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力钧是我想念最多的一个朋友。其实我只写过一篇关于方力钧的稿子,有时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写什么,而且我又不会象那些艺评家那样评论他的画,说他“玩世”或者“泼皮”,而且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我以为是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对我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读过他的“艺术手记”,其实那“手记”在别人看来好象跟艺术没大关系,说是全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也看到过别人的文章里援引“手记”,每当这时我都想发笑——因为我觉得他的“手记”象小学生作文,稚嫩得能掐出一把水来,而引用者居然还真把它当一  相似文献   

2.
杨捷同志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选集出版前夕,他带着终审的“清样”约我为它写序。我感到欣慰,也觉得不安。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为我省一个又一个优秀中青年记者脱颖而出,为他们的作品一本又一本结集出版,感到由衷高兴。令我不安的是,新华社社长穆青为杨捷新闻作品选集题词:“记者的报告”,著名记者海棱为杨捷同志题词:“人民记者”,这些名流、权威的笔迹,无论是对杨捷的作品,抑或人品,都做了高度评价。再让我步其后尘,提笔作序,实感为难。但是,读着那一篇篇激情横溢,文字清新、朴实、优美的作品,却使我思绪绵绵,心潮浪  相似文献   

3.
小评论,有的“一事一议”,有的“一题一议”。我们把“一事一议”中的“事”称为小评论的新闻材料或新闻由头。这个新闻由头,不仅是小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者抒发感情,评论问题的依据。选择好新闻由头,对写好小评论关系极大。为什么有的小评论写得那样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读者看了爱不释手,听众听了不厌其烦呢?我觉得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由头的选择。有许多小评论,读者、听众一看一听前面的新闻由头,便不由自主地被吸住了,非看完、听完不可。这就说明它的新闻由头选择运用得好。那么,小评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由头呢?我认为它必须典型、准确、应时、新鲜。  相似文献   

4.
著名记者李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但作为杂文家,还鲜为人知,及至新华出版社今年出版了他的《热冷集》,人们才恍然大悟:那个在《半月谈》常常出现的杂文作者“谈峰”,原来就是李峰呀!笔者借在中国新闻学院进修,有幸聆听李峰教授讲课之余,请教于李峰同志,颇多收益. 有感而发李峰回顾了他初写杂文时的情景:那是1958年,我当时看到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思潮,写一般的评论觉得不过瘾,有些心里话说不出来,憋得慌,于是便采取了杂文这种形式,一吐为快. “这么说,您是‘有感而发’?”我问了一句。可以这么说.杂文必是有感而发.这种“感”,就是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发”,就是议论,议论必是议论我的独特感受,这就有可能说出一些新鲜的思想,如果这些新鲜思想能给人以启发,观点能站得  相似文献   

5.
“写得愈长看的人愈少.”这是1946年胡乔木在《解放日报》发表的题为《短些,再短些》的著名评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这话貌似说得绝对了一些,但他倡导报纸发短文的意见是很好的.1957年,毛泽东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又提到并肯定了这一观点,他说:“报上的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软些,软些,再软些’要考虑一下.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板起面孔办报不好.”  相似文献   

6.
因为自己还没有一本作品结集,所以总觉得没有资格为别人的文集写序。至于为一位尚未谋面的作者写序,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今天我竞然破了例,而且决定写完以后,一定要赶在今晚作者出国之前把它送上门去,并希望能有机会促膝倾谈一番,是因为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他在新闻写作中所追求的,竟和我那么一致。庄子说过:“空谷闻跫音则喜。”对我来说,则不仅是喜,更重要的是思。 我一直在思索: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  相似文献   

7.
序文四篇     
浪得浮名,便引来不少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为书索序。不相识的,大多婉拒,因为对人不了解,只看文章,有可能弄出一篇评论,却难写出一篇序(即便做评论,也有必要尽多知道作者其人)。相识的,或缘于友情,或碍于面子,大都应承。(有人指出,一个作家如果到了一再为他人作序的份上,他自己也就气数将尽。我或许已经濒临此境?)虽属应酬文字,也不敢率尔操觚。我写序,只写我对所识之人、所读之文的若干印象,尽量不评论作品;作品的优劣,让读者去判断。这或许不是作序的正道,但我只能如此。选出几篇,读者看看,如觉还有点儿意思,我就…  相似文献   

8.
最近的报纸上短文章多起来了,读者很欢迎。可是,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反映。有的作者说:“写小块‘豆腐干’,没有多少意思。”当编辑的也往往觉得为难:“人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经我们左砍右删,弄不好就‘伤筋动骨’了。”文章要编、写得短小精悍,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编辑、作者的笔下功夫正表现在这里。为了提高这种能力,我看,读点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会有裨益的。契诃夫的文笔很简练。他善于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他有一句名言:“简练是才能的姊妹”。他还说过:“学会写得有才气,也就是写得简练”。他的早期名篇《小公务员之死》,总共不过一千六百余字;人所熟  相似文献   

9.
有些同行和通讯员见了我好问:“你的小评论写的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欲写小评论,应做多事人。一事一议的小评沦,由事引发感想,抒发情怀,提出论点.进行评和议;以事作论据.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没有“事”作由头,小评论写作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做多事人,想方设法把“事”掌握在手里。积累的事越多,小评论的题目也就越多。我觉得,做多事人,就要多找事,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求我们做个勤快人,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这里是评论题目取之  相似文献   

