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语文教学与德育是高度统一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素质的提高,德育是关键。"德以载道,文以明志",深刻地道出了语文教学和德育之间的微妙联系。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的要求。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  相似文献   

2.
王慧娜 《考试周刊》2013,(10):165-165
<正>一、德育是个什么活儿有的老师说德育是细活儿,小活儿,长期的活儿,我很认同,因为这一语道出了德育工作的艰辛,繁杂琐碎,不易出成绩。我想这也是那位老师自谦的词,其实德育是大活儿,而且是难干的活。说德育大,是因为教育的根本在育,育什么?育德。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德育是大活儿。说德育难干,是因为德育的隐性、广泛性和迟效性。智育可以用分数来衡量,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列宁说:“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此话既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方向,也道出了德育在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一般说,德育应该贯穿在人生受教育的整个阶段,但就学校教育而言,由于高教阶段的德育对青年学生的未来生活发生更为直接  相似文献   

4.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古语道出了对事物要掌握一个合理的度。我们应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反思求变,从而追求最佳的德育效果。要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制度和教师的努力,家长  相似文献   

5.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道出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是置于首位的.必须突出德育的地位。发展和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能促进教师德育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科学地处理学科教学和德育的关系是关键。然而,为顺应科技发展,学生要掌握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势必占据学生更多时间,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教书育人,教为形式,育为实质,书是表象,人是根本。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渐入佳境,对德育的追求也愈来愈高,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元素就成为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有鉴于此,笔者在分析数学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良性成长需求,就初中数学的德育,主要从史料故事、生活作业、小组交流和数学史海四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与教学实践,旨在抛砖引玉,为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德育教育是综合素质的培养,涵盖了人格与人文方面的条件.大学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用之人”与“幸福之人”,二者兼顾,教育才算成功,人的潜能才算得以实现.德育教育最终效果是反映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在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表现.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则简明地道出了当今大学德育模式的精髓,结合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笔者将其归结为“学——习——悦”的大学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语道出教学中有效德育的必要性——即授人以生存的手段与技能,思考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使人建构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外语语言工具学科,英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学具有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实践反映,英语学科亦然.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是重要的、可行的,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千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生动地道出了德育工作的艰辛。德育难,难在学生的心扉绝不会因教师简单的说教而敞开。它需要教师用关心、理解作钥匙,用真情、激励作动力,靠身边典型去启发,用严格的班级管理去约束,重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慢慢打开局面。下面,就班级管理中的德育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0.
感恩中悟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学们因为感动而去感恩,又因为感恩而被感动。”近日,在一场由华东师大继续教育学院校本培训基地召开的感恩教育研讨会上,东道主进才中学北校校长金卫东道出了实施感恩教育的体会。今年8月,“学会感恩”首次列入《中学生守则》引起了各方关注。在几年的实践中,许多学校都在感恩教育上总结出了校本德育之路,使感恩教育成为德育生活化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1.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先生曾说:"教音乐不是我的教育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也说:"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些都道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也启示着我们在音乐教学的始终应牢固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课堂为阵地,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国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教学的真谛。英语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英语知识教学结合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为此,英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学生的心理面貌是由智力才能和思想品德两个基本方面的构成的,二者固然都很重要,但是如果缺乏智能教育,只能出“次品”、“废品”;而若缺乏德育,就会出“危险品”,这形象地道出了德育工作非同小可。从另一个意义上讲,21世纪需要的是会生存、会学习、会创造的人才,为此,基础教育必须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德育又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应高度重视。我们始终认为语文教学绝不是单纯孤立的语病、章法、技巧的知识传授,从古至今,都离不开思想道德的教育。语文教学和德育应相辅相成,胁调发…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教学的真谛。英语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英语知识教学结合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为此,英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道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坚持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新课程把情感德育视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因素。而美育"始终是德育的长期跟班",也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英国赫伯特·里德在《寓教育于艺术》的话)然而,在现实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普遍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属性,而忽视其"人文性"教化功能,致使语文学科的情感德育因素尤其是美育功能往往被不同程度地人为性淡化和削弱,甚而到了黯然失色的地步。本文重提美育的应用与渗透,意在还原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强调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锐话题     
德育功能被放大: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屡遭诟病"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这是民国十一年一本线装小学课本上的第一篇课文,并配有生动插图,18个字,道出了生命的庄重。有人评论,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人心却淡定,老课本的编著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在多年从事班主任的工作经历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真爱,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这是一种真心的爱、真挚的爱、理性的爱。一、真爱才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德育的重要性。我在班级管理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因为教会学生学习重要,教学生做人更重要。有人说,智育差的孩子是“次品”,体育差的孩子是“残品”,德育差的孩于是“危险品”,可见智育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人格的教育更不可忽视。所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千方百…  相似文献   

19.
中师德育着眼于自我教育是坚持科学的学生观,切实改善和加强中师德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的根本措施。一、科学的学生观要求德育必须强化自我教育现代学生观认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告诫青年教师说:“教育成功的最大秘密是把学生看作是人。”这两句话都道出了现代科学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发展的、有个性的、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是科学学生观的核心,是以发展性、独特性为前提的。“三性”构成了完整的学生观内涵。科学的学生观认为:任何人都不能无视学生的发展、个性、主体性而代替学生接受教育。教…  相似文献   

20.
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出了许多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