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大历史眼光看 ,牛李党争并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派别在政见和简单的人事关系上的冲突。它根源于魏晋南朝以降的士庶对立 ,经唐代以诗赋取士的杠杆 ,士庶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双方便透过党争的形式展开决定各自命运前程的斗争。牛党是新兴地主阶层的代表 ,李党是保守的旧士族的代表。两党在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使李党以至整个士族阶层在党争中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2.
《氏族志》是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李世民让高士廉等人所修的一部全国士族家谱,对此当如何看?范老认为,“唐功臣很多不是士族出身,《氏族志》规定他们的等级,使取得士族地位”。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观点也是如此,“通过这次修《氏族志》,一部分作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身份,而没落的门阀旧族则进一步受到打击,只有关陇士族能大体保持过去的地位。所以总的说,这次修《氏族志》对旧门阀士族不利,对庶族地主有利,对皇权的加强有利”。范老与朱编《中国古代史》的这一观点,是目前对《氏族志》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我提点不同意见,并望得到史学界前辈的指教。  相似文献   

3.
代北庶族地主的崛起是大唐的源头;北魏大起义为代北庶族地主的崛起提供了机遇;代北庶族地主同归尔朱荣,在镇压北魏大起义中发迹;代北庶族地主掌东、西魏大权标志着代北庶族地主的崛起;东、西魏和北齐、北周的分裂及隋王朝的短命,是代北庶族地主分为关西、关东两大集团长期斗争的结果;唐建立后,实现了关西、关东两大地主集团的和谐,是大唐走向辉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于五代战乱,豪门贵族势力没落,而庶族地主经济发展,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这不仅对生产力是一种解放,而且在文化上有了进一步迫切要求,促进了书院的发展。而江西相对比较安定,且经济文化方面处于社会领先地位,故其书院建设发展较快。建昌(安义)雷塘书院就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书院之一。  相似文献   

5.
从曹操参加割据到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称帝的短短二十几年中,曹魏集团的选举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无有所遗”的“唯才是举”一变而为“品”“状”兼顾的“九品中正制”。正始以后,“状”日益不为中正官所重视,而“品”则成为品评士人的唯一依据,即所谓“计资定品”。曹魏集团选举制度的变化,显然反映了这个政治集团性质的变化。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尚未讨论,笔者认为“唯才是举”是曹魏集团代表庶族地主势力时所采取的重点选拔庶族地主,限制和打击土族地主的选举制度。而“九品中正制”则是曹魏集团完成了士族化过程之后所推行的扶植士族地主势力的选举制度。本文试就此问题浅谈一孔之见,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和各位老师。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地主阶层的形成过程与“抑商”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的发展会破坏地主阶层的利益基础——小农自然经济,在以通过租佃土地收取地租的方式获取本集团利益的方式下,封建社会中最大的利益集团—地主阶层—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必然会采取抑商思想和政策,抑制商业的发展,进而抑制商人阶层的壮大。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士族地主兴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士族地主出现后,地主阶级内部产生了清浊、士庶、高寒之分,相对等级化、凝固化了。并且,地主阶级内部这种阶级构成一直到唐代未发生显著变化。东汉末以儒学起家的士族地主太尉刘宽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卒,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其裔孙(刘)爽为其修碑,仍能清楚地“记其世序”。欧阳修就此事在《后汉太尉刘宽碑阴题名》中说;“呜呼!前世士大夫世家著之谱牒,故自中平至咸亨四百余年,而爽能其世次如此之详也。唐世谱牒尤备,士大夫务以世家相高……,惟恐坠其世业,亦以有谱牒而能知其世也。今之谱学亡矣!虽名臣巨族未尝有家谱者,然而俗习苟简废失者非一,岂止家谱而已哉。”欧阳修所述这一情况,恰正说明汉代士族地主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因此,正如对战国、秦、西汉军功地主的兴起要注意研究一样,对两汉兴起的士族地主也应予以注意。本文仅就有关汉代士族地主兴起的若干问题谈一些意见,错误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于世代官僚家庭,官至尚书礼部员外郎,因代表庶族地主阶层利益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活动。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攻,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四十七岁时死于柳州。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些史学著作在讲到武周时期,认为武则天打击士族,扶植庶族官僚,是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政治代表.其实,这些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需要弄清什么是士族,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与隋唐"士族"的差异,以及武周集团成员的家世等.  相似文献   

10.
六朝隋唐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及牛马车辔的背景不成为独立的资料 ,因而谈不上什么审美价值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唐王朝到宋代鼎盛走向衰弱的变异 ,门阀世族的地位由荣而衷 ,庶族地主却通过科举入仕而由弱而强 ,代表地主阶级审美趣味的中国山水画也逐渐趋向成熟 ,宋代是确立中国山水画独立地位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  相似文献   

