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流产与断种     
近来对于青年的创作,忽然降下一个“流产”的恶諡,哄然应和的就有一大群。我现在相信,发明这话的人是没有什么恶意的,不过偶尔说一说;应和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世事本来大概就这样。我独不解中国人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知识高超而眼光远大的先生们开导我们:生下来的倘不是圣贤,豪杰,天才,就不要生;写出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或者,至少能给我(!)有更多的好处,就万万不要动!……  相似文献   

2.
陈峰 《广东教育》2010,(12):7-7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实词中无处不在,要想对它们的词义进行准确界定,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如何实施新课程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开,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数学新课程的内容,更好地开发和建设新课程,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实施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我们在这里以“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为例,对新旧课程内容上的变化进行一次系统的对比和分析,谈谈我们对新课程的实施的看法。一、新、旧教材该部分内容的对照“统计与概率”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对照现行的新课程配套教材上、下册(北师大版)与2001年的一年级数学第一、二册(人教版),我们发现后者没有涉…  相似文献   

4.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它能使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更加广泛,既表示了物质的变化,又表示了能量的变化,与旧教材书写格式相比,不同的地方是在书写时使用了“分号”,用△H表示反应热,放热用“-”,吸热用“ ”,单位是kJ/mol,反应热△H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bkJ/mol)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akJ/mol)之差的绝对值。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授之以法,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不教”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如何授之以法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个体参与”,在教师从旁相机点拨下,自行通过揣摩、对比、删选,掌握学法。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原则是“一切从文本出发”,从作者笔下的“哈姆雷特”出发。为此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把握词语的语境意义;2.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3.理解作品的思想主旨;4.推断作者的匠心用意。  相似文献   

7.
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作了明确的回答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1) (以下简称“反比定律”)这一概括作为定律早已通行于各类教科书。但是 ,近年来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认为反比定律“只能适用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2 ) 。在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今天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反比定律” ?笔者就此略述浅见 ,希与诸同仁商榷。客观地讲 ,对“反比定律”提出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其观点也极具有发展意识和时代特征。但是 ,分析众多支…  相似文献   

8.
“揭题引读,学生自悟”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充分体现。“揭题引读”的问题设计,既关系到是否能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处确定教师的教,又决定着下一环节的“以读为主,教师点拨,自悟自明”的操作内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那么,如何设计科学、高效的自悟题呢?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一、问题要体现整体性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常常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零碎敲打。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呆板、僵化,并使之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是教师对教材重点把握不准的症结。教师只有通过精心的揣摩,…  相似文献   

9.
高中新教材把文章教学的内容集中放在第一、二册 ,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了 6项单元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 ,揣摩语言”、“把握文意 ,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提炼精要”、“整体把握 ,筛选信息”、“研究探讨 ,深入领会”、“分析评价 ,借鉴吸收”。尽管各有侧重 ,但都强调了“整体把握” ,把对文章作整体把握作为阅读理解的基础。怎样在教学中既避免对文章作割裂成几大块的肢解式分析 ,让学生在对文章的认识上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又能使学生深入文章内部 ,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选材、思路、语言和主题 ,准确领会作者意图 ,进一步理解文章丰富而…  相似文献   

10.
教书要备课,是简单不过的常识。“备课”备什么?我以为,“备课”首要的是备课文,即揣摩课文本身。道理何在?教本是教学之本,而教本中所选课文则又是教学的根本之根本。既然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还无法根本改变文选型的格局,那么,无论是单篇还是单元整体教学效益的获得,都离不开教者对每一单篇课文把握的全面准确程度和讲解的深刻透彻程度。这就决定了我们备课中必须把备课文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1.
在注意培养学生能力,破除语文教学程式化的尝试中,我们有三点粗浅的体会。一、认真揣摩,咀嚼精华,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甘苦。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功夫要花在体察作者匠心、揣摩文章技法上面,要从内容、思路、结构、辞章的有机联系上去把握教材,撷取精华,方能使学生有得于心。教材中的多数都是“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之作,而我  相似文献   

12.
有效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应然追求,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下足工夫。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若能扎扎实实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多“磨”一些,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多收获一些,课堂教学也会更有效一些。因此,教师应当研磨文本,深钻文本之“髓”;明晰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目标之“脉”;钻研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之“络”。  相似文献   

13.
“反比”并非“反比例”○周步兵○在讲授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原理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1双皮鞋的价值是100元,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那么,这双皮鞋现在的价值是()A.不变;B.200元;C.50元;D.25元。很显...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文章的主体是所画的“龙”,那么文章的结尾处揭示主旨的精要文字就是“睛”,点睛于该点之处,“龙”身就会活跃有生气,飞入云霄,金光四射。尾收的好,能使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正如明人谢榛所言: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当然,如画的不是龙或是点睛的位置不对,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龙耀九霄的奇观。因而结尾应细心揣摩体会,不能掉以轻心。常用的结尾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把握,都涉及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即是说,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可见,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是准确而快捷地解答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教师要组织好课堂讨论,应努力掌握下列几个基本功:一、揣摩功。课堂讨论中首当其冲的因素是“提问”。那么教师应在什么地方提问?教育家叶圣陶说:“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所谓揣摩,就是思考推求之意。思考推求,不是凭空进行,而应以掌握教材和了解儿童为依据。在组织课堂讨论中,要在教学重点外设置疑点,在规律性的问题上引起学生的思考。还要了解儿童的认知结构,使我们提出的问题适合学生的知识程度。这样,我们提出的问题就能揣摩到儿童的“不易领会处”,就能产生“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某老师在…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揣摩文章细节和语言,感受其简洁有味的风格。2.体会理解老王及作者的“苦”和“善”,感受人性的光辉,陶冶美的情操。3.能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主旨。教学重点:揣摩细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比较,即人们对某些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继而揭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方法,可以使学生准确、清晰地获得知识;可以沟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板块结构,从而以“整体集装”的方式,将系统知识贮存于记忆之中,运用比较方法,可以最终实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1比较方法的数学教学功能1.1把握知识本质 通过比较,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使人的认识更深刻,通过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的比较,能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等差数…  相似文献   

19.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 :读懂原文 ,准确地把握文意。读懂原文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文章中实词的词义。在这里 ,我送给考生一把钥匙———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五法。1 利用汉字造字法来推断词义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 ,我们可从汉字的字形、字音来推断实词词义。汉字虽历经演变 ,但它表意的功能没有全部消失。如《鸿门宴》中写樊哙闯入营帐 ,得彘肩 ,“复其盾于地 ,加彘肩上 ,拔剑切而啖之。”有些同学 ,可能在此之前没有学过“啖”字 ,但从“啖”字的构字法我们可知 ,它从“口”“炎”声 ,意义上与“口”有关 ,再联系“彘肩”、“切”等词…  相似文献   

20.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那么,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