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定向越野"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影响进行初步的综述研究。认为"定向越野"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对体育课程资源产生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使传统的体育课程资源观念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从单一的体育课程资源结构转向多元化,形成了以学生为主的资源开发模式;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变了学校由于场地设施课程资源不足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拓展学校体育内容和空间。  相似文献   

2.
肖琴  曾琦 《科技风》2011,(3):1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分类、开发原则与途径进行分析,阐述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基本内涵及高校开发利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必要性,结合九江学院的实际情况来探讨九江学院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大纲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学生主体、健康第一"的授课理念要求体育教师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有建设性地突破和变革,努力创设适用于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课上的适时引进,对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推动中学体育课程内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探究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上的应用内容、应用方法、应用意义,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是能力为本的教育,围绕高职院校办出各自特色的背景,对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实施途径与方法从课程目标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构建、课程评价的方法、体育教师的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整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根据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思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方式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新起点扁职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总体上是倾向于目的论的。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体育选项课是新形式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当前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存在的困难主要是场地器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导致供学生选择的项目匮乏。选项课程的设置应与学生所学专业或其未来从事的职业特点相结合,"三自主"教学模式与"分层次"教学模式相结合,由学生自愿选择一至二个项目,教师因材施教,达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水平和终生体育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江西省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时空资源、课程内容资源、场馆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等体育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调研,了解我省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来法 《科教文汇》2008,(30):167-167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以学生为基础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有助于弥补学校体育教学条件不足,有助于吸收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助于在体育教学中民主、平等、协作式的师生关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风情,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蕴藏着民族历史、哲学、宗教、医学等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包含了许多现代体育竞技项目的基本知识理论,极具文化传承价值和教育开发价值.在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实现体育课程创新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性、娱乐性和民族性特点,有助于打破以往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单一、模式刻板的教学困境,促进内容多样性和教学趣味性的提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最终切实完成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笔者在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7BGL213)过程中,通过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一书的详细阅读,展开了有关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分析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践策略加以阐述. 田菁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发行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属于"中国体育博士文丛"的优秀著作之一.全书共七章,主要立足于体育教育发展视角对课程资源开发展开了详尽研究.总体来看,该书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新平 《知识窗》2014,(12):34-34
在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加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研究和思考,有助于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之路,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体育课程标准突出的是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努力体现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创设民主、开放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对体育课程有了全新的理念,"健康第一"、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等。体育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实现课程标准的决策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体育教育研究者。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体育课程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呈时代性、教育性、健身性、民族性、娱乐性、多样性等多元化发展趋势,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巨大的挖掘和发展空间,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创新和研发,因此,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与拓展,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选编与现代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相一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构建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健康性与娱乐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客.  相似文献   

13.
黄力艳 《大众科技》2009,(3):154-155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而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正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文章主要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内涵分析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提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新思路: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提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实效性;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及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明确体育教学定位、开发体育教学内容资源、增加体育隐性课程内容和突出健康教学内容的思路,旨在为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巢湖职教中心体育与健康"选项课"实践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体育教学效能,更为体育与健康"选项课"教学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以及该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大学生体育健康课程的内容已不适合该专业学生的体质健康需求,因此学院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健康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既可以促进学院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他们掌握适合本专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为他们今后从事的行业打下一定的基础。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学前教育专业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实施"国培计划"工程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院承担国培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遵循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规律,整合、利用、开发培训资源,真正做到师资选择和课程内容设计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修形式和过程注重"大学和小学相结合",优质资源开发再利用促"职后教育与职前教育相结合",有效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开发利用程度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保障.本文阐述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内涵、分类,着重探讨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对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出发,构建“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对深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创办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1,(10)
《动物流行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预防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不仅涉及疾病的自然史、病因分析,更有动物健康体系构建、风险分析、动物经济学及统计分析与处理等内容,知识点相对抽象难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随着互联网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不断发展,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将课程内容更全面、更直观、更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基于蓝墨云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动物流行病学》案例数据库。以学生为中心,在本科教学中实践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并从创新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