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是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成果,在语言符号上表现为能指发生循环导致所指不断生发而产生无限丰富的情趣和意蕴,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以主客体的内质同构为基础,呈现出一种持续不断的双向流动性平衡。  相似文献   

2.
在结构主义语言观里,语言是能指和所指相互作用而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对应的,一定的能指代表一定的所指,两者不可能分隔。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能指和所指是不具备任何的独立性的。人们一方面习惯性地遵从语言符号中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固定关系;另一方面,对这种关系的长期不变又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因此,要求新的语言因素的注入。这种要求较好地体现在现代诗歌领域。现代诗歌语言打破了能指与所指的单向对应关系,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单一的能指”对应“无限所指”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3.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来自世界图景的宏观影响和中国现代性的要求之下,中国的“先锋实验诗”以其特定的修辞同义手段组合;形成了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言语作品。而能指的充分物化、所指的意义更换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激唤这三种修辞策略,就是诗人为了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在言语信息内容与言语符号形式的组合过程中,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语言使用效果的控制方法。“先锋实验诗”整体表达效应的成功与否,就完全取决于诗人对这三种修辞策略的变量调整。  相似文献   

4.
重叠是汉语中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汉语中为什么会普遍运用重叠 ,与汉语所属语言类型、汉语词语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趋势、“能指”与“所指”矛盾、语言习得、汉文化心理、认知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汉语重叠理据(一) --重叠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叠是汉语中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汉语中为什么会普遍运用重叠,与汉语所属语言类型、汉语词语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趋势、“能指”与“所指”矛盾、语言习得、汉文化心理、认知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正>一、语言、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 1.符号 符号又叫做记号、指号,是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包 括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符号的形式是物质的,具备指代他种 事物的能力,所以又叫做“能指”。相应地,被代表的事物就是 符号的内容,被称为“所指”。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符号实体,  相似文献   

7.
逆向变异流行语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逆向变异流行语是流行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即故意打破原有能指与所指的搭配关系,造成对常规的偏离,主要体现在新旧所指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上的逆向偏离。本文主要从构成方式、成因及影响三个方面来谈。  相似文献   

8.
艺术与语言一样,都是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符号实体。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形式性与结构性的感性具体存在,由于所指具有非固定性与生成性,其能指便有着相对独立的本体地位。而语言只是一种纯粹的符号存在,能指仅具有传达固定所指的作用。诗歌要把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符号,就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潜在的诗化基因,使抽象的符号存在成为具有形式性与结构性的感性具体存在。因此,突出能指、塑造能指、追求能指与所指的相互转化性,就理应成为诗语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象似性是现今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反映了语言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一种自然关系。语言的这种象似性被当做一种修辞手段,不仅运用于文学作品,还大量运用于演讲这一类特殊体裁中。本文将从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及标记象似性四个主要的句法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句法象似性在英语演讲中的修辞效果。通过对各类英语演讲文本的解析发现,句法象似性原则的使用能够增强演讲文本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10.
言与意的关系,言表意的作用与局限是《庄子》论说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他看来语言无法穷尽意思:比较而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观更关注语言“能指”与“所指”因断裂而造成不一致。这两种语言观,是对立关系还是互动关系,本文拟就此进行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1.
0.在肯定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前提下,我们认为,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应该有一个历史形成的过程,即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历时的,不是共时的,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有必要把这段重要的历史分为“语言因素的发生或”和“语言系统的形成期”这样前后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里,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有区别的。1.0语言因素的发生期。1.1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有其神秘的一面:它不能象自然学科那样可以不断地重复证实其成果的发现过程。因此,社会科学领域里几乎所有与发生学有夫的问题都是模糊的…  相似文献   

