美生转换,审美的主要范畴也由壮美、秀美经由崇高、悲剧、喜剧向生态美、环境美转换。人类这种美学多层次统一的受审美范式规范的立体转型,确证了审美范式巨大的张力与聚力,确证了审美范式是每个时代的美学网络的网纲。把握了时代的审美范式,也就整体地把握了时代的美学系统;弄清了审美范式的发展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美学发展变化的总体规律。“华夏”可以指称中国各民族詹鄞鑫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甲骨文中地位崇高而且并列的“华”和“夏”,应该就是文献中的“华”和“夏”。“华”和...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素以其传统美德著称于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传统的伦理道德是先哲们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总结和对我们民族道德理想的提炼。它对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哺育了伟大的中华儿女,使华夏文明放射出灿烂之光。社会主义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杜撰的。它必须建立在中国固有的优秀传统道德坚实深厚的基础之上,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江泽民同志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高尚精神就是指我们党的崇高理想信念,优…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关于天下观、中国观、夷夏观、大一统等方面创造出一系列颇具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观念,如“畿服理论”和“春秋三世说”,分别从空间和时间方面表达了富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融合主张,对我们揭示辽宋西夏金时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描述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新的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史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傅斯年(1896—1950)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湧上学术和政治舞台的。虽然以后在学界政界一直都颇活跃,但他始终坚持以学术为本,曾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职,对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无疑有助于我们对接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代新人”的精神深处进行更为深刻的历史透视,对中国近代学术精神的发展迁变,有着更为准确的历名把握。  相似文献   

17.
中俄"国家年"虽然结束,但其倡导的"世代友好,携手共进"精神将世代相传。它所创造的两国合作的新模式将成为中俄关系的宝贵财富。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合作促进发展。让我们两国人民携起手来,真诚互信,团结协作,共同开创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8.
王炜 《大理文化》2006,(1):50-51
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大理地区又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白族文化以特有的开放和包容精神,创造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具有积极的示  相似文献   

19.
许海娜 《世界文化》2012,(11):28-30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深刻的作家之一。他所处的19世纪俄罗斯是一个“成问题的时代”:传统的东正教文化信仰正在衰落,新的建立在自然科学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理性尚未成熟。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文化语境下,当时俄罗斯人普遍面临着一场生命神圣性逐渐消解的精神危机。陀氏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担当,用文学创作肩负起为人类灵魂寻求出路的重担,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在菩与恶、罪与罚的撕扯中历经磨难并最终复归神圣的“人神”形象,并通过他们传达了作者为人的拯救而“重建生命神圣性”的创作理念,也揭示了神圣对人类精神的意义,这对我们21世纪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尤其是阅读人类思想史上的大师们的文章,文本与人格的交融,就支撑起了人类思想情感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与智者交流,那学识的、诗意的、智慧的、创造的思维之花,引领我们参与人生的阅历和生命的体验,使我们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那该是多么美妙的精神享受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