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佳 《文教资料》2011,(2):47-48
动物词歇后语以其独特的构成形式和语义建构方式,成为汉语语汇中极具特色的成员,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增加了汉语的表达效果。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语义构成有极强的解释力。本文使用隐喻理论解释汉语动物词歇后语的语义构建过程,希望可以从新的角度为汉语俗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人类的认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以马喻人,且都源于"人是动物"这一母隐喻命题。本文首先介绍black horse,dark horse以及"黑马"各自的构成方式及意义,并援引BNC和CCL语料库进行例证。然后从认知隐喻的视角绘制出"人是马"这一概念隐喻的意象图式,进而探索"黑马"一词的隐喻认知映射机制。  相似文献   

3.
歇后语是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语汇,其形式和意义都颇具特色。文章对揭示相同或相近意义的歇后语进行分析,概括了构成歇后语的同义手段的两种情况:同义歇后语和同一歇后语的不同变体,通过对这两种同义手段的差异剖析,揭示了歇后语的同义手段形成的原因和实质。  相似文献   

4.
试论隐喻在歇后语语义双关中的认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歇后语中隐喻现象普遍存在,隐喻在歇后语语义“双关”中起了举足轻重的认知作用。就歇后语语义双关的演变过程而言,隐喻所起的认知作用包括:重构、联想、推理、转移。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语言系统的精华,是人类认知、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它产生于建立在相似形基础之上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概念隐喻是隐喻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意象是概念隐喻的知识来源和建构基础。概念隐喻是由人类经验和文化意象衍生而来,其形成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和类比。本文以以上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文化意象形成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取向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提出了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等实现"映射对等"的古诗意象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的歇后语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的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它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性,而且贴近生活、诙谐而形象。谐音双关歇后语是歇后语的一种,且在其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从认知语言学语音隐喻的角度对歇后语中的谐音双关歇后语进行分析,可以找到理解谐音双关歇后语的新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将英汉动物用语隐喻中映射的相互关系归纳为重合、集中相交、分散相交和平行四种,对英汉动物用语中的隐喻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中英动物用语的了解和认识,加强使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国外学者Fonagy于1999年提出的,但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或发音方式)和所表意义之间象似关系。本文所说的语音隐喻基于李弘教授的观点,依靠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隐喻理论,从语音层面探讨汉语歇后语中"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新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0.
概念结构的形成是概念隐喻进行映射的前提,相比概念隐喻单一的从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方式,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了基于心智空间的多空间映射,即在双域映射之后概念要素进入类属空间进行相似性匹配,最终进入融合空间形成新创结构。这种更为动态全面的隐喻加工模式,对隐喻的产生机制有着更强的解释力。本文通过三个例证,分析了概念隐喻、意象隐喻和意象图式隐喻的概念整合机制,认为概念隐喻强调概念结构之间的映射,意象隐喻通过唤起心理表征突显不同意象的比较与映射,而意象图式隐喻基于图式结构及附带的逻辑关系构成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通俗、诙谐、风趣特点的现成话。作为交流思想的固定的造句材料,采用巧妙的手法表达抽象的艺术语言。日语中没有歇后语,但是日语中有一种类似于“双关语”的文字游戏叫做[语吕合れせ],[语吕合れせJ在中文里译为“合辙押韵”,利用成语、谚语、俚语、俗语等发音的类同让人联想起与原词不同的含义,由此创造出幽默的感觉。通过对比分析来看两种语言表现形式上的异同,更好理解中日语言的差异以帮助日语学习。  相似文献   

12.
对英汉两民族动物习语进行了比较,认为《红楼梦》中动物隐喻习语分为四类,即重合隐喻习语、平行隐喻习语、全空缺隐喻习语与冲突隐喻习语。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对杨宪益夫妇《红楼梦》英译本中的动物习语进行隐喻分析与评价,对杨宪益夫妇所采用的隐喻翻译方法以及他们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得与失进行了探讨,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构建概念系统的有效工具,为人们理解抽象的经济语篇提供了简洁、形象和生动的思维方式。经济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旅行隐喻、战争隐喻和动物隐喻。中英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映射模式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两者都体现了隐喻的体验性本质,即人们通过源于客观世界的具体的人体经验来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动物词汇,其隐喻涵义也相当丰富。本文通过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的异同对比分析,从动物隐喻的角度探讨了一些带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动物名商标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着丰富的动物习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这类动物习语有其显著特征。英汉动物习语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比较:(1)比喻物体相同,比喻意义也相同;(2)比喻物体相同,而比喻意义不同:(3)比喻物体不同,而比喻意义相同。习语承载着一个国家丰富的文化信息。收集和研究它们将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小说《围城》中色彩瑰丽、新奇独特的隐喻,构成了钱钟书独特的写作风格,但同时也向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茅国权在翻译此部小说时,对其中的诸多隐喻进行了传神达意的翻译,赋予了读者极大的阅读享受。但是,由于译者忽视了英汉文化间的细微差异,某些意象翻译出现了误差。从概念隐喻理论来看,《围城》英译中的意象误差主要有两种情况:隐喻认知的偏离和隐喻认知的缺省。有可能导致译语读者对原文理解的偏差,难以领略小说原文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汉民族集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隐喻映射手段,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以词串和词族为代表———形成的内在历时机制。这里将讨论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议题:(一)认知发展和新范畴形成的相互关系;(二)隐喻映射在词义范畴扩展和词义网络体系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映射的主要类别;(三)源范畴和目标范畴通过能指成分形成词义范畴网络体系的内在机制。从而说明以词串和词族为标志的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历时语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尚绮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22-124,121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人类的思维是隐喻式的。在对死亡的认知上,汉英两种语言表现出了极大的共性以及各自所具有的独特性。本文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试图通过对《红楼梦》及《三国演义》里死亡译例的分析来探讨在相同映射条件下及不同映射条件下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民族,相同动物或不同动物,它们的隐喻含义都在某一种程度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造成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两个不同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隐喻的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词汇中,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动物的隐喻也存在差异。该文结合隐喻的相关概念,从古文化角度,分析了一些典型动物隐喻的区别,以更好地理解英汉差异;了解西方文化,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