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整体把握”部分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问题研究”和“练习说明”部分则认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选入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该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在评析本文时,认为该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笔者以为这样评析既有背于孟子作此文的本意,又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3.
<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教育界长期以来没有定论,广大教师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考题时往往给出几个参考答案。《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把握"中阐述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又在"问题研究"中阐述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最后又在"练习说明"中阐述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我们师生就疑惑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三种选择,那么究竟该选择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据人教版和江苏省教版“教参”中述 ,其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本人对此持有疑义 ,愿讨教于同行和大家。我认为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课文的标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因为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教材语 ) ,我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见解”就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从而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统治者要施“仁政”。其理由有三 :其一 ,我认为本文作者主要目的是在谈治国之道 ,而非战争之道。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 ,第一句…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那到底什么是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有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6.
李广祯 《现代语文》2008,(4):106-10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的论点是什么,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大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论点,理由是这篇文章主要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开头、结尾说的都是战争,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上文议论之后推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人教版教学参考书认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面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应该给出一个否定性评价吗?如何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抑或学生的答案才是正解?我们该如何解读中学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如何在众多的个性化解读中获得一个  相似文献   

8.
朱文斌同学问:《〈孟子〉二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第二部分具体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可分两层。第一层,以设举对一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为论据,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说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极差,“环而攻之”是说攻者来势很凶,但最后竟未攻下,说明“天时”与“地利”比较,“地利”更为重要。第二  相似文献   

9.
时常听到一些老师的评价:“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一届不如一届了。”起初不在意,听得多了,不由人不深思:学生真的“一届不如一届”了吗?我看未必。据我分析,恐怕还是别的原因让教师觉得“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老师们“叫苦连天”了呢?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标点指瑕陕西/田宗昌1.想一想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它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什么?(第12页)这是一个祈使句而不是疑问句,“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它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什么”都是“想一想”的宾语,它们都失去了各自的独立性,也就不再具有疑问语...  相似文献   

11.
一、对“不如”句式的探究 文章开篇写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相似文献   

12.
盛夏的目标     
一年一度备受瞩目的高考已经结束一段时目了。经常听到一些学长在一起讨论,到底该报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好呢。每每听到这样的询问.我总是忍不住在心里反问他们: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或许,先要明晰目标,才能选择学校和专业吧?  相似文献   

13.
历史事件常常会影响历史进程,而地理因素又常常影响历史事件。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的“天时”、“地利”就属地理因素。翻开史册我们会发现,地理因素在某种意义上会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时要重视地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一篇好的议论文应该逻辑严密,紧扣主题展开论证,切忌东拉西扯。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全文都是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论证时如何紧扣主题呢?一是材料要对准靶子(中心论点),二是分析要对准靶子(中心论点)。在《谈骨气》一文中,作者先是叙述文天祥拒绝做大官的诱惑,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们在草草完成了读和积累的环节后,就进行文本的分析,读得不充分,积累得不扎实,内容分析有余,课堂教学飘浮,实效性差。我们不仅要问:这样的课扎实吗?学生能学到东西吗?文言文到底怎样上?文言文到底让学生学什么?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常把高考比作战斗,把高三的学生比作战士。那么获取胜利的必备因素是什么呢?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二字,一语中的,讲的就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以为,对高三同学而言,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人际关系不外乎同学沟通和异性接触以及和家长、老师的相处。  相似文献   

17.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进考场前高三学生如临大敌的紧张表情,以及考完后“劫后余生”般的喜悦与兴奋,都再次让我反思:现代教育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寒窗苦读12年,到底学到了什么?我想肯定不会仅仅是试卷上那些东西,还应该有点别的,但这点“别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如果这个问题你来问古中的老师,我想你听到的答案十之八九应该是一样的:选择,并且乐于承担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相似文献   

19.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别了,司徒雷登》结构的新认识李德积《别了,司徒雷登》的第一道思考练习题是问“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用什么作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对此,《教参》的答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揭露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另一方面是教育我国的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