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宋时期由于对金作战的需要,都督府、宣抚使司、制置使司、安抚使司等机构都设有幕府。南宋初年张浚出任多为关乎南宋军事指挥的要职如宣抚使、都督诸路军马等,因此张浚幕府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特殊性,充任其幕僚者地位优崇、多为兼职或可兼他职,长久跟随幕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幕府不仅职能广泛,且能够行使便宜处置之权,对抗金全局及地方政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著名的经学家和理学家,胡安国在两宋之际的政治和学术领域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政治态度上,他倾向于元祜政治和元祜学术,于钦、高两朝介入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在学术上,他毕生治《春秋》,其政治和学术活动多秉承春秋大义;以《春秋传》作为批判王安石学术和政治的手段,为洛学的南传和光大、为理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浚是南宋初年一度“总中外之任”①的显赫人物.人们对他一直是褒贬参半,褒者誉之为“王导”②、“诸葛”③,把他和岳飞并列,称他是“抗金英雄”④.贬者谓其“无分毫之功,有邱山之过”⑤,“一生无功可纪,而罪不胜书”⑥.我认为,说他“一生无功可纪”不合事实,因他在南宋初  相似文献   

4.
潇洒王景文     
王景文,原名王质,景文是他的字,号雪山,郓州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绍兴三十年进士。博通经史,才华横溢,深得张浚、虞允文等主战派大臣器重。  相似文献   

5.
杨时为洛学南传的第一人,他倡始的闽学,实质是洛学的延伸和发展.闽学最大的代表是朱熹,而与他齐名于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张拭、吕祖谦,因三人的学术活动均在当时中国东南地区,故世称"东南三贤".研究"东南三贤"的天理观、理欲观和治学观的异同,有助于更深切地认识杨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中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产粮地区。〈华阳国志·汉中志》赞誉汉中“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繁荣的经济,重要的战略地位,引起了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重视。宋金对峙时期,汉中又成为南宋西北边防的军事重镇。汉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军食民用,关系南来秦岭防线的安危,因而倍受重视。一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张浚任川陕宣抚处置使,至兴元府(今陕西省汉中市)。据《续资治通鉴·来纪一百六》载,张浚上奏日:“汉中实天下形势之地,号令中原,必…  相似文献   

7.
程颢、程颐兄弟是宋代洛学的创立者,他们建立了一套以理本体论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以后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二程语录是他们一生传道讲学的言论的结集,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二程理学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在洛学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二程的其他著作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宋人对二程语录的大量编辑与刊布,洛学也在宋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地扩大其社会影响,最终在南宋末年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由发生、发展而至昌盛的时期,正是洛学的兴起和传承时期,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在时间上的不谋而合,使洛学传承与古代通俗小说的创作倾向发生了特定的联系。通过对洛学传承的中兴期、叛逆期和复兴期的文化精神折射于明代通俗小说的考察和研究,明确了古代通俗小说创作倾向与洛学传承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洛学中兴期与明初通俗小说崇尚伦理纲常倾向、洛学叛逆期与明中后期通俗小说世俗化倾向和洛学复兴期与明末通俗小说的尚劝戒倾向。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挖掘了古代通俗小说的深层意蕴,归纳和总结了洛学与小说发展、与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揭示了儒家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栻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其学综贯洛蜀、衣钵湖湘,其人交游广泛,在当时影响甚大。张栻之学卓然自成一家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对他浸润最深、濡染最久的当属其家学。张栻谨遵父亲张浚的"忠孝仁义之实"的训诫,以尊孔希颜之铭修身,以"惟实为贵"之理治学。通过对张栻家学渊源的梳理,可以考索南轩之学形成的根源,并管窥其早期学问的概貌。  相似文献   

10.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是南宋著名词人,现存词作三百五十多首。他和他的词虽然在南宋和晚清倍受诸家推崇,曰“大家”、曰“正宗”,但病其词意晦涩,讥其下语冷僻者亦大有人在;于今的文学批评界,由于前人对吴评价的分歧,加上现今流  相似文献   

