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在晋西南地区分布很广,且非常密集,过去虽然做过一些集中性的考古发掘工作,但要全面认识这两种文化面貌似乎还有一定距离.各地的同期文化除有机联系的相同处外,还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地区性的差异.该地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既受到豫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河南龙山文化的影响,又同时受到陕西同类文化的影响,调查主要针对闻喜县上郭村南与韩家庄接壤的丘陵地区,调查对象集中于三代及三代以前的古文化遗址及遗存,这次调查为认识晋西南地区的古文化面貌以及与河南、陕西二省的文化关系,并且为探索夏文化的渊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作为沟通中原与北方草原中介地域的北京地区,夏、商、西周时期曾存在雪山二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大陀头类型、张家园上层类型文化和周燕文化。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文化之间虽互有影响,却不具备传承关系。这一现象启示人们,在重视历史文化与传统、建立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同时,还应注意文化中心地域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差异;考虑民族迁徙是导致相关考古学文化阶段性改变和分布地域部分或全部被覆盖的原因;同时还要对有关考古学文化相应年代关系作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说的“巴蜀文化”,完全是地域文化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巴蜀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因此,它既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巴蜀文化”,也有别于经学与训诂学意义上的“巴蜀文化”——“蜀学”。我们所说的“巴蜀文化研究”,不仅包括四川的考古学、蜀学,还包括四川的历史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民俗学、医学……,总之,四川所有的学术文化研究及其宣传保护工作,一并包括其中。  相似文献   

4.
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地区先后调查发现不同时代类型的文化遗址、墓葬、长城及城址等文化遗存300多处。发掘清理古文化遗址六处,墓葬100余座,出土及征集文物30000余件。填补了固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上的许多空白。并为研究固原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求共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追求事物共性精神的特质。如儒家在价值观、人论等方面、道家在本体论、辩证法思维等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对“合”、“同”、“通”等范畴的追求也是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也反映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吴楚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史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东夷部族已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苗蛮、百越部族有所交往。中原地区的庙地沟类型文化已至于汉水中游,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器已经影响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建都中原的商王朝的影响已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周王朝也向这一地区发展势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大都是在不断地吸取中原的先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及至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争霸,吴、越也北上争霸中原,吴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又互相吸收和影响。战国时期楚国和中原地区通过战争和政治交往,加速了两地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漫长的历史中黄河文化滋生出了丰富的内涵。从历史和文化视角探索黄河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解读在新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所焕发出的时代价值,有利于继承、发扬黄河文化,同时为其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层挖掘黄河文化、建设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平台、进行制度建设保障文化传播体系,以及利用融媒体创新黄河文化传播话语,能更好地“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声音”,有效提升黄河文化的价值引领力。  相似文献   

8.
方言如同一面镜子,忠实而全面地映射出当地的历史文化.河北坝上方言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表现出这一特定地区的独特文化.本文对河北坝上地区方言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揭示其所反映的地域物质文化和地域心理丈化.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是利用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借助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即人们认知过程中从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但是,世界上的语言不同,各民族对世界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隐喻认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隐喻思维模式的共性,但有时也不可避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所以,汉英民族对颜色域中的红色和red的隐喻认知也不例外。基于此,本文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之文化非同性理论出发,试图探讨汉语颜色词“红”和英语颜色词“red”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不同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白”与“黑”是不同于其它七种色彩词(红、绿、黄、蓝、褐、紫、灰)的两个无彩词。由于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各异,造成不同语言的颜色具有联想性的差异。“白”与“黑”的词义在英语和汉语中就表现出共性和个性的特征。本文试从共性和个性角度对它们的词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有助于理解两种语言存在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1.
论炎黄时代河洛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史传说中的炎黄时代约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时代。河洛地区指以洛阳为中心 ,西至潼关、华阴 ,东至荥阳、郑州 ,南至汝颍 ,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炎黄时代河洛地区已有了先进的农业经济、发达的文化艺术 ,在经济文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率先开始了由部落社会到原始国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李义山和冯正中是晚唐五代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作家,他们在诗词创作的手法上,都有注重表现创作主体心绪的特点。李、冯二人在表现主体心绪时,既表现出了“朦胧含蓄”与“感伤”的共性,又表现出了在意象取用上的个性,具体表现在虚幻与现实的创构、各具特色的意象组合和不同的义蕴呈现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巴蜀文化”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即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并形成巴蜀文化区,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的一大收获。“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一词最初起源于拉丁字culture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各阶段的不同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进行生产和活动的种种类型,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类的发展在其本质上就是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发展.就会创造出更多的不同的文化来。美国当代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把企业文化定义概括为: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结合当代先进管理思想与策略.为企业职工构建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气氛.以帮助整体机构进行经营活动。这段话较为形象明晰地概括了企业…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游区域的饮品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其主要表现有:酿酒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酒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乳及各种乳制品在黄河中游区域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反映出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对黄河中游区域的影响;流行于南方的茶逐渐为黄河中游区域的人们所了解,饮茶开始进入初始阶段,为唐宋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6.
“长淮”一词至迟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地理空间上可指代淮水及秦淮河。唐代以后文学作品中开始大量涌现“长淮”一词,其作为地理意象融合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文化感知,有政权中心对相对偏远地区的空间印象,也有对于时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忧愁寄托。宋代前期人们表现出对“长淮”的美好风光的眷恋,南渡后则演变为故国失陷的痛楚和渴望收复家园的呐喊。明代建立了同名的行政区划,加上黄河夺淮的影响,使得明清两代“长淮”与实际淮水的联系减弱,同时拥有新的作为区划和商贸聚集地的地理空间指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甘肃教育》2009,(10):F0003-F0003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优秀的城雕作品往往成为城市的名片。兰州古为丝路重镇,地处黄河之滨,因而城雕作品多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为表现题材。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的《黄河母亲》,就是以黄河文化为表现题材的典范之作。作品完成于1986年,很快便以独特的审美角度和思想内涵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景点。除此之外,《丝路古道》《筏客搏浪》《热冬果》等作品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兰州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历史文化村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程,因而在空间构成方面表现出众多的文化共性。但由于各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风土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村落在空间形象上又表现出各自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类学家使用“文化”这个词,往往是用来“表示一个民族借以生活的一切技术、工具、习俗、信仰、概念和技艺。文化对于人类学家来说,几乎包含了一个民族除去身体或本能有关的一切事物。”在考古学中使用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作为考古学的特别术语,某“文化”是“指某个时期,某一分布地域而具有明显特征的一群遗迹和遗物共同体的总称。”地球上从人类出现开始,便会留下生活遗迹和遗物,这些共同体的存在,也便有了考古文化形成。沂蒙文化是东夷文化的基础,东夷文化是中华民族统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此问题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20.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国家巩固政治独立、促进经济发展、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呼应教育民主化思潮及消解西方“文化殖民”攻势等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共性;在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型态上,表现出诸如“政治教育”色彩浓烈的非洲教育现代化、“两极化”干扰严重的拉美教育现代化和“多元文化”冲突与整合中的亚洲教育现代化等相对意义上的个性;此外,发展中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诸如义务教育中的性别歧视、高等教育的危机、教育质量下滑及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功能错位等一系列难以避免的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