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虚大师是近代著名的大德高僧、佛教思想家和改革家,一生致力于佛教的革兴运动,到处弘法传教、兴办教育、住持寺庙。更重要的是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佛学思想,这是贯穿太虚大师佛教革兴始终的基本精神,至今对佛教的发展还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对太虚大师本人及其人间佛教的思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建设人间佛教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巨赞主要从救教救世革命精神的承袭、对僧尼现实人生关怀的角度对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进行实践,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佛教改革思路的摸索与尝试,为大陆佛教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印顺佛学倡导人本思想,其人性论、人本有情观及其推行的人间佛教方面都有具体体现.与太虚相比,在佛法方便或究竟、人的个体主体性或人的共同群体性、反佛教死鬼化或天神化倾向上印顺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裴休是唐代中晚期儒家传统文化与佛教思想相结合的典型代表。他位居高官,躬身礼佛,融儒家思想与佛教义理于一体,是一位“外为君子儒,内修菩提行”的朝官。  相似文献   

6.
佛教大同理想作为佛教对理想社会生活的一种追求,与其个人观、家庭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等息息相关,并在深层理念上体现了佛教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近代以来,胡礼垣、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谭云山等人的大同思想中,均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佛教特色,佛教界高僧如宗仰、太虚等人提倡的“人间佛教”的革命中同样包含佛教有关大同社会的理想.佛教的缘起观、平等观、心性观蕴含的大量思想经过现代化的阐释之后,可以作为全球社会奉行的黄金原则.  相似文献   

7.
唐君毅对佛教思想持有一种肯定与认同的态度,因为从中国文化之创造和宗教精神之重建的角度来说,他认为佛教在消除人心灵苦痛烦恼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佛教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而他对佛教进行批评,实际上暗含着将佛教纳入儒家思维范畴的倾向,即佛教有助于人的德性成就,对社会伦理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传统佛教一直被世人视为远离尘世的出世之道.近代著名佛学大师太虚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不仅在理念上主张积极入世,普度众生,而且在行动上提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太虚本人为此身体力行,也因此倍受褒贬.究竟应如何看待佛教传统与现代、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关系的呢?本文拟从太虚大师与蒋介石的关系为切入点,对如何把握出世入世的分际,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煜的诗词受世俗佛教、人间佛教思想影响的一面,极写奢华生活,表现他将佛教"为我所用",在奢华生活中麻醉自己,求得暂且精神解脱的实用心态,极具华艳放纵的俗味;受佛教哲学思想影响的一面,则探索人生的普遍规律,表现了他对人生终极关怀的哲学思悟与个人血泪忏悔的宗教情绪,呈现出清幽深邃的雅境.  相似文献   

10.
杨重华在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到:“……他不醉心于那时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尽管受过颇多的儒家思想的熏陶,结果还是感到空虚和幻灭,因而倾向于佛、道……。”生长在钟鸣鼎食之家,才华横溢富贵功名集于一身的清代著名词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纳兰性德由儒家思想主其心、导其行方觉顺理成章,可他在年仅30岁生命的晚期为什么又倾向于佛道,尤其是更多地接受了佛教思想呢? 佛教认为人生就是苦难。人生苦的观念有三种含义:一般苦难的苦(亦叫苦);由变易而生的苦(亦叫坏苦);由因缘和合而生的苦(叫行苦)。人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凡此种种身心苦楚全都包括在第一苦难中;生活中快乐的感觉和快乐的境遇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迟早是要改变的,它改变的时候,就产生了痛苦、烦恼和不安。这种变迁之苦都包括  相似文献   

