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代孙广所著《啸旨》一书,实为口哨的十二种吹法与对秘曲十二章源流的解说。《诗经》中有三处"啸",皆为因过度感伤而发出的声音,但发此声者皆为女性。进而啸被用于招魂,发挥另一种功能。《楚辞·招魂》的"啸"因为可以感鬼神,故道教用之,其因缘持续到唐朝。魏晋之后,具有音乐美的啸似乎开始流行,如阮籍就善于啸。从《啸赋》看,啸开始带有神仙家与道家的气息,"啸"由原来的吹口哨转为歌唱的意思,进而意味着神仙家、道教人士即使不吹口哨、不唱歌也怀有的那种超然于尘世之外的心境。因此,"啸"这个词中即包含着有声之啸与无声之啸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2.
口哨小史     
自从产生人类,人们发现口腔、唇、舌通过气息、气流的控制.可以作为乐器使用。据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说文解字》来看,口哨在我国早已有之,当时被称为啸:“啸,吹声也”。西晋大文学家成公绥曾为此写过《啸赋》“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是  相似文献   

3.
啸竹     
啸竹始于魏晋竹林七贤,王徽之时达到高潮,唐宋还有发展。啸竹不仅在竹林场域中创造特殊的音乐享受,也在竹我的相对中将竹脱俗的气质、高洁的品性化作魏晋风流。啸竹在世界化中较为独特。  相似文献   

4.
啸与盛唐诗     
早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就已经发现啸的踪迹。魏晋时期,啸最兴盛。随着历史的发展,啸逐渐成为一个典型意象出现在诗歌当中。考查啸的历史源流,可以揭示盛唐诗歌中啸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5.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6.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7.
古人的啸     
古人的啸据报载:大西洋东北部有一个叫劳·高米拉的岛屿,岛民们用吹口哨作远距离的交谈。他们用口哨吹出种种元音和辅音,因此能完整地“吹出”他们使用的西班牙语。无独有偶,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过这种用口哨表达思想的历史。吹口哨,古人称之为啸,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有...  相似文献   

8.
魏晋植物赋是魏晋赋体文学中值得关注的一类,从体物、抒怀、明理等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植物赋所反映的时代思潮、文化观念以及赋体文学自身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汉晋音乐赋已经出现赋序之作。尽管这些赋序内容短小,形式不一,但它们在介绍音乐赋的写作动机、考证乐器、定位音乐赋的音乐审美倾向以及辑佚失传的音乐赋篇章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汉生 《天中学刊》2004,19(1):75-76
魏晋时期社会长期动荡,释道两家思想盛行天下。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思维空前活跃,传统礼教受到了严重冲击,出现了以玄言、清谈为特色的魏晋风流。“啸”就是魏晋风流及魏晋士人心态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11.
古人对“音乐”概念的理解有广义、狭义之分,萧统对《文选》“音乐”赋的分类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他的这种理解是受《礼记》和《周礼》的影响。萧统的音乐观,从微观上看,他对音乐有微词;从宏观上看,他是很重视音乐的。他积极的音乐观表现在: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注意音乐的娱乐养志作用,好尚“清音”。《文选》为音乐赋立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与萧统对乐与礼的关系和功能的认识有关,二是与乐舞繁盛的历史、现实及乐舞赋的大量出现有关,三是受汉晋音乐类赋归类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萧绎一直被人们认为具有“倡导新变,推重情性”的文论思想,这一论点的确立多来自于其著逑《金接子》中的一段对“文”的阐释,但对这一论断的理解离不开整体内容的制约,通过对“立言”篇主旨的探求得出萧绎整体的文学观念是以崇古尚儒为出发点的,他真正看重的是立一家之言名树千古的著述事业。  相似文献   

13.
贾谊《吊屈原赋》是汉赋名篇,历代注释甚多。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就有胡广、服虔、应劭、郑氏、李奇、邓展、苏林、张晏、如淳、孟康、韦昭、晋灼、臣瓒、徐广等14名注释家为其作注,这些注释文字主要保存在《史记》三家注、《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的征引中。早期注释或注音。或释词,或解旬。或校勘,促进了《吊屈原赋》的解读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东晋伏韬叶北征记曳亡佚已久,虽是零圭断璧,文史价值仍大。伏滔出身大儒世家,深得桓温礼遇,曾从桓温伐,真,叶北征记曳当是其从征纪行之作。从历代著录及引用叶北征记曳情况来看,该书似亡佚于南宋。该书主要记述沿途名人冢墓尧三国地理等,不乏有价值的史料。叶北征记曳所记狐书尧三王墓等,也对此后的志怪小说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特别是关于老子庙九井的记述,可与后世史籍有关记载相印证,为证明老子故里在安徽亳州提供了史料支持。  相似文献   

15.
音乐赋是继承楚辞而来的,它们在四个方面存在渊源关系:两者大量涉及音乐内容;两者都善用铺陈的手法;两者都擅用精彩华丽的语汇和语言艺术技巧;早期的音乐赋作品善用"兮"字句,而它所用到的"兮"字句型正被涵盖在楚辞"兮"字句型之内。没有楚辞,就没有音乐赋。但汉晋音乐赋由于受文坛重视华美辞藻、重视诗歌等文风的影响,在继承楚辞的基础上而发生了部分衍变。而这种衍变正是文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傅种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前辈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他自学成才,极富数学眼光与数学思想和教育事业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著名数学家段学复院士,著名数学家闵嗣鹤、熊全淹、魏庚人、赵慈庚、金保赤、张远达、袁兆鼎等均师从傅先生.  相似文献   

17.
两晋时期,描写乐器、舞蹈、歌唱等的音乐赋创作繁盛.多数的音乐赋在音乐的道德教化与审美趣味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脱离传统“乐教”思想的现象,虽然在某些作品中也表现出“新声顺变”的倾向,但从音乐赋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视音乐社会功能的倾向可以看出,儒家的礼乐教化传统仍然在顽强地延续,重视音乐教化作用与政治功能的文化传统不会因为两晋文化“缺乏崇高精神”而轻易中断,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绿野仙踪》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李百川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中描绘了温如玉、周琏、罗龙文、胡监生、苗秃子、肖麻子、金钟儿等众多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作品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一幅幅生活画面,表现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与炎凉浇薄的世态人情,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9.
由于作者的递更,《孽海花》由金松岑笔下的政治小说变为曾朴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批判与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小说。小说以赛金花为原型塑造了名妓傅彩云的形象,以洪文卿为原型塑造了状元金雯青的形象。透过傅彩云一生的历史,考察中国三十年“文化的推移”、“政治的变动”。以傅彩云的形象作为映衬,审视那个时代道德文章典范的状元金雯青,并通过傅彩云和金雯青的故事为主线,串起旧学名流与新学时代两个世界,把民族丈化置于新的时代之中,从道德与文章——实际上是教育——两个角度,通过对新学时代旧学人物的批判实现作者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20.
《三五七言》诗是李白的一首杂言诗,体式风格接近汉魏古乐府,过去一些人把此诗断为隋代诗人郑世翼之作,是因文献传抄过程中带来的作者归属的错误。它是一篇言情之作,主要内容是闺中望远,辞意和体制都脱胎于晋无名氏乐府《休洗红》,音律繁复,情辞哀怨,为乐府精品。由于其内容形式上的开创性,此诗在唐宋元明清引来众多的拟作,在清代还被当成词调对待,视为唐人创制的词之一体,可见其典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