10.
文品与人品     
我从来不为朋友们的著作写序言,可是我乐意为尹均生教授的《文苑萍踪》写序。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乐于为朋友们的著作写序?我说:“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写序比写评论文更难,要具备一些条件:一是要熟悉作者其人其事;二是要熟知其作品;三是要没有任何功利因素,可以畅述己见。有此三端,我就不敢轻易写序言了。  相似文献   

11.
这一代的事     
这一代的事伍立杨在我这种着迷于董桥文章的人,来说他的作品,不免会欣然色喜,甚至可能至于失态。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的散文写得太好,好到令人难以置信。一个人能把文章写得这么好,不但在香港是一流,即在世界华语文学中,也允称第一流,而且在世界文坛上,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范长江 《青年记者》2004,(11):15-16
韬奋先生叫我写“怎样做新闻记者”这个题目,我觉得非常为难。因为照我做记者九年来的经验,深知“新闻记者”这个工作,好像非常容易,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自己愈做愈感觉到困难。从前随便就可以动笔写文章,而且上下古今,都可以大谈而特谈。现在每每提笔想了半天,又索性放了下去。有些朋友常常劝我多写东西,我当然感谢他们的好意,但是我最感困难的事情,是自己常常觉得对于所欲写的问题,缺乏真知灼见,如果轻易地发表了意见,而迅速呈现出来的事实,又把自己否定了,这不但没有趣味,也太对不住读者。在有些情形下,自己  相似文献   

13.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为不少人写过书序,渐渐形成一些想法,认为写书序小能只对“书”,还应对“人”:只有先把作者说清楚了,才能让读者了解这本书为什么写,写些什么,有无一读的价值,以达到知人论书的地步;另一点想法是,必须把写序者本身也放进去,为什么写这篇序,对所序之书有何评论,能否和自己的学术观点相印证、甚至辩难一番,这样的书序才不流于空泛庸俗,且有味道,能起到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俗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经过不断提炼和归纳而基本定型的语句,与评论标题要求简短的特点相符。俗语简练而形象,增强了评论标题的生动性。有个时期社会上盛行“现场办公”,但往往流于形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位作者写了篇题为《莫把“衙门”抬下乡》的评论,用旧社会的“衙门”来比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既形象又贴切。海门县有家投资500多万元兴办的不锈钢企业,经营29个月,结果亏损112万元,而承包厂长却拿走了2.6万元工资和奖金。我以此题材写了一篇评论,取名《承包制要完善》,但觉得太直白,我回忆起工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铜钿银子…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业余报道员。一天,我们连一位叫王永安的战士告诉我:他穿上军装离家的那天,突然得知他考入美术学院的女友为救一个小女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此,他伤心了好长时间。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要写她的念头霎时产生。一开始我想写篇消息,可仔细一想,觉得这件事不适合用消息来表达。写篇人物通讯吧,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妥。左思右想,觉得这件事以纪实散文的形式来写,更能写出真情实感。于是,我就试着写了篇题为《灯》的纪实散文,稿件寄出不久,就被《齐鲁晚报》采用,并配了插图,后来又在一家地方电台的“军营芳草地”栏目中…  相似文献   

18.
《解放军报》前一时期突出宣传的先进个人典型——金华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范匡夫,他是我的老领导、老战友,我的入党介绍人。十六七年知心朋友,他的个性,他身上发生过的好事、趣事等自然有许多可说,这里只说他带我从事新闻报道的往事。  那是我刚从地方特招入伍之时,匡夫是我所在军部的宣传处长,我是新闻干事。我自认为自己在地方上便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很不把“本报讯”之类的豆腐干文章当回事。但是,一方面当成“小菜一碟”,一方面又不得不写上几篇新闻稿应付工作。匡夫对此很为难,批评我吧,我是“专家”,嘴巴比他老;不批…  相似文献   

19.
1994年下半年,《语文学习》准备在10月号上发一组文章纪念爷爷叶圣陶诞辰100周年。他们当然不会放过爸爸至善先生,约他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内容由他自己定。爸爸那时候在做26卷《叶圣陶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实在没有时间。他对我说:“小妹(注:爸爸、爷爷经常叫我“小妹”,叫我弟弟永和为“小弟”),你来写一篇吧。”我很少写文章,要写有关爷爷的纪念文章,更觉得题目太大,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觉得非常为难。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中国当代作家时,曾有一个发现:对于一个作家,他想写什么并不是他写出什么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他能写什么。就如散文大家杨朔,他走的“把散文当诗写”的路子,不但是因为他爱那样写,而且还因为他早年是研究古典诗词的;而另一位散文大家秦牧,他从小爱研究接近大自然、动植物,爱看各种博物知识,所以他能把散文写成“谈天说地式”的。杨、秦的风格不能互换,不仅是他们不愿意,其实更是他们不能。作家的风格缘于他的美学追求,其实更缘于他的知识结构的局限。现在评论新生代或“后先锋文学”的论者,称赞他们饱读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