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揭示了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各种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在语言和非语言层次上做出恰当的顺应。从Verschueren顺应论的视角来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上的顺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词汇、句法、语体特征三方面在语言层次上做出顺应。  相似文献   

2.
外宣翻译多采用归化策略,强调对目的语的语言文化顺应,这与英语作为强势语言不无关系。然而,顺应论不应被解释为单向的。在强调对目的语顺应的同时,外宣翻译也是一个对源语语言和文化的动态顺应过程。这既是传播我国语言文化、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需要,也是新型国际关系背景下外宣翻译的新要求。它要求译者主动顺应语境,遵循与交际环境、交际现象和交际目的的一致性,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尽可能地在目的语中保留中华文化的"文化他者"地位,彰显文化的差异性,通过灵活变通的手段将中华文化准确、有效地传递给世界。  相似文献   

3.
依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使用过程即选择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在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受顺应论启发,公示语汉英翻译也是一个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到制约语言选择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到语境因素,考虑语境因素中的心理世界则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审美标准、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这样,才能让翻译出来的公示语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4.
公示语根据其所展示的信息状态具有静态和动态之分。动态公示语包括提示性公示语、限制性公示语和强制性公示语。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三个核心概念为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与顺应性,四个分析维度为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以维索尔伦顺应理论为指导,以动态公示语为语料,两者结合探索动态公示语汉英翻译中非语言层次上的翻译,相应的翻译原则主要包含物理原则、心理原则、文化原则、面子原则与突显原则。  相似文献   

5.
语言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根据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的变化而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顺应论对翻译有如下启示:任何一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只要能够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都有其可取之处。因此,商标翻译中,译者可以采取各种变通手段使译文顺应商品的特点、目的语语言系统、目的语文化、目的语消费者心理等要求,以达到预期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6.
维索尔伦的语言观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揭示了汉英公示语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语言语境顺应和非语言语境顺应,动态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译文应在语言表达方式、格式措辞等方面尽量顺应英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阐发源发语文化过程的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到源发语与目的语中的语境因素。本文从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论出发,首先从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三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主席在2014 APEC会议上讲话的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语境的顺应,然后又从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两个方面分析了此会议讲话翻译过程中的交际语境顺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分析了福建省公示语三类典型的语用失误,即语言翻译错误,语用翻译错误和文化翻译错误,以福建省具体公示语翻译实例作为语料,应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从语言顺应,文化顺应和审美心理顺应三个层面探析了公示语翻译策略,旨在为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9.
根据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观,译者的翻译行为是一系列动态的选择过程,译者的任务是顺应目标语读者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的结构特征,从而让其译作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林语堂有选择地编译了中国经典作品《论语》,其翻译行为顺应了当时目的语读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及语言特征,成功地实现了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意象与动态顺应论的内涵来看,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与动态顺应论高度契合。在结合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翻译实例,探讨了动态顺应在菊花意象翻译中的应用。研究指出译者在翻译菊花文化所表达的隐逸与道德象征意义时为顺应目的语的语言和环境,将原文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1.
周娟丽 《考试周刊》2011,(51):20-21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选择要顺应于语境,翻译活动尤其如此,译者要顺应于源语和目的语双方相关的语境因素,译者本身的因素也构成了译者顺应的语境因素之一。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对比,顺应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译者翻译时策略和词语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谊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担负起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粱作用.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是,在使用目的语文化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中,译者使自己的翻译活动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本文主要从语言结构的不同层面即节奏、语音、词汇、句子和文化联想等方面论述文学翻译过程中顺应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以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为指导,从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动态顺应等维度举例比较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爱玛》两个中文版本:张经浩译本和孙致礼译本,由此探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是如何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以顺应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落花生》是一篇散文名作,因其简单精当的语言、精致的布局及深远的旨趣而受到众多读者的赞美。本文以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论为理论依据,从语言结构、语境因素、动态顺应等方面举例对比赏析《落花生》及其两个英译本。从而进一步评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以顺应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进而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作。  相似文献   

16.
周媛媛 《海外英语》2012,(5):180-181
作为现代商业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广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广告作为一种特殊文体,有其自身的语言特征和功能,这就导致了广告翻译的特殊性,在翻译的过程中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既要考虑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同时也要考虑到文化,社会等其他因素,以便实现广告的最终的商业目的。该文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心理语境、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的顺应等角度加以分析,指出广告翻译也是一个不断选择与顺应的过程,对影响广告翻译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用顺应论指导公示语翻译的思想。文章认为公示语的翻译就是译者不断地对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等进行各种选择以顺应公示语的语言文化知识、预设信息、语言特点等语境相关要素的一个过程或结果。  相似文献   

18.
公共标示语具有警示、告知、宣传的目的,在翻译中根据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从译文预期功能考虑,公共标示语的英译应顺应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充分考虑到英、汉公共标示语的差别,根据需要采用套译、灵活翻译的方法,达到与原文功能相近的警示告知和宣传鼓动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用顺应论指导公示语翻译的思想。文章认为公示语的翻译就是译者不断地对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等进行各种选择以顺应公示语的语言文化知识、预设信息、语言特点等语境相关要素的一个过程或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视角,从顺应英语语言现实、顺应译入语读者的精神世界,以及顺应译入语读者的社交社会等方面,探讨顺应论在汉语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