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论文以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艺界眼中的“都市文学”为对象,讨论左翼文艺与城市通俗小说之间牵涉到的复杂情况。此时,所谓的“都市文学”与以农村为中心的解放区通俗小说相比,显然具有不同性质。论文主要通过堪称“小市民小说”的《虾球传》,探讨在40年代后期“一体化”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对“都市文学”的态度和他们所设想的“都市文学”的理想以及评价尺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加重 ,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又一体现 ,以重视分析社会客体、流贯理性精神为特点。“社会化”倾向加重 ,与左翼文学分担推进无产阶级政治文化世俗化、社会化的重任相一致 ,左翼群体文学观念偏重社会价值是这种创作倾向的原动力。“社会化”倾向加重 ,增加了 2 0世纪 30年代文学的阔大气势 ,带来文体样式的更新 ,作家理性思维能力增强 ,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文学前27年(前17年加新时期前10年)的发展历程中,王蒙经历了一个由否定自我(“非我”)到重建自我(“还我”)再到反现自我(“省我”)的痛苦过程。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王蒙无限度地夸大信仰,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审美个性;新时期伊始,王蒙呼唤人性回归。要求确立作家在作品中的自我人格形象;之后,新时期文学步入反思时代,王蒙大胆地对自我进行反观和审视,从而实现了作家人格形象的自我超越。同时,本文又试图从王蒙个人的“非我”——“还我”——“省我”发展历程中追寻中国当代文学所走过的艰难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特殊的时代情势迫使中国文学介入政治场域。文学的政治运作与政治的文学实践使该时段的中国文学承受了过多的非文学使命。新时期文学"去政治化"的文学想象是对过去文学"政治化"的一种反叛。然而,二十余年来的试图使文学在远离或逃避政治这一带有强大社会能量的话语、制度、作用力的文学努力,同样是使文学步入歧途和困境。新世纪的文学面临着一个"再政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了周作人对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30三代“左翼”文学的批判。周作人以他自己的“言志”的文学、“性灵文学”、“自我表现”理论为尺度,对“左翼”文展开了尖锐激烈的批评。他把当时宣传革命思想、反映革命要求的文学视为“载道文学”。尤其对“左翼”文学所表现的阶级功利主义给予抨击.强调文学的诚与达。尽管周作人对“左翼”的立场和态度.从总体上讲是偏激的,但就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也是有其合理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的一日》为开端的“一日”征文活动使报告文学这一新兴文体迅速成长起来,使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获得了长足进步;这些活动还具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功利性,显现出非常浓烈的政治色彩。而活动的直接成果——数量众多的征文,则是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政治话语的文学阐释。活动中出现的悖逆文学规律的现象和征文存在的审美价值缺失的问题,与活动的政治功利性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革”结束后,适应国人情绪宣泄和政治批判的需要,“伤痕文学”应运而生。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文革”及“文革”前的政治运动给中国人造成的创伤。“伤痕”文学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当代结束了“非人”的文学的历史。伤痕小说在艺术上一般比较粗糙、直露,但它还是提供了大量可以对某种荒谬的历史加以阐释的信息。继之而起的“反思小说”则把沉重的思考带进了文学,它恢复了文学质疑生活的功能。反思文学由于大多浸透了血泪人生的感悟,反映的又是苦难已被超越的审美心理,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的悲剧力量中隐含的历史批判,也给了从集体迷误中走出来的人们以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等教育不要谈什么‘精英教育’,先把每年100万学生不能就业的问题解决了再说。”这是此间笔者经常听到的话语,这样的话语,反映出民间的反“精英教育”情绪——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没有了精英情结。  相似文献   

9.
“文革”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例特殊的“个案”,呈现出一种独特景观,一方面,政治权威话语将民间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等大面积覆盖,另一方面,民间与知识分子等形态又以隐形的方式在夹缝中突围。一方面,私人性话语被排挤出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它又在地下艰难地生长。因了这种突围与生长,“文革”文学令人在十分遗憾之余又有一丝丝宽慰。  相似文献   

