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教师之思     
教师是思想者,"思"是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其职业生活的重要内涵。从"思"的内涵与方式来看,教师之思可以分为日常之思、理性之思和诗性之思。日常之思会使教师逐渐远离其本真的存在,而异化为无专业性和无个性的"常人";理性之思彰显了教师作为职业生活主体的个体价值,通过理性之思,教师逐渐摆脱了肤浅与平庸,走向深刻与崇高;诗性之思是教师对其生活阅历、职业生活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融通式观照。诗性之思可以使教师的职业生活成为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为思想而存在的,思想根本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但哲学现在已越来越变成文本阐释和习惯性理解而不思想了。作为思想,哲学区别于科学的知识追求,它是对观念的反思与重构,根本上是对人类自身生活及其生活世界的创意构思。传统哲学在今天已变得无用了,这就要求哲学必须从“天事”之思转向“人事”之思,才能重建哲学的现实生活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实践提供必要的思想依据。哲学作为观念之思本身是无观念前提的,只有不受观念的支配才能对观念本身进行思考;观念之思又是实践之思,哲学应在实践的根本性、普遍性层面上开展其思考。  相似文献   

3.
指导教学的究竟是什么,不是“论”也不是“思”,而是个人化的教学实践知识。它是从内涵上对前两者的统摄与超越,是一种协调着科学化追求与人文关怀的实践理性。教学实践知识的提出对于促进广大教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自身教学行为的积极转变,将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人所独具的形上之思既解蔽了人,又遮蔽了人。形上之思启蒙了人的心智,高扬了人的理性,使人类创造并拥有现代文明,从而丰富了人的世界。但形上之思的知性范式的膨胀,使人又沦落为“在者”,自缚于现代性中,丧失自我,造成现代危机。终结形上之思的知性范式,既是形上之思之本质的复归,又是对人的现代危机的拯救。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技术的哲思经历了“无思之思”、“有思之思”和“反思之思”三个阶段。“无思之思”是哲学史中对技术的不显眼的、零散的思考;“有思之思”是自技术哲学诞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对技术所作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思考;“反思之思”是对于技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昭示了当代技术哲学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6.
哲学是思,其所思对象是世界,但它并不思对象世界所属的各个领域内的具体问题,而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思其最一般的问题,这些问题由于超越于经验范畴之上,早在古希腊就被称为“形而上学”,因此所谓哲学,不过是就其世界观进行形而上阐述的理论形态.形而上学的特点在于它的逻辑思辨性,根据马克思的见解“思辨结构的主要兴趣则是‘来自何处’和‘走向何方’”.由此我们可以给定出世界观研究的“逻辑序列”:一、世界来自于何亦即世界的起源;由于起源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二、世界是什么;去向何方的语义转换即对象如何,因而三、世界怎么样.第一个问题是“本原论”,第二个问题是“本质论”,第三个问题则属于“本体论”.由这三论架构起一个世界观的逻辑语系,对它的回答,就表明了对世界的最基本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为人所独具的形上之思既解蔽了人,又遮蔽了人.形上之思启蒙了人的心智,高扬了人的理性,使人类创造并拥有现代文明,从而丰富了人的世界.但形上之思的知性范式的膨胀,使人又沦落为"在者",自缚于现代性中,丧失自我,造成现代危机.终结形上之思的知性范式,既是形上之思之本质的复归,又是时人的现代危机的拯救.  相似文献   

8.
历史悠久的政治哲学已发展成为当下的"第一哲学",然而对其所思对象的论争还在持续不断。通过对其逻辑的分析与历史的考察可知:政治哲学之思是对政治的理性之思、善治价值之思以及对政治哲学思想之再思。归根结底,政治哲学对政治的理性追寻,是一种对政治形而上的求索与创新,是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其产生时代的风貌。《诗经·国风》诗中的怀“归”一方面指女子怀春思嫁,另一方面指出嫁女子思归娘家。通过《诗经·国风》中反映女子怀“归”情思,可以探知《诗经》时期已进入了以礼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分析《诗经·国风》中的女子怀“归”情思,不仅有助于了解《诗经》时期的婚恋习俗和礼法要求,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诗经》“发乎情,止乎礼”这一抒情特点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宏观层面对什么是初中思品课的实效性,如何体现思品课的实效性以及怎样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这三个问题进行理性地思考和剖析。着重说明道德情感教育的落实是初中思品课实效性的关键点,即一个"情"字了得。  相似文献   

