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一方面清王朝日益腐朽没落,另一方面外国侵略者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日益加深。光绪皇帝站在历史的潮流前面,是位颇有作为的爱国皇帝。曾留学美国的容闳,在评价光绪皇帝时说:“后人读清史者,必将评其为爱国之君”。光绪皇帝的爱国思想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读书     
《北洋之始》约翰·斯图亚特·汤姆森[美]著朱艳辉、叶桂红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1这是一本涵盖面极广,对于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极为有益的著作,它是一位美国传教士、是一个外国人对经过辛亥革命洗礼前后的中国的认识。书中,作者还以一个美国传教士的视角,对孙中山、伍廷芳、黎元洪、袁世凯、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等当时的风云人物进行了品评.此外,作者还不惜笔墨地描写了一批对当时中国有着重大影  相似文献   

3.
李希圣是晚清时"晚唐诗派"的代表,以诗歌神似李商隐而著称于近代诗坛;郑孝胥、陈三立同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而"同光体"是继"湖湘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晚清诗坛的主流诗派。李希圣交游广泛,曾与郑孝胥、陈三立交往密切。因此考辨李希圣与郑孝胥、陈三立的交游情况,对廓清李希圣与近代诗坛的关系,以及了解其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由廖一中、李德征、张璇如等同志编著的《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1983年重印)是近年来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的新收获,这部专著的特点是把义和团运动放在当时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充分肯定义和团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义和团运动史》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这种肯定并不是浮泛的溢美,而是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1.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来看.著者指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着重论述了几个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为主要形成的反侵略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十九世纪  相似文献   

5.
直隶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和活动中心。当时的直隶总督裕禄对义和团运动的政策,以大沽之战为界,前后有很大的差异。前期他对义和团运动以剿为主;后期则实行招抚政策。裕禄对义和团的这种政策是由清廷、列强以及义和团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通过对这些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义和团运动和裕禄其人。  相似文献   

6.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场以农民为主体力量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之所以给义和团运动下这样的结论,正是学术界秉着无产阶级帝国主义理论这把尺度,给这场运动做的一个公正评价.须知,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年代,帝国主义理论还未形成,中国人根本不知道何为帝国主义,因此当时的舆论界很少能够对义和团运动做出像无产阶级那样客观公正的评价,而是基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阶级偏见,目义和团为“拳匪”,为“暴乱”,过分夸大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封建愚昧,不能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根源.现以帝国主义的理论视角,重新检视义和团运动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分析义和团运动对国人关于帝国主义概念理解的影响、义和团“灭洋”视野下的帝国主义观和义和团运动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暴露,以期加深人们对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性质理论断定的理解,和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特别是在“东南互保”中对待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是一味妥协退让,还是有所抵制,本文想通过对张之洞当时的外交思想和活动进行具体分析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1900--1901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清延的策略历经了默许安抚、“借团御侮”及对外求和的变化。而作为京官的盛宣怀并不严格执行这些政策,甚至阳奉阴违,这有悖于常理,让人对盛宣怀与清廷的关系产生思考。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盛宣怀维护清廷统治和所辖实业的观念贯彻始终。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盛氏的活动与清延政策之间先后历经了分离、对峙再到回归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希圣是近代著名诗人,其诗集中保存了大量的论诗诗,这些论诗诗集中展现了其诗学观.李希圣在探讨诗歌时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论诗特点,本文主要从论诗眼光、论诗态度以及论诗内容重点三个角度对其论诗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故人:   曾驰骋在您"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的纷扰;曾感伤于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空虚;曾迷失于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仙境……我亦厌倦,亦思量,亦迷惘,亦消沉.统而言之,您的诗句已镌刻在我心怀,纵使它们亦悲悯,亦彷徨,亦迷离,亦凄凉罢!……  相似文献   

11.
湖区文化运动及其对美国成人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区运动(Chautauqua Movement)是美国教育史上一项卓有成效且影响深远的文化普及运动.它融合宗教教育、热门话题演讲和消闲娱乐为一体,在风景秀丽的野外景区开展各种社会交流活动,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期间,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城乡青年人参加.这项运动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是湖区学院(Chautauqua institutions)和湖区巡演团(Circuit Chautauqua).湖区学院在函授教育、拓展服务、暑期课程班和大学出版社等方面为传统大学面向社会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而湖区巡演团则把当时最新的现代文化生活带到了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湖区运动曾广泛地影响美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以至于罗斯福总统曾称之为"美国人第一要事(the most American thing in America)".[1]  相似文献   