10.
我当然知道有一类小说被称为“主旋律小说”,也读过一些。不过,对这种拥有庞大读者群,产生颇大社会反响的小说“类型”,却从未想过要研究,好像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它的文学史地位这类问题。这种态度,在文学批评、研究界的同行那里,有一定的普遍性。记得刘复生在将“主旋律小说”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周围就有不少人表示疑惑和不解。以我的情形推论,人们在相当程度上回避(或拒绝)这一研究对象,可能是出于这样的一些原因。首先是基于一种“纯文学”的精英立场。从这一立场出发,“主旋律小说”大致被看成是“非文学”或“文学性”相当低的,缺乏研究价值的文本。其次,“主旋律小说”(写作动机、运作过程、文本形态)与现实政治、文学体制的紧密、胶着的关系,也导致一些人轻易不愿与它沾边,刻意保持距离。第三,这类小说虽说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但它的商业消费色彩也十分明显。这正是那些有着文学写作、阅读“纯洁性”的幻觉者所不屑的。  相似文献   

11.
高科技时代文艺生态的新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高新技术为文艺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新媒介,强烈冲击着传统文艺的固有地位,现代文艺的整体格局发生了新变。电视文艺迅猛发展,呈现出对文艺生产与消费的霸权式占有态势。音像艺术、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的兴盛,同样也冲击并改变着文艺的原有生态。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作为文学历史悠久的重要省份之一,在古代曾出现过杜甫、韩愈、李商隐、程颢、朱熹等为数众多的文坛巨匠和哲学鸿儒。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当代文坛又涌现出姚雪垠、李准、刘震云、周大新、阎连科、刘庆邦等一批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著名作家,实现了"文学豫军"的中原突破。但是在现代文学时期,河南文坛只有冯沅君、徐玉诺、师陀、于赓虞、尚钺等为数不多的作家活跃于当时文坛,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河南文学中心地位南移、文学生产体系滞后、文学对外交流受阻等原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源于多种文学话语的熏染和积淀而成的艺术体验图式。在研究赵树理文学话语的承传谱系的同时,从官方和民间、雅和俗的互动与转化中分析赵树理文学话语"内庄外俗",介乎服务于正典意识形态历史化叙事的正典文学同以戏拟反讽为主要修辞手段,以解构、颠覆正统和既存秩序为能事的"狂欢化"文学之间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文学,较之中国文学、华文文学,除了更具准确性与包容性,并可有着中国汉语文学与世界汉语文学的概念构成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体现出汉语文学作为语种文学的超民族性、超国别性、超文化性。通过对汉语文学进行正名,将能从学术研究方面开始来促进汉语文学突破民族文学、国别文学的限制向着语种文学的方向发展,从而显示出汉语文学已经具有的民族文学、国别文学、语种文学这三大构成。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说,信息的数字化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活动方式;键盘敲击代替执笔书写改变了创作主体的思维模式;网络世界拓展了文学题材的表现范围;文本表达的丰富多样打破了文学类型之问的界限;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文学的创作与交流。从消极方面讲,浅俗化写作削平了文字的意义深度;具象化写作堵塞了文学的想象空间;传播空间的拓展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纸墨文学的出版发行市场。  相似文献   

16.
回硕人类文明史,世界上各个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正是通过翻译才得以世代相传,也正是通过翻译才得以走向世界,为各国人民所接受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与翻译活动是密切相关的,而翻译文学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分析了翻译文学与国别(民族)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对翻译文学归属问题进行了浅谈。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教育强调文学的人文性,文学创作却总想否认文学的人文性,造成这种认识分歧的原因是:文学教育是权威性、非功利性的,文学创作是个性自由化的、功利性的。其实,它们之间不应对立。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都是以语言为手段,都要对社会负责,文学教育为文学创作培养作者,文学创作为文学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文学创作可以反思文学教育,但不能背叛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8.
文学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研究文学类型,既有利于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读者的鉴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写作与世界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者从1927年撰述世界文学通史类著作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展现了深具特色的世界文学观:有"排中"的世界文学史,也有中国文学包含其中的世界文学史,后者更有利于呈现世界文学的整体面貌;在后一类世界文学史著述中,"中国文学"的位置有多种体现方式。中国的世界文学史类著述强调东西方文学的二元对立,以及东方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在世界文学史动力理论的探讨上,中国学者提供了阶级论、人性论、世界主义三种有价值的模式;中国学者撰述的世界文学通史,其构成因素基本上只取那些在国别文学中"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品",而国际间对此却有更丰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文学邮票有显性文学邮票和隐性文学邮票。前者包括文学和文学作品邮票;后者包括间接反映文学内容的邮票。中国文学邮票的现状:一是出版文学邮票缺乏长远规划,发行种数、套数不多,邮品比较单调;二是文学邮票反映文学作品多而涉及作家较少,题材不均衡,缺乏创新精神,向文学其它领域开拓不够,仅局限于中国文坛,视野不够开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