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王令(一○二三-一○五九)是北宋仁宗时代蜚声于江淮一带的青年诗人。他初字钟美,改字逢原。在他五岁时,父母都已去世,靠他的叔父王乙抚养。王乙也只是一个累迁至淮南东路都巡检使,以右领军卫将军致仕的低级武官。王令十六、七岁时就离开王乙,自谋衣食了。在北宋那样一个社会,登科进仕被公认为一条捷径,何况王令“成童始就学,数岁通《书》《诗》,”十五岁时就“切切以自奋进,裨补当世之万一。”可是他拒绝了进士试的举荐,绝意仕进,基本原因是由于仁宗朝“天下无道”,出仕也不能达到“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的目的。除了担任几个月的高邮军学官  相似文献   

2.
一、退休的起源和意义退休,古代称为“告老”、“养老”,汉唐人称为“致仕”。致者,归还也;仕者,仕宦也,即旧称任官职,古乐府《孔雀东南飞》里有“仕宦于台阁”之语,故“致仕”就是交还(或退还、归还)官职的意思。《公羊传》宣公元年条说:“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因此,近代称为“退职”。意思是官吏(近代为职工)因年老或病笃不能继续工作而离开工作岗位,由封建国家或皇帝供给生活费  相似文献   

3.
谈佛论道是张元干渲泄内心激愤和无可奈何情绪的两大渠道。佛之“苦空”观、秋月心及道之闲适意、渔隐趣,是张元干汲取佛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张元干词的亦佛亦道.既是时代风尚的反映.也是他个人生活聒遇坎坷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明末新泰名人张遇留,方志中载其战死于“崇祯癸未”新泰“城难”。关于此役,有学者认为是指崇祯十六年“土寇”围攻新泰之战;本文则根据《胜朝列节诸臣录》与新检茨的卢hong《张氏二烈士祠记》之记载,考明“城难”实为清军入塞攻掠新泰之战。因此张遇留绝不是抗拒农民起义而死的历史罪人,而是抗清殉节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5.
当今的文化学术界流行“诸葛孔明隐居说”。此说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因为它既不符合古代关于士人出仕的年龄限制,也不符合诸葛亮本人的生平事实。形成此说的原因在于,唐宋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士人出仕的年龄起点大大降低,更由于元代人在特殊背景下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此外,现实情景下文化人的“隐逸情结”也起着主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庄子·内篇》的归属,历来都肯定它为庄子本人所作,以之为研究庄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六十年代初,任继愈同志发表《庄子探源》(见《中国哲学史论》)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内篇为“后期庄学”思想,而外、杂篇中之若干篇倒是反映了庄子本人思想。今天,它不仅成为任继愈同志关于先秦哲学思想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成为学术界庄学研究的一种有影响的见解。本文试就《庄子探源》(以下简称《探源》)的这一观点谈谈不同看法,以申述传统观点之所以然。  相似文献   

7.
《宋史》卷373《洪皓传》记载:洪皓“…至南雄卅卒,年六十八,死后一日,桧(指秦桧)亦死,帝闻皓卒,嗟惜之,复敏文阁直学士,赠四官……”这里说秦桧死於洪皓后一日。但在《洪皓传》后所附  相似文献   

8.
张元干词作的艺术特色在北南宋之交的词坛上是独树一帜的:在社会动荡之秩,张元干主动地选择了类似于杜甫诗风的词风来抒发自己的复杂情感,形成了“含蓄”、“深沉”的艺术特色。同时,目受到“诗庄词媚”的传统的影响,其词作又兼有一种“清丽婉转”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陶潜出仕及归隐的原因,这期间他的思想状况和政治态度,研究者虽不乏其人,看法却基本一致。陶潜出仕,不少研究者持“为贫而仕”的说法;他的归隐,则被认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结果。关于后一个问题,笔者已  相似文献   