11.
对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是对“教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哲学思考。教学理论界对教学活动的本质存在多种有争议的观点。我们认为,思考教学活动本质首先应明确它是一个哲学问题还是一个科学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它应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认识论问题还是本体论问题,不同性质的问题有不同的解答方式。对教学活动本质问题性质和致思途径的认识有利于消除对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无谓之争,并使之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12.
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名称,名称最早产生于直觉的聚合。在人类的神话阶段,人们对神的崇拜实质上是对神的名称的崇拜,因为各种神灵的本质只是一种只有能指而没有所指的虚构。早期人类意识中的隐喻思维对名称的产生起了关键的作用。所以,语言生成的初始过程不是一个逻辑化的过程,而是一个诗性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The world‐wide explosion of interest in the idea of teaching thinking is a powerful force for curriculum change. But what leaching thinking involves and how it can best be done are still open to question. The variety of teaching thinking programmes might be criticised as a confusion of educational aims and curriculum agendas. This article considers some of the problems and major questions of principle which need to be addressed if we are to clarify some of this confusion.  相似文献   

14.
教育哲学需要一种全新的思,召唤思的转向。存在论在教育中的到场,召唤教育哲学从"存在"的维度重新追问教育的本真存在。存在论的融入帮助教育先行从"教育存在""教育如何存在""教育存在着"这三个维度区分"教育是什么""教育如何是",以及"教育是着"的存在论意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教育是什么",而在于"教育如何是"。在基础性建构方面,存在论的到场优先烛照出教育与世界的存在性关系,教育展开世界、实现世界,教育与世界相互召唤、相互照映,并相互贯通;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存在论揭示出教难于学,教的本质在于"让学"这一生存论教学观;在师生关系方面,存在论认为师生关系是共属一体的关系,师生之间相互成就、相互馈赠。"做一名教师仍然是件高尚的事",从而在共在、共栖的教育之境域中实现教育"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5.
多多的诗歌注重语言与存在的内在逻辑,对语言和自我、诗歌与世界有着独到的体验,其诗具有思与诗的高度统一,呈现了一个超然于现实的诗的世界。诗人认为诗歌是先在的,是被赋予,强调智性投入的重要性,通过探讨多多的诗歌是运用哪些手段。进而无限地达到“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6.
思维的价值需要教育的指导,才能充分实现其机能。然而传统教学以内容为中心,是一片思维教学的荒芜地。其根源在于混淆了作为思维结果的逻辑与作为思维过程的逻辑的区别。教学对话是一项为思考而教学的手段,教学对话的核心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指问题既囊括内容又明确提示我们希望学生执行的某种特定的心理操作,用来推动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考进程。同时,有效提问还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穷追不舍地追问,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来解释、验证和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17.
"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艺术作品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深层则指的是文章之魂,是作品的精神底蕴,一种含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在"匕首投枪"的外貌下,鲁迅杂文实则包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一种深层的诗性,即"诗性品格"。它是由浓烈的诗性精神、诗性情感与发达的诗性思维共同熔铸而成的。独立不倚、大爱无伪、天马行空是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的最主要的3个方面;而诗性情感和诗性思维,则是鲁迅杂文诗性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8.
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不仅为各种教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而且能够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思维结构模型,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课堂教学规划;第二,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注重各种方法教育;第三,重视联系已有经验,体现认知建构思想;第四,激发非智力因素,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第五,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第六,监控课堂教学,注重师生反思;第七,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学生思维;第八,建构学科能力,发展多元智力;第九,重视师生作用,平衡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非线性思维视角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线性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复杂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在思维理念上,科学发展观超越了传统发展观的线性思维特征,提出了如何运用非线性思维处理复杂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与非线性科学所揭示的世界非线性本质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复杂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表明我们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不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文章着重提出了可供具体操作的教学策略: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让学生想问;指导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探究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然后进行积极的思维,通过实践、努力,最终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