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主要的理论成果便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理论研究。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他称之为复调小说,"复调"本是音乐术语,借以音乐的多声部形容复调小说中的多个声音的共现是巴赫金小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不同于传统的单声部小说,人物思想成为其描述的重点,人物的语言与作者的语言具有同等的价值,他们互不融合且相互对话。  相似文献   

2.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曾借《罪与罚》为例,阐释了该小说的复调性特质。《罪与罚》是一部复调小说,但其中的独白性特质也相当突出。对此进行研究,可对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中关于复调型小说与独白型小说的界定标准问题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研究小说叙事艺术的不可多得的文本。在欧洲小说发展的历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说叙事艺术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传统写实小说发展向现代发展和嬗变道路上的一个"路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欧洲传统写实小说叙事的联系与张力,及这种创新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将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分别看作作家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外化,从他们的关系中探索作家人格结构的三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特征及其对作家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发掘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历程与精神历程的双重悲剧性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5.
鲁迅虽然没有翻译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的小说,但在一些文章中,对陀氏的思想和创作却作了深入细致的评析。他的小说创作,也曾受到陀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是中国和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第一人称”是两位作家在其小说中采用的主要叙述方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伤逝》、《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等都属于“第一人称”小说。  相似文献   

7.
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自杀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细致解读的基础上对其所表现的思想形态、美学形态、生命形态进行概括性阐述.其主要表现形态为癫狂与毁灭、虚无与神秘,产生了异样的美学氛围.  相似文献   

8.
俄国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中,塑造了一系列的"问题女性形象",并借此表露出自己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女性问题、犯罪问题等)的观点。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女性观充满了矛盾性,尤为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人是一个秘密,必须识破这个秘密",并穷其一生精力要发现"人身上的人"。但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中在表现人的主题时所体现出的强大个性及生命存在价值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是分裂的、异化的、怪诞的、荒谬的、甚至是虽生犹死的,人的心灵是无所依托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疏离的,所有这些,使他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关于人的定位,表现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让·保尔·萨特(J·P·Sartre 1905——1980)是当代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一位资本主义世界享有盛誉的思想家。现在,萨特虽已逝世,但他的思想影响并未因他去世而终止。萨特继承了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又继承了尼采的英雄本色、自我选择、个人奋斗的观点和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还吸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本主义思想,形成了他颇具特色的存在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在国内外文化碰撞的背景之下,方方创作中潜伏的存在主义因素在涌动的存在主义思潮影响下全面显现,成为一种创作倾向、一种中国化的演绎与发展.方方小说由此开始具备了相对稳定、冷峻的创作风格.其作品呈现了存在主义思潮下思索当下芸芸众生生存原态的一些显在的表现特征.通过方方小说"三白"(<白梦>、<白雾>、<白驹>)、"一黑"(<黑洞>),揭示其第一个显在特征--无奈的白色世界、冷酷的黑色感觉.  相似文献   

12.
陀斯妥耶夫斯基通过?白痴?中寄托其理想美的代表梅诗金公爵,塑造了与其他同类作品中圣愚式人物不同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实践了其“美将拯救世界”的艺术理念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雨果小说<九三年>与话剧剧本<九三年>并置,通过平行线索之间的双向比照,抽取几个有价值的比较点:戏剧性、戏剧节奏、文化意义与时代精神,直接引入文本肌质与细读分析的佐证,探询话剧<九三年>移植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4.
比较法国作家雨果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都是基督(东正)教徒,都以社会底层人物为主角,关注"小人物",倡导自由、尊严、博爱、使命。但他们的文学风格却是完全迥异的,一个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一个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一个以宽广的视野记录着社会全景,一个却以深邃的笔锋刻画着人心全像;一个宣扬世俗的人道主义,一个却崇尚宗教式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5.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涵盖了作家最主要的创作思想和宗教意识,是作家本人一生宗教思想探索的缩影。宗教大法官对《圣经》中魔鬼试探耶稣的三个诱惑进行重新解读,围绕着“自由”主题展开有史以来人类对上帝最激烈的质询。沉默的基督与宗教大法官的形象有着鲜明反差,在对大法官的思想认识、两种苦难观及伊凡作为大法官传说创作者重点剖析的基础上可以界定大法官的敌基督身份,窥探作家复杂的宗教思想探索。  相似文献   

16.
讨论湖北省宜昌县民间艺人刘定乡家传抄本<黑暗传>的发现、整理及其价值,这一西陵峡<黑暗传>歌本的文学性、知识性与历史性文化特征,在鄂西<黑暗传>群中独树一格.文末所附<西陵峡〈黑暗传〉全文校录>,乃作者利用明代小说<盘古至唐虞传>等相关文献精校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以来,作者这一因素在文学研究与文学评论中逐渐受到轻视。研究者与评论者对作者的声音在作品中出现的必要性与作品完全独立的可能性产生了疑虑。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例,可以看到,主人公按照性格发展的逻辑体现出充分的自由性,但这种自由性仍然取决于作家对现实的把握;而对作者超然于作品之外的无我之境的赞美也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作品的驾驭之功。  相似文献   

18.
以<论语>和<孟子>两部儒家经典为代表的鲁文化,与以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齐文化.对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有着深刻影响.从人物形象看,才子佳人总是以孔孟之道为依归,心怀礼义而有所依违,最终合乎礼义地走向婚姻殿堂;从故事情节看,<论语>、<孟子>的内容多为才子佳人小说所取材或化用:这均显示出鲁文化影响的印迹.齐文化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也多有影响,在某些作品中还有突出的显示,<梦中缘>就是其影响的一个极致.总的看来,齐鲁文化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是一个明显的文化现象,实际上也构成为才子佳人小说普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说岳全传>作为家将小说以及清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因其较高的艺术成就而历来受到研究者重视.其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贝娄从创作<只争朝夕>到<真情>两部小说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之久,这既是贝娄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时期,也是他"创作观"发生转变的时期;而随着<真情>这一小说的出版,他的创作视野开始由对外在世界的冷静观察转入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并对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识到人的问题只有通过调整人自身的关系才能得到解决.即脱离"羞耻感"的途径就在于回复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交往关系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