12.
《雁影斋题跋》四卷,清代李希圣撰,所记为方功惠之藏书。作为清代著名藏书家,方功惠的藏书多宋元刻本和精校、精抄,李希圣为方氏藏书撰写的题跋集对于书籍的版刻行格、藏书印记、他书著录等方面的信息均有涉及,至今仍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清末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曾震惊世界。从当时东西方世界舆论看,咒骂、痛恨义和团者有,赞扬、同情义和团者亦有。本文介绍的是东西方进步舆论是怎样评价义和团的。曾经热情支持孙中山搞革命的日本友人宫崎滔天,在1990年10月4日至18日的日本《二六新报》上,发表了题为“独酌放言”的长文。文中通过一位嗜酒的“无赖道士”对客人的酒后“放言”,吐露了宫崎滔天  相似文献   

14.
同治光绪年间活动在直东交界一带的义和拳是民间习武团体,它不扰民,初期亦不抗官,崇义尚和;习拳练武为的是强身健体、保卫身家.当地方官府站在洋教一边,义和拳民无路可走时才抗官.它不反政府、公开活动,因此它不是邪教.在民教冲突中义和拳站在民众一边,与洋教及教民抗衡,最终形成了下层民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史实证明: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遏制了他们瓜分中国的野心.叉和拳是邪教,义和团运动是历史的灾难,引来外辱、造成中国巨大损失的观点与历史事实不符,是对义和团运动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1900年“庚子之役”,八国联军入京,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西幸西安。据1914年12月1日《申报》载文:当时扈从太监三百余人,及至西安已千数百人,李莲英为之魁,侍太后侧,称大总管,很有权势,有“登高一呼,众山皆响”之力。其居室近“终南仙馆”。此馆如北京之颐和园,楼台池沼,花木泉石,备太后暇豫游宴。而李莲英常设座园中,以颐养遣怀。此时的董福祥,虽将成为中外“议和”过程中的牺牲者,但此时仍军权在握。李莲  相似文献   

16.
1999年4月6日至14日,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访问美国,足迹遍布美国6大城市。朱镕基是1984年后15年来首次访问美国的中国总理,当时中美关系比较紧张,经贸摩擦、中国的人权问题等都成为美国政客攻击中国的口实。而朱锫基在访美期间所展现的幽默、务实、机智和敢于挑战难题的性格,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一些人对中国的敌意。  相似文献   

17.
1900年,黄遵宪、丘逢甲围绕义和团运动发生一场争论,二人对当时应该如何看待列强侵略、清政府和农民起义的意见有所分歧,这是维新派内部的一次重要争论。此后,两人开始分道扬镳,丘逢甲逐渐转向革命。黄遵宪、丘逢甲对义和团运动的争论是20世纪中国精英分裂的缩影,是嘉应文人集团内部分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曾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和世界。由于这次运动所处的历史背景极为复杂,因而对它的研究也出现了颇为复杂的现象。目前史学界对其许多问题尚无定论,众说纷纭。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中旬,兰州教育学院历史科85级历史班学员在学习了有关义和团运动的教材内容后,就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作用、口号等问题在孙亚平老师的指导下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堂讨论会。会上,有四位同学做了书面发言,同学们就他们发言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讨论中的主要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曾提出要进行中国近代史教育。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发扬义和团运动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义和团运动研究中出现了不少有意义的新成果,但还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探索和研究。本文对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作一简要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试析晚清新知识分子对义和团运动的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新运动之后,正在崛起的新知识分子,作为一群处于古今中西新旧多重文化之间的"边际人",对于1900年爆发的以下层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呈现出甚为驳杂的心态.其主要表现为:惧乱、媚外的敌视心理;中立裁判者的心态;同情赞赏之态度.而造成诸种心态的背后质素是知识分子的"历史心态"和"现实心态"的耦合.这最终亦导致了他们与下层民众运动的隔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