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燕琼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78-79,100
鲁迅《在酒楼上》与米兰.昆德拉《不朽》为复调小说的文本代表。笔者从作品中叙事者、人物、作者不同声音及其关系角度出发,以文本细读方式,研究“复调”小说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时间”问题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作为以勘探“存在”为己任的现代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也表示出对“时间”的高度重视,在小说中他对“偶然”、“不朽”、“青春”等时间命题进行哲理意义上的阐发,以此表达对人类存在境况与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黎娟 《文教资料》2007,(7):16-18
“Terminal paradox”一词直译为“绝对的自相矛盾”,其中包含了“荒谬”的含义。米兰.昆德拉认为世界充满了暧昧性,现代世界已经陷入存在的被遗忘,现代世界已经成为一个陷阱。从这样的世界观出发,昆德拉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幽默性、思索性、声音和观点的多样性等特点,而“终极悖谬”的小说观正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4.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自我”的主题总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曲折呈现,且具有深刻的意义。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镜像理论”中也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探寻。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昆德拉作品《不朽》中的“自我”主题,探寻在“他者”映照下“自我”的彰显与偏离,为阐释昆德拉的“自我”主题增添了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5.
昆德拉小说中的复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复调思维从人物思想的独立性、对话性.人物命运安排和设计上的对位特征,作者作为隐含作者、叙述者介入人物思想、存在境况展开对话的特征,对昆德拉小说美学追求进行了阐发与批判;最后,由复调思维得出昆德拉小说美学的三个特征:“诗意的深思”、“模棱两可性”、召唤读者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6.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艺术中两个不同的门类,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是用音乐思维革新小说的杰出代表.音乐思维的运用不仅使昆德拉小说在表现形式上大胆革新,也加深了小说揭示矛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借用音乐的节奏,昆德拉在代表作之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创造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对此加以分析,可揭示蕴含其中的昆德拉小说理念.  相似文献   

7.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一直坚持自己小说创作的意义是探询世界的"存在",而"存在"就成了他所有小说共同的核心主题。对于米兰昆德拉来讲,"存在"就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状态及从中展现出来的任何可能性。对这个世界及人类存在的勘探成了昆德拉打开人类自我之谜的手段。米兰昆德拉使用简约的叙述风格和简单独特的人物塑造来凸现社会复杂的"存在"境况,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美学风格。统一和具有哲学意味的人生主题以及巧妙的小说艺术手法造就了米兰昆德拉式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8.
在这部哲理小说中,昆德拉以他睿智的文字,独特深刻的见解,在小说的基础上以超脱的眼光对人生的生存境遇,尤其在极权体制下的人,作出了深刻的揭示,冷静地阐释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先生在小说《廖树中向我们展示了世俗化的佛教生活,这种生活态度集中体现为爱与真实的皈依。这表面上看似与佛教的清规戒律相悖,其实是作者在佛教潜在庄严性与现实生活世俗性的对比中构建自己所理解的人生,即在世俗生活中追求与实践“爱与真实”的信仰。汪曾祺先生所追求的这种人生也给了我们“回返现实、直面人生”的启示,这一点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小说是“关于存在的沉思”、“上帝笑声的回响”、“多声部的新艺术”等三个方面入手,对米兰·昆德拉小说观念的内容、作用与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评述,以期更进一步全面深刻地认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11.
米兰·昆德拉一向坚持自己的小说不涉及政治批判,只关注人的存在.他的作品<生活在别处>是一幅"存在的图",展示了一位年轻诗人短暂的人生轨迹.但是这幅诗人的人生画卷却明显地呈现出灰暗的政治历史批判底色,流露出昆德拉对人性的关怀与宽容以及对历史政治压制人性的无奈与控诉.  相似文献   

12.
毕飞宇的小说《玉秧》站在人生哲学的高度,通过理性精神失落生存环境的具象化描述,揭示了处于这样的环境,作为生命个体在为生存而挣扎时,因为理性天平的失衡而演绎的世俗人生悲剧。在玉秧生命、灵魂、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中.寄寓了作家对人类生存“真问题”的哲学思考和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女作家张爱玲以个性极强的女性意识,对“五四”以来的新的文化理想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从生存困境中的无语反抗与物质追求、文化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与无奈选择、人生抉择中的现实困守与传统禁锢三个方面,立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普通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强制的社会环境中,迷茫而无奈、卑琐而自嘲的世俗人生的生存状态。张爱玲小说创作在“五四”文学,特别是20世纪女性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立场和执着的思想追求。  相似文献   

14.
张欣199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爱又如何》表现了“爱的困境”,十年后,她的另一部中篇《为爱结婚》展现的却是“爱的绝境”。从两篇小说创作的变化,可以看到世俗生活中潜藏的巨大诱惑。在这样的诱惑面前,爱情、理想、神圣、崇高纷纷受到现实的物质利益和泛滥的世俗精神的强烈冲击。受此社会心理的影响,作家也由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变为对世俗生存欲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的作品是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展示为读者所熟知的。池莉在其作品中构造了一种注重当下体验的人生模式,将现世生活的一切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看作世俗人生的一些无法回避也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从中去体验人生的意味,了悟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抽象与具象的融合--论昆德拉《不朽》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2004,23(3):56-58,28
昆德拉是本世纪小说一个例外,他的小说看似很不像小说。小说在他手里变得认不出自己。昆德拉大胆的尝试改变小说的文本,提出新的复调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复调小说创作。本文以其提出的复调理论为依据.分析其作品(不朽)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个人的体验》分别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富有代表性的小说。两部作品书写了几乎相同的逃离主题。大江健三郎和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逃离,实际上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冷战背景下霸权主义扩张的结果——霸权势力的入侵导致了人生生存的不安定以致逃离的处境。此外,他们笔下的逃离也是现代文明背景下人无所适从的荒诞处境的真实反映,只有通过超越逃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18.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与小说观来源于对"狂欢剖析体"的继承与发展,他的复调线索服从于"狂欢剖析体"剖析主题的需要。与巴赫金对话式复调小说理论不同,昆德拉的复调小说是结构的平行对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性的复调小说也不一样,昆德拉的复调小说重在概念性,剖析性。  相似文献   

19.
《伤逝》主题内核: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不同意关于《伤逝》主题的传统看法。认为《伤逝》的主题内核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并将作品的意蕴揭示过程分为终极意义的憧憬期、现实生活的品味期、凡俗人生的彻悟期、生命追求的抉择期等四个阶段。鲁迅对这部小说的创作主旨的卓然确立和题材的独特处理,体现了他“开掘要深”的创作主张,使小说超越了《娜拉走后怎样》单纯分析社会问题的深度,超过了当时许多同类题材的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小说。  相似文献   

20.
昆德拉在西方走红后 ,我国也掀起了一个“昆德拉热”。但由于研究者们对昆德拉小说中的“政治”与“性爱”内容采取谨慎和回避的态度 ,使本来起步就较晚的昆德拉研究被局限于作家的存在主义思想和小说艺术范围 ,只能进行“小面积的精耕细作” ,而出版界以“内部发行”的方式推出一批作品后 ,既无力重印旧作 ,也难以出版新作 ,所谓“昆德拉热”一直局限在文学的小圈子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