11.
人间佛教的基本内涵,是在民国期间太虚大师提出的“去鬼化”和印顺导师提出的“去天神化”。这种去鬼神化的人间佛教理论,在台湾的刚性威权社会向柔性威权社会转型,再由柔性威权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过程中,得到了循序渐进式的发展。从人间佛教理论的视角来看,白圣长老领导的传戒运动,属于台湾的人间佛教话语。在柔性威权社会兴起的佛光山和慈济功德会,是人间佛教运动向台湾民间深入扎根的具体表现。当代台湾的人间佛教运动,具有台湾区域性、大陆传统性和国际性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12.
邹林珊 《文教资料》2010,(29):100-101
太虚的美术思想具有“空中道”的佛教辩证法特色,即缘起的普遍联系观及正反合的矛盾范畴观。他以唯识理论辨析“直觉”.倡导直面真实的“艺术化的人生”。这些都是现代中国美术急应汲取的宝贵智慧。  相似文献   

13.
传统佛教向现代化的转化,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杨文会、太虚、印顺等一批佛教居士、法师们的艰苦努力,富有新时代意义亦即具有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人间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航标。传统佛教的这一转换原因固然很多,但晚清政府实行的"庙产兴学"的宗教政策,无疑具有直接的反推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当时的政教关系及其历史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4.
孝亲思想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孝经》、《丰L记》等儒家经典著作当中。儒家尊亲重孝。“孝”不仅是指孝顺父母,还包括敬爱兄长,并且扩大到行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众人,达到儒家“仁”的境界。这些孝亲思想在S.5588残卷也普遍有所反映。佛教为赢得信徒与减少传教阻力积极调和儒释之争,主动吸纳儒家孝亲思想,再加上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地区的佛教俗文学中存在大量的孝亲思想,这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孝亲思想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孝经》、《丰L记》等儒家经典著作当中。儒家尊亲重孝。“孝”不仅是指孝顺父母,还包括敬爱兄长,并且扩大到行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众人,达到儒家“仁”的境界。这些孝亲思想在S.5588残卷也普遍有所反映。佛教为赢得信徒与减少传教阻力积极调和儒释之争,主动吸纳儒家孝亲思想,再加上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地区的佛教俗文学中存在大量的孝亲思想,这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学术史上 ,胡适、太虚和印顺都具有某种强烈的革新精神 ,尽管他们在文化价值的选择上分属不同的阵营。胡适致力于现代学术规范的建立 ,他倡导和实践的对佛教和禅宗进行历史考证法的研究对传统佛教形成了很大的挑战 ;致力于佛教现代化调适运动的太虚和印顺从各自的角度对这种挑战作出了积极的应对。文章从这个角度入手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论争进行考察和梳理 ,以窥视其中丰富的文化思想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较之中国众多的诗人,齐己的特殊点在于他是一名僧人。禅门制约对僧人来说是思想言行的全面制约。作为自幼脐身佛门的齐己,其创作不可能不受宗教观念的制约。同一题材、同一词语,世俗人士作如此的理解与运用,而诗僧或许渗入了特定的宗教内涵,或作了特定的宗教理解。有鉴于此,本文试从人间佛教思想的角度对齐己诗作一探究。齐己是禅宗比丘,自幼接受禅宗人间佛教思想影响,因此在他的诗中闪烁着人间佛教思想的光芒。戒恶、行善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赵朴初说:“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历史上,孝道思想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还是传统的佛教伦理,孝道思想都深植其中。儒家和佛教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不尽相同,文章从这一角度对儒佛在孝道思想上的异同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探究它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活禅,不唱高调,贴近生活,把握当下,深蕴着大乘佛教思想,体现出中国禅宗的主体精神,彰显了“觉悟”与“奉献”的人生信仰价值取向,富有开放、宽容、求真、灵动的风格,契合当代的现实需要,能够推动人间佛教思想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以促成生活之“相续”与“转依”,达成生命之“尊严”与“和谐”。探究生活禅的思想脉络与精神特质,其显示出“生活性”、“智慧性”、“道德性”、“社会性”等特性,具有时代特点,可以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社会路向。  相似文献   

20.
印顺的人间佛教内涵的歧异是其思想受到置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印顺佛学中,“人间佛教”的“人间”包含了六道中的人界、世俗社会和胜义的大乘世间等三层含义,而并非只指称其一。印顺的人间佛教的“人间”三义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现实中佛教的某些弊端,充分显示出印顺佛学针砭时弊、当机摄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