11.
熊克是南宋高宗、孝宗时的大臣,《中兴小纪》是他撰写的记载宋高宗一朝史事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高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中兴之主",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皇帝,历代对他褒贬不一。从《中兴小纪》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宗皇帝的驭臣之道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荦乃康熙之宠臣,康熙三年筮仕黄州府通判,此后仕途通坦。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宁巡抚,驻节苏州0直到康熙四十四年迁任吏部尚书。在吴十四年,宋荦依托苏州刻书之地利,刊刻了大量精品图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承刻的“御籍图书”,成为内府刻书的有益补充,开创了清代臣子替内府刻书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而宋荦之所以能承刻御书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康熙皇帝平定天下后,致力于文化建设,冀营造一种稽古右文之盛景,并以弘扬文治来收买人心。但当时天下初定,内府刊刻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康熙皇帝之文治需求。而宋荦刊刻图书之能力及其风格甚合康熙帝之需求,同时宋荦自祖辈起即得康熙皇帝之恩宠,宋荦为官及学识为世人称道。鉴于此,康熙皇帝敕宋荦刊刻御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桂林石刻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其中南宋章宗朝桂林石刻文学最为兴盛。励精图治的宋孝宗、务实能干的广西地方官员綦同营造了桂林石刻文学发展的良好环境。张孝祥、范成大、张拭等名家在桂林创作的石刻诗文取得了非常商的艺术成就,使得当时的桂林石刻作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南宋高宗朝宰相范宗尹生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卒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今人忽略文献记载的矛盾,误信《宋史·范宗尹传》的记载,将他的生年"提前"或"推后"。范宗尹三十二岁任相,是宋代最年轻的宰相。范宗尹如此年轻便位极人臣与南宋初期混乱的政局密不可分。范氏任相时间虽然不长——十四个月,但主政期间数项重大的政治决策帮助南宋王朝渡过内外交困的阶段。然而,范宗尹自身的缺陷,使他很快失去了宋高宗的信任被罢免。罢相后的范宗尹,再未能回到南宋政权的中枢。绍兴六年(1136年),三十八岁的范宗尹病逝于天台。  相似文献   

15.
南朝宋齐皇帝为巩固皇权,预设一些重要异姓武将存在谋反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屠杀之后,方开出谋反证据,以证明其惩治的合理性.是为南朝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预制重罪”政策的首创者为南朝刘宋文帝,其重要表现是诛杀名将檀道济父子及道济手下勇将薜彤、高进之等人.刘宋以后继立的皇帝继承了这项政策.南齐建立后,齐武帝延续了刘宋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其重要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南齐此后的皇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南朝宋齐皇帝以“预制重罪”的政策屠杀拥有实力的武将,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态势,但“预制重罪”一方面削弱了刘宋、南齐对抗北魏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开国之后,放弃了这一错误政策,从而在与北魏作战中获得两次前所未有的大胜.  相似文献   

16.
吴潜为南宋名臣,关心国事,节用爱民;为人豪迈,不附权要。屡次上奏,表达对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军事策略及用人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措施,因而在理宗后期曾两度为相。但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君臣、臣相间复杂的关系与争斗,吴潜的一些建议并未实施,或是实施而效果不大。他罢相的原因主要是同僚的排挤、台谏的攻击及自身的性格等。  相似文献   

17.
谢深甫(1139--1204年),台州临海人,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历经孝宗、光宗、宁宗三帝,官至右丞相,颇有政绩,在文化方面的贡献突出。谢深甫擅长诗文,有《东江集》十卷(已佚),并有自己的文学主张;参与或领导修史、编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深甫参与、领导编敕工作时间累积约七八年,为南宋的编敕工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谢深甫提举编撰的《庆元条法事类》为后人留下了研究宋代法律、历史、语言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武元衡是唐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两次出任宰相,在第二次宰相任上为藩镇王承宗、李师道所遣的刺客刺杀。关于武元衡遇刺的时间,《旧唐书》记载有抵牾。以武元衡遇刺的历史背景、遇刺经过及史料记载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遇刺时间为元和十年六月初三,即西历815年7月13日,从而纠正了《旧唐书》所载之误。  相似文献   

19.
南宋初期,统治者推尊元祐右政术,使得元祐学术重新回归文坛。词学批评对苏轼豪放词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都有了中肯的评价,自成一家的苏轼豪放词在南宋得到重新的审视,在高宗、孝宗时期尤甚,形成了苏词接受的第一个高潮。同时,印刷媒介大量、快速、轻便的传播特点,书籍开始大量产生,为苏词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提供有效的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印刷传播渠道多元化,有官刻、私刻、坊刻形式;出版形式多样化,有别集、丛刻、选集、词话。印刷传播对苏词地位的确立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谢深甫是南宋重臣,历经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右丞相,《宋史》有传,但事迹仍有模糊之处。根据《宋会要辑稿》、文人笔记、方志等可以考证出谢深甫在孝宗朝的任职时间、业绩,从光宗、宁宗朝的磨勘转官考语中可以了解朝廷对谢深甫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