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康德的先天范畴作为人脑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独立于经验,并且先于经验存在于主体的知性思维中。张载在认识论上将知识划分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其中的德性之知超越感觉经验,来源于天赋,与康德的先天范畴最为相契。二者都具有先天性,都需要思维的参与,但先天范畴是为了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不存在价值取向;而德性之知以人的修养为旨归,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在认识论领域内,康德认为:第一,尽管现象离开主体的能动统一而无法存在,但现象所具有的客观性却根源于物自体的客观实在性。第二,主观联想之可能成为具有客观性的根据,就在于经验实在论意义上的现象自身的客观亲和性。第三,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同时存在于主体,而自我意识综合统一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对象意识的存在。第四,感知判断只有主观有效性,而经验判断才是客观的,即普遍必然的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判断。经验判断之所以有效,在于它的合乎法则性。而合乎法则性必须由理性(知性范畴)作用于感性材料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一次将应用逻辑引入认识论,系统地列出了认识的知性范畴表,确立了认知逻辑研究的新范式,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重视认知畴体系研究的传统。康德的范畴体系作为思维的"纯形式",是知性思维得以可能的条件,只能应用于"现象界"而对"物自体"无效,造成了知性与理性的深度割裂。黑格尔缔造的庞大概念王国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康德范畴体系的批判改造。黑格尔对康德范畴体系的来源、主观性以及康德的知性逻辑、理性概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吸收和改进,以思辨的方式建立了丰富而完善的范畴体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在概念上的完美结合,从而取得了理论思维的巨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认识的起源与过程。康德认为认识始于经验,认识的过程实是主体凭先天认识力把客体自由地纳入自己的网络中,自由地赋与其特性和联系:皮亚杰则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人的认识通过同化和自我调节活动达到平衡态的不断发展。皮亚杰实际否定先天认识力的存在。二、关于认识的对象。康德把认识限于现象界,实质上,他指的认识对象不过是先天认识力,扩言之,即上帝的意志和伟力罢了。皮亚杰则坚持真理是个发展的范畴,客体是认识的极限,它是独立地、客观存在的、因果性等范畴都是客观的。三、结论:从一定意义讲,皮亚杰思想是对康德理论的唯物主义改造与补充。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对象"无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甚至康德本人在运用它时也出现不少含混之处。"先验对象"在第一版"先验演绎"中被明确地提出来,但是在第二版中又奇怪地消失了。对此,很多研究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同时,"先验对象"与"本体""物自身"等概念经常被康德放在一起讨论,三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又激发起研究者们的各种意见。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双重意义"的视角分析"先验对象":一种是在消极意义上,将"先验对象"理解为脱离感性直观而形成的纯粹知性对象,它只是可思维的;另一种是在积极意义上,"先验对象"是能够产生经验知识的先天的根据,它既是可思维的,也是可认识的。换句话说,在消极意义上,它和"本体"与"物自身"一样,发挥着限制知性逾越经验界限的作用;而在积极意义上,它是形成经验性知识的必要条件,是范畴具有客观有效性的依据。因此,就内容而言,它包含着后两个概念。与此同时,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两版演绎的区别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的康德主义学派中,以斯特劳森为代表的众多学者通过表象的自我归属来阐发康德的统觉同一性理论,是当代康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创见。斯特劳森认为只有身体才真正提供了主体同一性的经验性标准。然而,与此相反,身体在康德的统觉学说中根本不扮演任何角色,统觉的同一性应当理解为逻辑的同一性,而不是经验实在的同一性,而且只有从这种逻辑的同一性才能推演出范畴化先天综合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康德哲学的两个关键观点是:人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用于认识超验本体就产生幻相。关于前者:时空概念和知性范畴不是先天的;提出先天认识能力是为了解决认识论的一般与个别问题;先天认识能力的观点会使认识能力固化,在认识论上会导致现象主义和不可知论,在存在论上会步入唯心论。关于后者:康德对超验本体指什么没有一致的明确说法;二律背反普遍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和方式与认识对象的矛盾;超验本体是可知的;哲学的科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物论就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来源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但都没有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找到终极依据。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力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物论来解决这一问题。他在肯定感觉经验为科学知识提供客观性的同时,提出了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改造和发展笛卡尔“自我意识”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概念,试图从认知主体的先天认知结构和形式中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寻求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概念只适合于认识论,因为只有纯粹统觉是那种能够直接地意识到自身的自发性的能力,并且在对自身的意识中自我的实存已经被先天地给予了,自我意识揭示的正是思维对思维自身的直接性意识,而实践的主体、情感的主体都是不能直接地被意识到的。但这种先天的和纯粹的自我意识如果没有现象作为它的规定对象就完全是空洞的,这就是康德"思维无直观则空"的论点。而直观为思维提供的首先是空间中具有持存性的物质的知觉,由此自我在时间中的经验性意识才显示出来。所以,尽管纯粹自我意识是先天的,但对作为现象的经验性意识的认识却只能后天地进行,并以空间中持存之物为前提。由此,康德也批判了笛卡尔的那种存疑式的唯心论。  相似文献   

