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器人教育即学习机器人的相关理论以及相关技能,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00年,我国开启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目前我国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有些学习目标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活动多以教师讲授形式开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少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评价的主体仍是教师,评...  相似文献   

2.
教育机器人是现代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研究性学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机器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因而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机器人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教育机器人是现代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研究性学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机器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因而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机器人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机器人科学教育是一项集物理、电子、信息技术和创新设计于一体的科技实践活动,它以普及机器人技术、突显创造理念、注重团队贡献、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科学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极佳途径,它能让学生在"玩"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想象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开发智力潜能。一、机器人科学教育的现状国外对机器人科学教育的研究比较早。欧洲是  相似文献   

5.
开展机器人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人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平台,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学校创新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笔者结合多年学习、研究机器人以及从事机器人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了我国高等院校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介绍了安徽理工大学机器人教育的具体实践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对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和科技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可为未来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进行人才贮备。但当前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种不均衡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机器人教育活动形成了一种"功利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改进活动模式、实现技术革新、创新项目设计三个方面入手,本文从中小学机器人活动组织者的角度,对机器人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原因、解决策略及实践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机器人是进行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载体,机器人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创新活动提供了优秀的平台,利用机器人教学对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机器人教学活动是一项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科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深受中小学生喜爱。是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最大可能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的情境与氛围。机器人教育就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机器人教学是一种具有综合能力的全新教学平台,既是承载先进教学理念的实践活动,又可以作为教学服务的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大显身手。机器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情境比常规学科更为广泛,学习互动更为频繁,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2017,(10):94-99
机器人教育是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两者相结合的一种新教育活动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文章从我国机器人教育研究与发展的现状入手,发现机器人教育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对丰硕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活动实践模式。文章也发现当前机器人教育在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或问题,如专业师资缺乏、课程体系差异性太大、监管体系缺乏和父母参与缺失等。文章认为,要打破这些僵局,就需采用一些对策,如专业化的教师在职培训与提升、机器人教育的课程建设、移动云学习平台的搭建和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等。  相似文献   

10.
机器人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优秀平台,但是在机器人教育的普及方面,受场地及实验器材等原因制约,效果不理想。尝试应用Proteus仿真系统,将程序设计的学习与智能机器人硬件系统建立联系,在初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中开展机器人教学实验,尝试通过机器人教学,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工程教育机器人作为一个最为典型的工程系统对象,涉及多领域的前沿技术集成,是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理想载体.采用机器人作为学习、探究和研究的平台,是对传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一种改革.本文结合我校开展工程教育机器人培训及参赛情况,分析了机器人教育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对学校教学改革和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机器人创新是一项与多学科紧密相连,尤其是信息技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机器人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创新思路,为科技教育在学校蓬勃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一、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综合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生活。利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是基于学习者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从自…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技术》2017,(1):13-20
教育机器人是机器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代表,是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仿生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典型,并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文章首先介绍了机器人和教育机器人,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提出全球排名前十的教育机器人研究机构和目前教育机器人研究关注的七个研究方向,探讨了十二类教育机器人产品、应用情境和三大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机器人的十大核心观点。文章认为,教育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课程管理平台、相关学习内容和师资等缺乏的诸多困境,需要广大研究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不断探究。  相似文献   

14.
智能机器人的教育走入中小学校已经成为可能和必然趋势.教师应使学生学习一点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创客运动的推动下,"创客课程"作为"创客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日益受到重视。机器人教育是创客课程的重要部分。文章为了能够使创客课程真正服务于创客教育,遵循趣味化、立体化和模块化三大理念,完成了基于模块化机器人CellRobot(细胞机器人)的三个板块、四个梯度的课程设计,综合培养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计算思维、基于项目的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机器人教育创客课程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面向学生未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目前在中小学,机器人教学逐渐从“技术学习”转变到“思维培养”,这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新培养途径。机器人教学是以创新理论为支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机器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文章构建了面向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机器人活动模型,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对研究效果进行检验,通过单组前后测,验证了活动模型能提高学生设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学校机器人教育教学的实践出发,总结了学校通过选修课、活动课、课程整合、项目教学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开展机器人教育的经验,强调了通过机器人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对学习者的创造力进行测评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实践的难题。STEM教育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为评估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研究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和吉尔福德的创造力结构划分理论,解析了STEM教育活动中创造力的领域特殊性和思维同一性特征,构建了面向STEM教育情境的创造力评价模型。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机器人教育活动中学生在S.T.E.M学科维度的创造性表现和思维过程特征,设计了面向教育机器人活动的创造力观测量表,并在小学生机器人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开展实践应用。研究表明,基于该模型的测评工具和方法能够有效区分学习者的创造力水平,支持对学习者创造力学科倾向的深度分析,有助于厘清学习者知识基础对创造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将机器人教育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强化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实践教育活动平台,教师要抓住要点进行组织,自主组建社团打造更具活力的活动载体,自主实施管理彰显学生能力的充分发展,自主选择内容体现活动内容的精彩生动,自主整合资源保障课外拓展的有效开展,自主展示成果激发学生参与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0.
“智能机器人”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机器人教育可以高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本文小结了国内外机器人教学发展历史和现状,并从学科综合性、教学实践性和趣味性三方面论述机器人教学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并结合成都理工大学机器人教学实践验证机器人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