12.
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古典叙事文学成立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先有一个介于门阀世族和平民阶层之间的庶族文士阶层形成并占据文化的主导地位,然后,叙事文学之自觉才有可能,叙事文学才能大量出现。中国古代庶族文士阶层形成强大的力量并和掌握话语权的门阀世族形成抗衡是在中唐时期,因而叙事文学的自觉也是在中唐时期。抒情文学由唐前极盛至中唐而退缩,叙事文学由民间而文人、由文人创作的不自觉至中唐随着庶族文士阶层的形成而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13.
王珂 《林区教学》2014,(9):28-30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地主阶级以热闹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之中。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也不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由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作为一个文学叙述的对象,其所承载的社会历史意义,不断被解构而呈现出单一性、模式化、平面化。基于此,主要从各个历史时期小说中地主形象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地主"作为一个文学描写的工具,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新时期对地主个体性、独特性的回归,体现了当代文学对审美意识的回归和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14.
士族是魏晋南北朝地主阶级中一个腐朽没落的阶层,但士族与敦煌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追溯河西士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便可清楚地明白这一点。众所周知,早在西汉后期,河西就形成了地主士族势力,魏晋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已成为一股势力极强的特权阶层。十六国大动乱开始,中州世族也流转河西,加入河西士族的行列。《资治通鉴》123卷文帝元嘉十六年十二日条胡注:“永嘉之乱,中州士人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中原士族的加入,使河西世族集团势力大增。五凉时期的各个政权,其兴衰成败无不与世族大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史学著作在讲到武周时期,认为武则天打击士族,扶植庶族官僚,①是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政治代表。其实,这些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需要弄清什么是士族,魏晋南北朝的土族与隋唐“士族”的差异,以及武周集团成员的家世等。  相似文献   

16.
中唐前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宋代是沿着中唐以后的路线发展的。关于这一变革的具体内容,目前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是均田制的破坏和庄园制的发达,而另一部分史学家则认为是世族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兴起。我同意后一种意见。我认为北宋以后,沿着中唐以后土地所有制发展的趋势,庶族地主土地所有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标志是足以反映依附关系减轻的租佃关系已正式而普遍地立了。在宋代,不仅地主土地所有制有了变化,而且在它的影响下,国家土地所有制也起了相应的变化。这  相似文献   

17.
〔例 1〕西晋统一后又迅速走向分裂 ,而隋统一后却出现了长期统一的局面。试结合两个朝代统一前的社会状况及各自的措施概括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参考答案〕政治方面 :魏晋时期形成的士族势力 ,是统治阶级的腐朽代表 ,其势力发展是造成分裂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晋统一后 ,政治腐败。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 ,庶族地主地位上升 ,扩大了统一的政治基础。隋统一后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又为长期统一提供了政治前提。经济方面 :西晋统一前 ,处于经济重心的北方由于连绵的战乱 ,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而南方…  相似文献   

18.
一、士族的分化南朝的阶级分化尤其是士族的分化,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南朝历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庶族何以能冒充士族,便能得到解释。士族的含义似乎解决了,其实没有解决,很多问题便出在这里。梁朝沈约《奏弹王源》中,提到两个人。一即南郡丞王源,曾祖王雅为右仆射,祖王少卿为侍中、常侍,父王璿为东宫官。沈约说他“胄实参华”,故他是士族出身。二为满璋之,此人无官爵,自称是“高平旧族宠、奋胤胄”。按满宠为曹魏太尉,满奋为满宠之孙,西晋惠帝元康中官至尚书令、司隶校尉。(见《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六《满宠传》)沈约认为满璋之如果真是高平旧族宠、奋胤胄,他便是士族。可是,满奋子孙无闻于东晋,他是不是满奋之后很难说,结论是满璋之“士、庶莫辨”。这告诉我们,所谓士族,系指先人之有爵位者。而所谓先人,可以是父、祖、曾,也可以是远祖。至于本人,可以是官,也可以不是官。南朝庶族之所以能冒充士族,也就是因为只须远祖有爵位,便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唐史学会和洛阳市文物园林局共同组织的全国第三次武则天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0月21日在洛阳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50余名。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23篇,专著和编著4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讨论、交流武则天在洛阳期间的事绩,调查、考索武则天在洛阳活动的遗迹。与会代表就大家共同关心的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如把武则天打击士族,扶持庶族地主作为她政治上的功绩,其实历史事实并不是如此。武则天打击士族虽加速了其衰落,但这种作用不宜估计过高,因为在武则天以后,出身高门士族的官僚掌权的还很多,武则天本人也出身士族,她在夺取政权时也利用了一些不得志的高门士族和寒门士族出  相似文献   

20.
唐诗繁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庶世之争”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笔者认为,“庶世之争”,庶族地主地位凸现与进身是唐诗繁荣的根本动力;庶族进身的科举制度是唐代诗歌繁荣的直接原因。任何固其复杂而否认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都是片面而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