12.
符号学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方法。符号学固有的特征是社会集体性,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是一种意指形式,因此,以符号学模式分析意识形态,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索绪尔曾把语言区分为整体语言/个体语言(社会性/个体性),以符号学为准绳,确定整体语言为语言学研究对象,因为它具有社会集体性;叶尔姆斯列夫则以图式/习用替代索绪尔的整体语言/个体语言,认为图式、习用两者均具社会性;罗兰·巴特经由叶尔姆斯列夫这一环节———语言的图式/习用支配着符号的结构、运作和意义,从而颠倒了索绪尔的语言学是符号学一部分的理论,改变为符号学是语言学的一部分,也就是运用语言学模式———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分析一切符号学事实,分析一切意指现象。其中句子是典型的横组合段。句子蕴含的完成力量以及句子本身的完整性,与意识形态的重复、固着及完成的特性是一致的,句子因此成为文化意指分析、意识形态分析的模型、渠道和对象。纵聚合关系则对含蓄意指的能指或所指作出分类。直接意指直显真实(语言的真实),它转移为含蓄意指的能指或所指,或者说含蓄意指的能指或所指负载、蕴含了直接意指。含蓄意指的所指当中的不变者或常数就是意识形态,它凭借自身负载、蕴含的直接意指实现意识形态的“天然性”、“真理性”的幻象。含蓄意指的能指的常数是修辞学,或者说修辞学呈现为意识形态的意指方面。含蓄意指的能指或修辞的手段或意识形态的意指面貌,是语义转变、偏离、扭曲。这是实现意识形态幻象和揭露意识形态幻象的途径。因此,文化意指分析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研究和修辞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隐喻的功能也只是语言使用的一种技巧,是对常规语言的变异.认知语言学打破了这种局限,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语言研究也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而是应该超越语言本身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人们对"爱"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来论述隐喻在认知中的作用,同时以"爱"为例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三种主要隐喻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修辞是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修辞是否具有阶级性?在我国修辞理论研究中历来就存在着严重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修辞和逻辑、语法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没有阶级性的。修辞方式的运用,虽然并不是和人们的思想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归根结蒂”,这还是个语言技巧问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修辞具有社会性,包括阶级性。修辞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同多种学科都有联系,因此,修辞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研究修辞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5.
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是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讨论语言符号时所提出的一组概念,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联系,但在实际运用中能指与所指有固定的关系。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立体几何》中就是利用了这组概念的关系,推翻读者阅读的预设,使故事的结局出人意表,作者从叙述角度和叙述内容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抒情化小说程度不同地淡化情节,不追求对生活形态的逼真再现,甚至不太注重小说故事的完整与人物性格的刻画。作者叙述的重心,是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生命体验,抒发某种悠远深挚的情思。因此,抒情化小说在小说结构“散文化”的同时,小说语言的功能也由通常的“陈述—再现”向“抒情—表现”转向。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模糊,一个能指对应若干个所指或所指不明。语言的所指往往超越符号本身的所指,隐含在话语“群”所组成的“关系”之中。这样,抒情化小说语言在感情性特征上的变化,带来了小说语言本体价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语言符号的研究是语言研究的基础,从能指和所指的已有研究入手,文章系统论述了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几种关系:相互依存性,连续性、在线性和动态性,文本间性,交互性和平衡性。对能指与所指不同角度的研究,能增加对语言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语言符号的研究是语言研究的基础,从能指和所指的已有研究入手,文章系统论述了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几种关系:相互依存性,连续性、在线性和动态性,文本间性,交互性和平衡性。对能指与所指不同角度的研究,能增加对语言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读来总是让人惊叹不已。令人困惑的是,对小说主题的解读,总让我们在教学双边探究活动中遭遇尴尬。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揣摩莫泊桑写作《项链》的初始动机。然而,多才的莫泊桑早已离我们而去,直接相关的材料又没有留下,自然他的想法我们已无从得知。用逻辑语义学的语言来说,作品的“所指”与“能指”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说“所指”是莫泊桑的初衷,我们自是无从探究,然而,莫泊桑《项链》的“能指”我们还是可以依据作品本身及相关背景材料作理性的推断。一、微讽的笔调是显而易见的之所…  相似文献   

20.
基于Halliday&Hasan的所指理论以及Searle关于所指的两个公理,讨论了诗歌语言的所指变异问题。(一)变异、所指与诗歌语言的关系。(二)构成诗歌语言所指变异的条件。(三)运用实例分析诗歌语言所指变异特征:代词所指方向的模糊性、“the+NP结构”所指的不定性和表示时空概念所指的任意性等。(四)诗歌语言所指变异原因:结合体诗歌语篇和虚拟性诗歌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