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的对立面有两个,一是“人治”,二是“德治”或“礼治”。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区别是:从主体上,法治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是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人民大众的法律,人治则依据领导人个人的意志;二者的分界线是: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原初意义上的“法治”与“德治”或“礼治”之争其实都在“人治”前提下进行,是不同流派(儒家与法家)之间的争议。当代中国的“德治”是在确立“法治”的前提下,倡导以道德来辅助法律之治时而使用的,与前述争…  相似文献   

2.
建立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已经是中国上下的共识。但是,这共识似乎并未成为共同的实践。有些地方有些人,似乎正在热衷于搞“依批治国”,建立一种“批治”社会。什么是“批治”呢?所谓“批治”,就是以领导人的批示取代国家的法律,作为公民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让公众遵纪守批。或许有人会问:如今中国还能有这等事么?有。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今年初,沈阳市(也就是因“慕马案”出了名的那个市)一个私企老板报复杀害市土地局局长一案,在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是一个公众关注的案件,也是一个依照法律要公开审理的案件。既然如此,那就…  相似文献   

3.
小幽默     
<正>三根头发有一个人只有三根头发,一天他到一家非常有名的发型设计店内准备要做个造型。店员":请问你要设计什么样的发型呢?"顾客":嗯,我没什么意见,你拿个主意好了  相似文献   

4.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高鑫先生曾举过一个特别恰当而有趣的例子。他说:“100个人阅读《红楼梦》,他们心中就会有100个不同形象的林黛玉,而1000个人同时看一场《红楼梦》的电影,他们心中装的却只有一个林黛玉的形象。”这就是文学语言和视觉形象的  相似文献   

5.
一歌德在他晚年写的《纪年》(Annalen)里,叙述到1786年时,关于《维廉·麦斯特》写了几句简明扼要的话:“《维廉·麦斯特》的开端起源于一个对于这伟大真理的朦胧的预感:人往往要尝试一些他的秉性不能胜任的事,企图做出一些不是他的才能所能办到的事;一个内在的感觉警告他中止,但是他不能恍然领悟,并且在错误的路上被驱使到错误的目标,他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凡是人们称作错误的倾向、称作好玩态度的,诸如此类,都可以这样来看。若是关于这点随时有一缕半明半暗的光为他升起,就产生一个濒于绝望的感觉,可是他又每每任凭自己随波逐流,只是…  相似文献   

6.
正"依宪治国"的明确,把法治的重点从"治人"转向了"治权"。人们一直在呼吁的那个"笼子",终于依稀露出了它的面貌。读公报是一件辛苦的事。就像穿过一个闹市,沿途都是依稀面熟的人,你不断地和他们打着招呼,等到你走到闹市的另一头,你都忘记了自己到底要找什么。尽管如此,这两天还是有很多人在认真研究十八届四中  相似文献   

7.
相比较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法治、德治、人治和礼治,媒治算是个新名词。2010年4月13日,白岩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1+1》的节目评论中推出了媒治这一新概念。他解释说:什么叫媒治呢?就是媒体治。因为传媒只要报道了,迅速地就能反映。从人治到媒治是一种进步,但是媒治到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①此言一出,引发许多议论,《新京报》还将其评选为时代热词之一。②  相似文献   

8.
宋执翔 《大观周刊》2012,(33):12-12
柏拉图的《理想国》最为人们所熟知,其中提到的“哲学王”更是为人们所乐道。其实他还有一本后期著作《国家篇》也颇为知名和重要。对比这两本书,有人认为这其实反映了柏拉图思想由“人治”走向“法治”的一个转变。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这正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林帆同志,提出了新闻是“事学”的新观点.他说,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新闻是“事学”。因为新闻主要是写事,报道典型事件;即使是人物新闻,还是因事及人,离不开大量事迹。他从渊源、界说、时新、真实、体式五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渊源:“新闻即史”,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不同仅在“时差”.史和率分不开,新闻和事也分不开.总起来看,渊源有二.从记事的事态与时态的联系,情报——新闻——历史三者联系成一线估计到将要发生的事苗或未便立即报道的,属情报;已发生并及时报道的时事,即新闻;  相似文献   