10.
前人将《储说》与“连珠”联系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储说》是“连珠”的上源,杨慎关于“连珠之体兆于韩非”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1.
张籍、王建同年生,生于何年,学界有多种说法,“大历元年“说当是。张籍早年曾两次入幕,第一次在贞元五年或六年,第二次当在贞元十八年至次年春或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认为宋代是莆田古代历史上文化教育最辉煌的时期。指出莆田“文献名邦”的誉称源于宋代。而“文献名邦”碑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淮北之地十二诸侯"、"江旁十五邑"与陈郢至云梦之路等宋玉辞赋中的战国历史地理问题,通过对其在楚襄王、秦昭王时代的地理位置、归属变化的考证,为楚襄王迁都陈郢后南游云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也支持了我们对<高唐>、<神女>二赋写作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4.
经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两汉经学的反动。二者的不同表现在治经目的、治经态度和治经方法上:一为治世,一为治心;一讲究师法、家法,一偏向疑经、辨伪;一重训诂,一重义理。同是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又有分歧:朱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陆学认为“心即理”,只要“格心”便可知理,不必读经,更不必费心于经注和考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不仅极具宋学特征,而且典型地反映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导下的治经态度和方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宋学特征,而且更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内涵,从而对其做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于湖词》在宋朝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词集题跋、词选和词作,传递出词人张孝祥的《于湖词》在宋朝传播的丰富内涵,前两种形式表现出对《于湖词》豪迈雄壮和清旷秀雅词风的认可,而考察宋人词作对于湖词句的化用,我们确定张孝祥乃南宋初期豪放词坛的重要词人,其词对后来的辛派词人或辛派推崇的创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浚与洛学     
张浚在南宋高、孝两朝出将入相,对宋代学术起着重要作用。他在南宋初与赵鼎并相,推崇洛学,引擢洛学之士,造就“小元祜”政局,为洛学的复兴吹响了号角;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元祜未必全是、熙丰未必全非,倡行孝悌之说,打压洛学,使洛学的发展受到抑制。秦桧专政后,张浚被贬斥,在困顿谪居期间,张浚终信洛学,著书立说,继承弘扬洛学,并引导其子张轼追随洛学。张浚对洛学的推崇使他在孝宗朝再受重用,流誉于后世,甚至掩盖其过失。  相似文献   

17.
海盐腔创始年代及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创始于南宋张鎡,一说创始于元代杨梓、贯云石,一说创始于明成化年间。从有关典籍的撰述年代及相关材料的考述中,可以认定海盐腔创始于元代的贯云石,而杨梓父子在海盐腔的传播过程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江南,是张志和《渔歌子》建构的核心意象。通过对历史语境的还原和文本内涵的解读,不难发现这一意象,不仅是张志和的叙述场域,也是一种叙述话语,即江南话语,它传达出了隐逸诗人张志和在"家国同构"的认同传统下内心激烈的斗争和挣扎。  相似文献   

19.
宋代郡守数量浩瀚,任免替代复杂烦琐,加上个别正史、方志记载方面有着不易发现的疏误,这无疑给系年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本文就韩元吉知江州事和吴泳知泉州事的系年作了一点考异,以纠正李之亮先生《宋代郡守通考》一书的几处错误。  相似文献   

20.
宋玉年世行迹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关于宋玉的年世行迹,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辈学就作过考证,提出了一些极有创建性的观点,但由于当时疑古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某些观点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走出疑古时代的今天,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重新研究探讨了这一问题,既承继前人正确的创建,又修正前人某些失误,更作出了我们自己的考辨;我们认为,宋玉,鄢人,生于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72年初入仕,历事楚襄王、考烈王两朝,并随楚都之迁徙,历经陈郢、巨阳、寿春等地,公元前237年楚幽王元年时失职,后赋闲于寿春一带十有余年,公元前224年,秦王翦灭楚时,曾避兵乱入古衡山,后又涉江南迁,约在公元前222年卒于今湖南临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