10.
康德感性、知性、理性的知识学框架一直被学界视为经典,但远不能说业已完善.文章以胡塞尔先验哲学为背景并引入皮亚杰的先验范畴思想,在相互比较中再次对康德知识学进行考察.经梳理发现,应该对康德知识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如下改造:其一,先验范畴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认识形式,绝非先天就有的,而是先验主体在意识活动中发生发展而来,包含"概念"和"前概念"两层基本结构,并均有"内容"与"逻辑"两个方面;其二,知识是主体在意识中"发生—构造"而来的,其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呈现出既相关又不同的发生发展路径;其三,历史中"发生—构造"而来的习性的认知,会对认识主体当下构造的知识内容与结构起到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统觉理论包含的具体内容原则上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维度,一是面向经验的维度:一是面向主体(实存)的维度。结合康德关于统觉与经验、统觉与主体之间关系的相关思想,这两个维度分别被诠释为"统觉作为经验的先验条件"和"统觉作为主体知识的限制性条件"。统觉是作为思维的形式而对经验具有建构作用。统觉最终的作用是经验性直观,而对于这个证明则分两个步骤展开,先是统觉对一般直观的客观有效性,然后是统觉对经验性直观的有效性。统觉作为先验自我意识对主体的先天知识起限制性的作用。先验谬误推理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对统觉的误解",消除这种误解就意味着限制主体知识的扩展。统觉的先验自我意识只能指示某主体的实存,不能表象该主体,也就不能作为构建关于主体的先天知识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
考察我们全部的知识,首先,按照康德哲学的规定可分为感性、知性、先天知识、经验性知识;其次,先天知识之所以可以确定检查经验对象是因为知识里含有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第三,通过对分析判断的确定性进行逻辑演绎,我们发现分析判断全部是先天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它只能解释说明事物并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最后,综合判断可分为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不仅具有确定性还能扩展我们的认识和增加我们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库恩晚年自称“后达尔文式康德主义”者。库恩早年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虽未涉及康德思想,其康德主义在早期学术思想中有迹可循,以现象界与自在之物的区分来解释其范式转换与世界变化的关系也有其理数。库恩晚年以词汇系统(lexicon)概念与康德的先天知性范畴相类比,论述词汇系统概念及其与语言共同体的关系,以生物学中的生境概念说明世界的复杂意蕴,都表明深刻的康德主义印记。库恩在世界的主-客观性方面观点左右摇摆。库恩认同范畴的先天性而主张范畴可变,是对康德思想的某种发展。库恩的康德主义转向可以被认为是当今科学哲学研究“回到康德去”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康德先验美学的内在逻辑与其先验哲学的内在逻辑是不同的,在康德前两大批判中康德直接从主观的普遍必然性出发为其寻求先验原理从而建构了他的先验哲学.而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将鉴赏问题纳入到反思判断力中,进而为反思判断力寻求先天原理.康德通过分析反思判断力的先天问题,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与人类愉快的情感结合起来,为愉快去寻求普遍必然性,而愉快的普遍必然性又来自于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和谐的游戏,从而为趣味判断寻求到普遍必然性,最终论证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先天原理与美学问题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图式”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感性经验给予我们的只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我们从这些具体形态中却得到了概念、范畴以及对逻辑的应用。我们是如何完成这个过程的呢?在这个知性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我们的“图式”。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皮亚杰(J.Piaget)将“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他认为:“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依赖于图式对信息的整理、归类、创造和改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16.
康德以前的时间观主要有实存型时间观、属性型时间观和主观型时间观三种,康德以主观型时间观为蓝本,批判继承了前面二者的合理内核,提出了他独有的验前型时间观。康德认为:时间作为验前纯粹直观形式,是感性去直观对象而形成感性表象的中介,同时它还是知性纯粹概念(范畴)去综合统一感性表象的中介。康德对时间中介的分析,对时间作为主体的内感官形式优于外感官形式(空间)的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突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7.
在哲学史上,“想象”作为认识论范畴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被广泛地运用,经过中世纪漫长岁月的压抑,到文艺复兴乃至近代人类想象的激情和活力又得到空前的进发。但是,严格说来,在康德以前对想象力的运用诗情优于理性。因此可以说在哲学史上明确使用这一概念的首推德国哲学家康德。一、康德论“想象力”在康德看来,想象力悬一种介于直观与概念之间的—种先天综合统一的能力。它既有直观的性质,又具有概念特征:按其理智综合来说,有赖于知性;按其感知杂多性而言,依赖于感性。感性与知性两极以想象力为媒介,而想象力的知性认识功能集中表现在它的产物——先验图型上。  相似文献   

18.
语言学的发展与哲学密不可分.体验哲学通过“体认”的方式认知世界.范畴是认知主体对客观物质世界普遍本质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并不是任意的,而是认知主体结合自身经验和体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一种范畴化认知.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具有体验性.范畴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认知主体的情感、认知主体的视角以及认知主体的认识等方面.范畴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探讨范畴主观性的同时,范畴的客观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现象概念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概念之一。以《纯粹理性批判》为基础,我们可以界定出这样一种现象模式: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倒转,将现象奠基于主体的先天形式条件之上,即现象是以主体的先天感性形式(空间和时间)和先天知性形式(范畴)为其可能性条件的,现象依存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同时,因现象对主体认识形式的依存性,现象永远只能作为显象显现,而不能作为物自身。在这样一种现象模式的基础上,马里翁展开其批判和拓展,以便探寻现象的新的可能性,并最终走向无条件的现象,即以被给予性为现象性的充溢现象。  相似文献   

20.
先验演绎的论证目标是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步推进,学界对先验演绎究竟能否完成这个目标展开了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这一目标只有到了原理分析论中才真正完成。然而,通过对康德文本的细致考察以及对有关概念的误解的澄清发现,对于先验演绎无法完成其预定目标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先验演绎的逻辑是自洽的,无需原理分析论的补充,先验演绎自身亦可以完成本就属于它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