10.
写新闻的目的就是要传播一种信息,让人知道在什么时间以及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新闻的概念有多种表述方式,所揭示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的特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写事。二是要写清楚事。不写事的新闻恐怕没有,写不清楚事的新闻,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发誓不让人看,因为看了也不明白。如果在新闻写作中没有抓住这两点,恐怕算不上是好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思路     
新闻写作,最重要的是思路。思路不新,文字功夫再好,稿件也很难写出新意。人们议论稿件,说这件行、那件不行,着眼点往往是“写法”如何;其实,归根结底是个思维方式。一个县为了帮助贫困村脱贫,派100个工作组进驻100个贫困村。有人写这件事,直冲“100个”来,写的是表扬稿。其实,派工作组进村扶贫已不是新闻。是“100个”还是“50个”并不重要。有个记者写这件事,思路就不同:他到一个工作组去,和工作组住在一起,跟着工作组活动了一天,亲眼看到工作组怎样帮助农民种大棚菜,  相似文献   

12.
相比较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法治、德治、人治和礼治,“媒治”算是个新名词。2010年4月13日,白岩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1+1》的节目评论中推出了“媒治”这一新概念。他解释说:“什么叫媒治呢?就是媒体治。因为传媒只要报道了,迅速地就能反映。从人治到媒治是一种进步,但是媒治到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①此言一出,引发许多议论,《新京报》还将其评选为时代热词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78年,当我准备报考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戏剧电影系时,父亲十分反感,他给我举了一个数字:在美国百老汇,每年只有200个角色,但却有50000人要一起争夺这少得可怜的角色,当时我一意孤行,决意登上了去美国的班机,父亲和我间的关系从此恶化,近二十年间和我的话不超过100句!但是,等我几年后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我终  相似文献   

14.
为顺应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目前亟需实现四个转变,以适应深化档案工作改革的需要。一、在行使职能指导思想上,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可表现为“法治”和“人治”两个方面。所谓“法治”就是依法治档,也就是以《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法规  相似文献   

15.
正每次开学对新生讲话的时候,吴建民都强调学生要有梦想:"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不就是做点事嘛。要立志,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做一点事,要使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生活得更美好,这是一个外交官崇高的梦想。"外交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个人只要当一次大使,他就永远是大使,这个倍受尊敬的称谓会跟随他一辈子。吴建民自1994年任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起,前后9年,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及  相似文献   

16.
近二年来,我先后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小言论100多篇,有些通讯员同志见了我说:“你的小言论写得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的回答是:“欲写小言论,应做多事人。”怎样做多事人?我的体会是:做多事人要多找争,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我们迈开双脚,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题目。一天早晨,我闲逛集贸市场,发现一个光着脊梁,耳朵上别着烟卷的中年汉子,沿着一个个青菜摊收什么“地皮费”。我很奇怪,就问耶些卖青菜的人,他们说:“谁管他?该收的收,不该收的也收,这集还怎幺赶?”可巧,我碰到工商  相似文献   

17.
这事发生在河北省武安市。“彭市长,你别往正门走,有一群上访的人正堵在那里。”“那我从哪儿走?”“后门。”“后门要是也堵了呢?”工作人员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见彭市长直接走到上访群众中间,提高嗓门喊道:“我是彭学增。大家要反映什么问题,请说吧!如果时间短,我就地答复;如果时间长,请大家先回去,留下几个代表到我办公室来。”上访群众听了市长这番话,憋在心里的气消了一半。围得水泄不通的大门顷刻间畅通了……相信这个群众上访的场面会有很多人曾经目睹或者有所耳闻。但是,只有一个人,用“心”把它记了下来。另一件事发生在河北省易县…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不应该欺负人,但一定要有能力不被人欺,这需要我们认真办好自己的事。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度。  相似文献   

19.
(一)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大师不同于常人之处,一定在于他们干了常人望尘莫及的事.比如,我们说季羡林是大师,因为只有他掌握"吐火罗文"这种几乎灭绝了的语言;我们说爱因斯坦是大师,因为他发现了相对论.大师的理论能懂的也许只有几个人,但这几个人就可以认定爱因斯坦是"大师";大师的作品不可能成为普及读物,能读懂<存在与虚无>的,注定寥寥无几.但他们能想出来,能写出来,他们的智力和毅力非常人所及.  相似文献   

20.
王化兵 《出版参考》2012,(24):12-14
正邹韬奋说:"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彻底想起来,名利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在第十一届韬奋奖颁奖典礼上,当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北方大汉吴宝安,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证书时,他的眼里噙着热泪。激动,辛酸,幸福,甘苦自知。《出版参考》:作为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请谈一谈您的成长故事,以激励更多的年轻的出版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