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色赋》是描写秋天的.秋天,历史上曾有多少人描绘过它.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写风吹,写浪涌,感情起伏,但是“萧瑟”的描写,总使人感到凄凉.又如刘禹锡的《始闻秋风》中的“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形状镜中来”,写得多么寂寞!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第一首的开头就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读后,使人似有嗖嗖凉气袭来之感.欧阳修的《秋声赋》一文,更是以悲秋而见长.  相似文献   

2.
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古诗文的默写是一位极少“缺席”的“嘉宾”。《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近年来,各省市对古诗文的考查不仅加大了比重,而且在形式上也出现了三种新的样式,值得注意。一、理解型先看几个例子:1.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字面上没有提到“情”,但通过景物描写却透出深深的眷恋之情。这两句诗是,。2.古代诗人写秋的诗句很多,杜甫在《登高》中的两句诗,,写出了秋天空旷萧条的典型形象。3.刘禹锡为秋天做了一首翻案诗,其中有两句极力赞美…  相似文献   

3.
两句诗又名两句歌。宋严羽《沧浪诗话》:“两句之歌,荆卿《易水歌》是也。又古诗有《青骢白马》《共戏乐》《女儿子》之类,皆两句之词也。”古代的两句诗按其内容与作者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军旅之歌、文人轶诗、古代歌谣、小说之诗四大类。  相似文献   

4.
卿樱哪崔茹娜翅鳄哆防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中,浅处无妨有卧这两句诗的原句是:“ 龙。”刘禹锡《陋室铭》中,有一个与这句话相近的句10.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 子,这两个句子是:“,”。有两句神来之笔,描写了小草坚韧刚强的生命力,表 2.《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与名句“靡不有初,鲜现新生事物怎么也扑灭不了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克有终”(出自《诗经》)相似的句子是·:‘· _”。11.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杜甫的《兵车行》中用以表现壮丁被抓的生死中有两个著名诗句,揭示了正义的事业像奔…  相似文献   

5.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诗同《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诗篇一样,是作者后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描写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一、动静结合。“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可见深山之荒僻与幽静,忽然“嗡嗡”的钟声在深山中缭绕,使本来就很寂静的深山显得越发安谧。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以动衬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泉水由于受到危石的阻挡,发出了沉的响声,照在青松上的阳光,由于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给人寒冷的感觉。“咽”写出了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之间流动所发出的幽咽之声,如此低微的声音诗人居然能听到,可见深山之“静”;阳光照在松林上给人冷的感觉,可见深山之“幽”,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王维深谙此道,静之精神写不出,以声写之。且看他的其他诗作:《酬诸公见过》“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鹿柴》“空  相似文献   

6.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这是去年九月发表的毛主席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的两句。对于“战锦”的解释,从全国各报刊发表的有关文章看,绝大多数都理解为一九四八年的打锦州一役,从而认为这两句诗主要是批判林彪对锦州之战的干扰。这其中,《红旗》杂志去年第十期裘是同志的文章《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诗刊》  相似文献   

7.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大家熟识的名句,这两句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殊不知这一名句却是从前人的诗句中点化而来的。唐朝温庭筠《杏花》诗中就有“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句;吴融《途中见杏花》诗中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墙上行人正独愁”句;宋朝陆游《马上作》诗中也有“杨柳不折春色断,一枝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我对诗词教学情有独钟。为此,我愿将自己教学诗词的一些体会与同行交流。一、培养兴趣,从预习开始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的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我安排预习的宗旨是:从核心入手突破一点,带动全诗。如: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哪几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景?哪几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情?(我确定诗的核心是:叙事、抒情、言志)2《.登高》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悲秋叹世、思乡之情)3《.雨霖铃》一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恋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词中有几句用了什…  相似文献   

9.
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在上千首诗歌中,吟咏明月的诗竟有三百二十多首。这些涛中的“月”各具情态,令人遐想不已。这里只能选取部分诗中的吟月句,作初步赏析。诗人就要离蜀远游了,难免产生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最后当然是摄下了此时此刻之景:“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嵋山水歌》中的这两句诗把秋月写活了:皎洁的  相似文献   

