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球产业界,不论从资产实力,还是社会影响,或者市场潜力方面看,媒介产业都是一支相当重要的经济力量.中国的媒介产业发展到现在,形成了一批媒介集团和上市公司,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介的双重属性,也就是媒介的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双性互动"这一重要课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运用双性互动原理对我国媒介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媒介产品的属性也发生变化。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介产品兼具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属性,即媒介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本文简要分析了媒介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相似文献   

3.
马炜 《编辑之友》2015,(12):60-65
数字化时代电影和电视的媒介形态仍契合麦克卢汉的"热媒介和冷媒介"理论,但是电影和电视各自的形态演化轨迹和发展过程却不能得到很好的阐释.麦克卢汉晚年提出"媒介四定律"发展了"热媒介和冷媒介"的理论,从媒介静态属性的把握扩展到对媒介发生发展动态过程的研究,给数字时代各类新兴媒介形态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催生了很多新的媒介形态的同时也在融化着传统媒介之间天然的壁垒,不同媒介之间内容和传输平台的共享不再受到媒介传统属性的限制,内容可以在不同媒介平台间自由流动,媒介融合的趋势表现得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刘宏宇  张怡然 《当代传播》2021,(4):61-65,68
实体性二元论束缚了媒介人类学发展,三元虚拟媒介观是可替代的研究范式方案.虚拟性是媒介的基本属性,人类以虚拟方式超越现实性建构理想世界.媒介是人造世界的内部程式,它不是物质性实体,而是人与世界建立信息性实践关系时的情境和形态,是人的文化属性.人的再生产和进化是媒介化和信息化进程,媒介化生存就是文明化生存,其实质是创造和完善人造虚拟性存在,并向以赛博格为代表的后人类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播媒介既有政治属性,又有经济属性。伴随着媒介市场全球化和媒介产业与电讯、计算机等其他产业之间技术整合的不断发展,中国媒体的产业化、集团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变迁、体制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国媒体产业的特色之一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而中国目前的新闻媒体管理体制则可概括为“双轨统一分级分类管理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新媒体"也随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的确,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所以说,"新媒体"既保留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又体现了当今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其内涵包含了两个要素:内容的数字化和传播媒介的新型化。内容是核心,网络等媒介是传播的基础。国家(大兴)新媒体产业基地将新媒体定义为在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新型信息媒介和传媒形态的总称。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新媒体产业位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是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传媒产业相融合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媒介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政治属性;相应地,既具有产业功能,又具有喉舌功能。媒体的发展情况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既然是产业,就要实施相应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柔胜化的今天,我国媒介的管理是否也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媒介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政治属性;相应地,既具有产业功能,又具有喉舌功能.媒体的发展情况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既然是产业,就要实施相应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柔性化的今天,我国媒介的管理是否也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相似文献   

10.
许可 《传媒》2015,(12):35-37
在观念和技术层面不断更新的媒介环境下,媒介融合不仅使媒介的形态融合成为可能,更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媒介融合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媒介内容的融合以及媒介之间的融合,更包括多元化背景下的传媒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近年来中国的传媒集团都在扩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和领域,使得在广告经营下滑的大环境下谋求新的经济效益点.媒介融合领域内的产业融合成为多数报业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媒介作为第四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政治属性,相应地,既具有产业功能,又具有喉舌功能,媒体的发展情况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相当的影响.既是产业,就要实施相应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柔性化的今天,我国对媒介的管理是否也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相似文献   

12.
赵曦  张明超 《现代传播》2015,37(2):106-109
互联网从一场技术变革发展为社会变革后,催发了新的文明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其传媒属性也深刻影响了今天的传媒产业和产业之内的包括纪录片在内的所有传媒产品的业态发展。本文从互联网对纪录片的投融资渠道、创作主体、创作方式、网络推广和价值延伸五个层面对互联网媒介环境下的纪录片业态变化进行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罗梅 《传媒》2007,(12):74-75
我国媒介市场细分的发展环境 目前我国媒介发展的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的市场环境下,媒介行业也不能脱离其环境而独立存在.要想从根本意义上做大做强我国的媒介行业,必须引入市场的概念,在坚持其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重视其经济效益,充分认识媒介的产业属性.  相似文献   

14.
田欣欣 《中国出版》2012,(16):14-17
媒介融合是信息社会形成初期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今传媒技术变革与媒介生态环境变迁的必然要求。媒介融合现象迎合了社会经济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标志着传媒产业多元层次和多种形态上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且媒介融合是一个持续扩张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媒介化。  相似文献   

15.
媒介经济研究如果将媒介意识形态和经济形态割裂开,作为两个分项研究,等于割裂了媒介经济的"基本面",因为媒介的双重属性框限了媒介经济双重要素制约的特性。报业市场化不是一个单一层次的概念,而是一个属于多层次含义的范畴。"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形式",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20,(3):34-41
媒介观是传播学研究中的核心命题。随着"媒介大爆炸"的出现,传统以媒介物理属性为分析逻辑的研究范式不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媒介环境和多变的媒介现象及使用行为,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以介质为划分标准的研究标尺无法丈量多属性的媒介形态。而将视角从媒介本位转向用户本位,由用户价值观出发所构建起的个体媒介环境系统和经由价值判断所产生的媒介行为生态,使得这一命题有了更加清晰易见的生成原点,也由此创造了更为简洁的观测可能。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9,(6):49-53
在共同体理论的发展中,媒介总是参与其中并成为建构不同类型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当前媒介理论的发展为建构共同体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将共同体视为基于不同物质属性媒介的连接之物,媒介的物质属性与共同体形态的关系成为考察的对象。共同体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逐渐向全球一体、互联互通的方向发展,超越想象层面,形成现实连接。超国家、超民族、超文化是构建人类统一共同体理论必须考虑的前提与特征。因此,基于元媒介则可能建构出一种全球经验的共同体理论:全球一体的元媒介连接、多元并存的文化形态,即一体多元的新的全人类共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18.
媒介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救性”特征和“人性化”趋向是媒介自身进化的两大根本属性,这也就决定了人类文化出版在经历了最初原生态的“按需出版”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商业出版”之后,必然回归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更高级形态的“按需出版”.这是因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媒介形态如何变换,文化出版的根本使命必然是:利用最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按需出版”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显然也是现代出版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媒介,到网络媒介,再到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的新媒介,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媒介背景,相应地,媒介素养的内容也应因时而变。近年来,我国正值三网融合的媒介大背景,在融合时代背景下对媒介素养进行整合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三网融合与媒介素养相关背景的梳理,寻找两者内在联系,认为在逐步实现三网融合过程中,媒介的技术属性和媒体属性都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双向传输,并更加强调媒介的产业属性和用户服务功能。在这个新媒介的技术赋权过程中,受众的媒介素养内涵也必然要随之变化,对融合媒介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参与生产能力应该成为新媒介素养结构中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公众的自我意识、公民意识也应同步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12):78-80
媒介融合改变了报业的生态环境,从技术层面看,媒介融合本质上是基于技术的融合;从经济层面看,媒介融合使得单一的媒体形态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基于媒介融合的媒体一体化正成为媒介发展的新趋势。虽然报业从技术、内容、产业形态上积极探索媒介融合之路,但仍面临融合的空心化,缺乏创新性,缺少科学谋划等问题,亟需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