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着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和高校安全稳定,也直系着社会科技发展、民族希望和祖国未来。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为今后有的放矢地做好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校附属医院研究生的特点,结合本单位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支部建设、发展党员工作、党员教育等方面,对如何做好高校附属医院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研究生》2023,(10):14-15
<正>中国人民大学努力构建研究生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不断推动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校对内坚定主心骨、协同党建思政,充分发挥党组织协调各方、凝聚人心的主心骨作用。对外汇聚合力、打造育人共同体,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打造戮力同心、团结奋斗、携手共进的研究生党建思政育人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朱春燕 《教师》2023,(2):9-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趋于常态化,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文章采用问卷调研法探究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现状,揭示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教学资源丰富、突破时空限制、促进多方联动等特征,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有机融合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实现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以期解决党建和思政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实现育人功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学生党建是目前高校应重点把控的工作内容,学生党建工作是思政教育开展的基础条件,而思政教育则是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发展的有效路径。唯有最大程度发挥党建工作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以及大学生思政教育对学生党建工作的推动作用,才可有效构建二者协同育人模式。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问题,提出以党的政策方针强化创新工作思维、以思政教育创新强化党建的生命力、塑造高素养的党建和思政教育团队等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是理工科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主要场所,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力量。分析导师在理工科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探讨导师在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实现途径,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7.
<正>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工作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合目的性,且在人才培养层面均有着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是党中央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必要基础。高校作为国家优秀人才输出基地,是党组织吸收高素质党员的主要来源。有序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在源头上把握党员干部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需要具备与将来所从事工作岗位契合的“德”,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目前,研究生思政教育存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思政教育元素体现不充分、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研究生思政教育经费难以保障、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等问题。高校需要从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健全思政元素、改革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教学和评价方法、保障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经费投入、优化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等路径出发,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建设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工科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既要遵循课程思政的总体要求,又要兼顾研究生教育的特质要求.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确立了工科研究生思政教育的3个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兼顾研究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探索将思政目标和学科知识点有机融合的方案.以研究生课程"大数据思维与分析"为例,介绍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前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资源分布不平衡、精力投入不平衡的问题,应充分发挥高校关工委的积极作用,实现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转变。本文联系实际,对关工委在高校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做出探讨,希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课程是高校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阵地.以浙江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为例,基于对2019级95名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及教学反馈的结论,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探索音乐院校中研究生通用英语、音乐英语教学、思政教育等三者间融合的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音乐院校深化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通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的心理学理论对如何引导高校研究生群体进行自我成长、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认真总结分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研究生群体特点,提出了以退为进、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途径。  相似文献   

13.
化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根据南阳师范学院化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现状以及其面临的问题,提出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引导任课教师进行有效的"课程思政"设计、建立系统的"课程思政"改革质量评价体系等建议,以期为"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化学类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教学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要务。现基于国际贸易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理论体系,推动形成国际贸易学科思政教育新思路,使其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例,设计一套科学、成熟、可推广应用的国际贸易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以此推动国际贸易学科研究生教育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推动形成专业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的家国情怀、优秀的个人品格和全面的科学观等。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思政课程"都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应运而生,逐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效果。从教师队伍、授课内容、授课模式这三方面厘清"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发展的逻辑,准确认识"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课程思政"的路径,以期能够加快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合作、协同育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优异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整体思政教育水平。通过SWOT分析法,笔者找出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劣势,从工作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及长效机制方面,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郑帅  白小雪 《文教资料》2021,(2):112-113
高校作为教育基地,应通过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发挥二者协同育人的作用,培养更多思想先进、品格高尚的优秀人才。本文分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关系,了解二者在协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对策,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工作都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学风"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新的载体.基于大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为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现将二者进行整合,为高校培养合格人才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影响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课程思政"理念相违背,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促进"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相契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对"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现状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在解决其问题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的探究"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信息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已然推动社会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这一全新发展趋势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一定挑战。面临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因势利导,实现传统教育优势与大数据技术二者间完美融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也已成为当下一大重要研究课题。在详细阐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之"机"与"危"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三大可行性路径,以期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