10.
《孤独的收割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杜鹃声唤醒了春光”。《教师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两句诗是从反  相似文献   

11.
刊中报     
刍议《静夜思》中的“床”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为诗的前两句 ,其中“床”的意思 ,人教版参考书解释为“睡床” ,因而把这两句诗理解为 :诗人看着床前银白色的月光 ,感觉好似地上的霜。对把“床”解释为“睡床” ,我以为不妥。查《辞海》“床”有三种解释 :(1)供人睡卧的用具 ,如床铺、床位 ;(2)安置器物的架子 ,如笔床、琴床 ;(3)井上围栏 ,如古乐府《淮南王篇》 :后园凿井银作床 ,金瓶素绠汲寒浆。联系诗意分析 ,我认为“床”应理解为“井上围栏”即“井栏”。其理由有二 :1…  相似文献   

12.
北宋诗人苏轼贬官在广东惠州时,曾作《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教社编初中《语文》第三册《荔枝蜜》引用了这首诗的后面两句,教材注解这两句诗时又引出了诗的前两句,但没有时这两句作具体解释。高中《语文》原第一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亦引用了苏诗,教材注“卢橘”为“枇杷”。周有光先生在《语文闲谈·续编下》的《枇杷入诗》中释:“‘枇杷’又称‘卢橘’,现在广东还有这种说法”,并以苏诗为例。上述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首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是其中的两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被风吹起来的茅草,往高处去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往低处去的飘落深深的池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从中国两岸三地和世界各地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人越来越多。其中有带着知识去的莘莘学子、专家、教授;更有叱咤商海的富商巨贾。中国小学课本里收录的《悯农》一诗,其中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两句诗几乎代表了所有中国人对“财富”的理解,中国人把一切物质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著名的诗,但学术界对“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两句的有无有争议。文章从“扶床”二字的读音和意义的角度,推测小姑的年龄,说明这两句诗不但应该有,而且只有有了这两句诗,语意才前后贯通。  相似文献   

16.
据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记载,传说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后注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足见他在作诗铸字炼句上的工夫。其实,自古以来诗人写诗都十分讲究用字,追求一字之工常常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事。一、一字之工源于生活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有一首七言绝句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半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这是他做两浙观察使时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留宿僧房,夜晚赏月而在庙墙上写下的一首诗。诗中“半江水”原为“一江水”,怎么改了呢?原来钱塘江水是随潮汐涨落的…  相似文献   

17.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曰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乐府中称力一解.《步出夏门行》现《宋书·乐志》中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前有艳辞曲(诗的(?)奏曲),以下分为国解,并无小标题,后人分国解为四篇,分别题之曰:《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及《龟虽寿》,是据诗中各解的第一、二句来定名的.如《观沧海》的第一、二句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第二解的首句为“孟冬十月”,第三解的首句为“乡土不同”,第四解的首句为“神龟虽寿”等.  相似文献   

18.
师:这首七绝诗大家已经读得很熟了,诗题的意思也已经弄明白了,现在请同学们4人一组讨论一下,说说你们对诗的前两句是怎样理解的。 (生小组讨论) 师:讨论好了?每组推荐一位代表,谈谈你们的理解。 生:诗的前两句有点题的作用。诗题是“江畔独步寻花”,诗人究竟在何处“寻”到“花”的?看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两句作了交代。 师:真会读书!老师为你们高兴。生:这两句主要写了黄四娘家花多。师:从何得知?生:第1句“黄四娘家花满蹊”中的“花满蹊”写的是花把通往黄四娘家的路径都遮住了;第2句“千朵万朵压枝低”中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更是人所共知,有口皆碑。多少年来,对于《自嘲》人们做过许多探讨,也有过许多争论,但唯独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注释却是出奇的一致。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20.
语文六册第5课《瀑布》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这首诗由远而近地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瀑布,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全诗分三节,描绘了瀑布的“声”、“色”、“形”。第一节写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第二节写山路一转,望见瀑布雪亮的全身,第三节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神奇多姿的美景。这首诗语言优美,句式多变,层次分明.比喻确切。教学这一课,要着重引导学生读懂全诗,理解比喻句,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全诗。全课教学要以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